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黄维 见习记者 谢景佳 刘亦婷
“田野给出的答案,不是课本里的标准答案,而是带着泥土的厚重与真实。明天的田野,还在等待着我们去丈量。”今年暑期,湖南多所高中开展了大规模的学生社会调查,略显稚嫩的学子们以“有理想”的胸怀走进乡村,以“乐求知”的态度探索真知,以“勤修身”的韧劲克服困难,以“勇担当”的行动建言献策,用新时代青年独有的视角去倾听、观察、思考脚下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开展“走进新农村”社会调查,是今年长沙市长郡中学1000余名高一学生暑期的“重头戏”。他们奔赴湘赣两省的多个县市,走进农村这片广袤天地探索并思考,更深入地感知当前的中国。
在这支浩大的“调查大军”中,还有湖南师大附中、长沙市明德中学、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株洲市第八中学、石门县第五中学等多所学校的学生。他们在田间地头,见证了远比课本知识更丰富、更具象的知识。
这些学校为何纷纷组织学生赴农村调研?走出空调房的学生们通过实地调研会有一番怎样的收获?这一实践对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怎样的启示?带着一连串追问,科教新报全媒体记者走近参加社会调查的师生,感受、分享他们的收获与畅想。
“孩子们不只是课本的读者”
酷暑天的午后,十八洞村的阳光带着灼烫,斜打在一家小吃店的门上。记者远远地跟在长沙市明德中学学生黄远阳身后,只见他紧紧攥着调研问卷,深吸一口气,朝着正在忙碌的店主开口:“阿姨好,请问能耽误您几分钟接受采访吗?”
店主转过身,手里的抹布在玻璃柜台上顿了顿,眼角的笑纹先于声音绽开:“是城里来的娃娃哟?快进来,外头晒得很。”
“自家建的房子租出去,每年能稳稳拿到一笔租金。这小店呢,每天也能挣几百块。”闲聊中,店主指了指身后的货架说道:“这样的日子啊,搁以前真是连做梦都不敢想……”
事后,黄远阳悄悄地告诉记者:“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选题要探寻的答案,早已化作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片段,真切又鲜活地呈现在自己眼前。”鲜活生动的基层故事,成为学生眼里国家奋进的生动注脚。
长郡中学学生出发开展暑期实践
实践场上的体验,更让书本知识有了温度。在湘乡市泉塘镇,双泉茶业的翠色山峦在天际起伏如浪。记者跟着湖南师大附中学生走进杀青房,顿感热浪袭人——铁锅烧得发烫,只见老师傅将鲜叶撒入锅心,“滋啦”一声白气升腾。他赤手探入滚烫的叶丛,翻、抖、扬、捺,动作快如幻影。轮到学生邓雁彰尝试,指尖刚触到锅沿,便被热浪逼退。他咬牙模仿那套动作,但叶片黏结成团,茶叶中散发着一阵阵焦煳气。这时,老师傅接过锅铲,手腕轻轻地转几下,忽地,纠结的叶团竟如新生般舒展、旋舞……初次体验农事活动的邓雁彰感叹:“不亲身体会,哪知农桑之艰?”
湖南师大附中学生在体验采茶
《信息化重塑乡村实践路径探究》是长郡中学第三大队第十二组学生赴长沙县黄花镇调查的临时课题。几天的眼见为实,学生们对“信息化”“赋能”这些过去听起来遥远的概念,已不再茫然——病虫害预警信息在新农人手机上实时播报;村头会“思考”的灌溉探头实现为农作物自动送水;卫星和地面数据“牵起了手”,天气预报越来越准。借助社会实践的舞台,学生们懵懂的好奇心稳稳安放于厚重又充满生机的田野上。
“走进农村,孩子们不再只是课本的读者,更是乡村的记录者、时代的观察者、未来的思考者。晒黑的皮肤和沾泥的校裤,都见证着他们的成长。”学生们的进步让长郡中学2417班班主任杨姣感到惊喜,“暑期社会调查后真正装在心里的,是那些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智慧。”
丈量山河辽阔 感悟人文意蕴
作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长沙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常态化、创新化的社会调查,便是其中的重要路径。长沙的教育工作者坚信,组织学生们走出去看到的不只是风景,更是引导他们读懂每一份生长的力量。
30年前开始,湖南师大附中便利用暑假组织学生进企业、下农村;长郡中学以“走进新农村”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开展19 年;明德中学、株洲市第八中学等学校也有多年积淀。
如何让实践教育“常做常新”且富有成效?如何保障学生调研期间的衣食住行与安全?各校结合“地情”“校情”“生情”量体裁衣,积极探索应试教育破茧化蝶的特色实践路径。
与合作校结伴开展实践,联动当地学子跨校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是近些年来长沙市各高中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之举。比如,长郡中学今年将学生分组成10个大队,分别与长郡自贸临空高级中学、平江县颐华学校、江西省萍乡实验高级中学等10所学校结对。
跨校深度协作,城市学生得以拓展地域化视角,县中学生则借助省城名校资源开阔视野,实现“双赢”。长郡自贸临空高级中学在结对协作中结合本土优势,将“低空经济”“航空科技体验”等新元素纳入实践,确保协作双方选题的前沿性。
明德中学学生在十八洞村体验湘绣手工制作
“走进新农村”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次心灵的抵达。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明德中学青年党校红色湘西“大思政”实践活动联动吉首市第一中学,在矮寨大桥感悟中国工程伟力,在十八洞村见证精准扶贫奇迹,在塔卧镇革命旧址追忆烽火岁月……完成了《湘西十八洞村旅游发展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等多项课题报告。
“应以世界为教材,而非以教材为世界。”明德中学副校长陈溪感慨,“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能力,强化了对自身成长与脚下土地联系的认知,更让他们在身体力行中加深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使命的认同”。
从城市高楼到田间地头,这是城市学校的实践路径。而在广大农村学校,如何让“田野调查”焕发生机?常德市石门县第五中学给出了立足本土的答案。
石门县第五中学学生体验农事活动
“孩子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着眼点应在于唤醒他们的乡土认同!”石门县第五中学党支部书记唐力说,该校今年采用“布置选题—暑期开展—开学评比”模式,引导学生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经济及红色故事等课题。从课题选择的迷茫碰撞到最终聚焦的笃定,从问卷发放时屡遭冷遇的挫败到学会沟通与变通的技巧,每一步都是珍贵的实践课。
青春的脚步不应止于课堂,而应扎根泥土、向阳生长。这份“脚下沾满泥土”的经历,就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点燃了众多学子心中的责任之火。
褪去书本浮光 直面现实肌理
受“高考指挥棒”驱动的高中学校,为何对社会实践活动情有独钟?源于这样的活动为学子们提供走出象牙塔,与世界对话的宝贵机会,启发他们“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学问不仅藏在书卷中,更生长在广袤的乡土里。“今年高考命题释放明确信号——知识迁移能力是核心。”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多年带队参与暑期实践的陈晓斌深有感触:田野实践正是架起从书本通往现实、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桥梁。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让学生走进田野自主调查,在心中种下‘研究’的种子,培养知识运用能力,这是‘五育融合育人’的生动实践。”在唐力看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实践,正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命题的鲜活回应。
调研不仅是信息的收集,更是认知框架的重塑。“从严谨的开题到扎实的田野调查,再到富有洞见的结题汇报,学子们全程以研究者姿态深度参与。革命历史融入青山,红色故事播撒心田,这些在田野调查中汲取的研究方法与精神力量,终将伴随他们架起通往未来的学术之桥与理想之桥。”在明德中学党委书记王胜楚看来,开展暑期调查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认知世界的新坐标系,形成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认知的成长逻辑。
青春最好的养分,不止一味地汲取知识,同样在于回归泥土,向下扎根,脚踏实地。湖南师大附中副校长廖强认为,学校除了要传授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读更多的“无字书”,做更多的“无用功”——“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对一个人一辈子有决定性影响的,有太多的不确定。在高中阶段,要尽可能地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成长成才的可能性”。
长郡中学学生在进行问卷调研
“我们带着课本知识而来,却在泥土里学会最深刻的辩证法:传统需要新枝嫁接,而创新必须扎根沃土。”长郡中学第一大队的学子回望这段旅程,觉得自己的最大的收获不只是研究成果或奖项,更是土地教会的三堂课:在困境中学会坚守,在数据里看见心灵,在文字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每一个课题都如同一扇通往文化深处的窗口,藏着独具韵味的乡土底蕴与人文温度。孩子们在这场沉浸式体验中快速融入,用好奇的眼睛捕捉风土人情,用灵动的心灵感受乡土脉动,在行走与探索中收获了课本之外的成长与感悟。这份珍贵的体验让孩子们受益匪浅,更让我们看到学校对文化传承的用心。”一位学生家长特地在学校公众号留下了自己的欣喜之情。
湖南各校纷纷开展田野实践,其背后的育人逻辑愈发清晰,而现实的挑战同样亟待关注。
“相比城市学校,受经费、师资等多方面因素限制,我们的田野实践仍处探索阶段,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尚未具备成熟条件组织学生统一调研。”唐力坦言,推广阻力中,资源鸿沟是首要挑战。
完善、优化评价体系,各学校深感任重道远。在陈晓斌看来:“活动最后一天,各小组需展示汇报成果,但这不应是终点。过程中思想改观、能力成长、文化认同等内在的提升,如何在评价中更公平科学地体现,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
在采访中,一些家长和老师对“安全风险不可控”和“活动内容流于形式”也表达了担忧和顾虑。“关键还是用扎实的育人效果和看得见的成长去赢得认同,避免沦为‘走过场’。”唐力的话,道出了教育工作者们破解“实践育人”落地难题的心声。
……
“当列车缓缓驶出武陵山脉,我们将带着湘西的赤色脉搏,去丈量更远的山河。”正如一位学子在日记中所言:晒黑的印记终会淡去,但丈量过的乡土肌理,终将伴随青春的力量走向更美的远方,让乡土中国绽放青春答卷。
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学生时代的成长,从不止于课本与风景,更在于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并肩走过一段路,共同读懂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