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漠河:又冷又偏的中国最北小城何以人声鼎沸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时事要闻 > 正文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漠河:又冷又偏的中国最北小城何以人声鼎沸

来源:新华社2025-02-21 09:58

  新华社哈尔滨2月20日电 题:漠河:又冷又偏的中国最北小城何以人声鼎沸

  新华社记者徐凯鑫、戴锦镕、王鹤

  “人道漠北多酷寒, 朔风凛冽雪连天。”曾几何时,每每提起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只有偏远、寒冷和贫瘠。

  经过开发建设、全面停伐和生态修复,近年来漠河锚定文旅产业和“双寒”产业,在林海雪原间开辟了转型发展的新路,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

  从籍籍无名的边陲小城到人声鼎沸的旅游胜地,漠河如何从中国最北角的偏远小城跃居全国冰雪旅游十强县?

  从“因北而贫”到“因北而兴”

  地处北纬53度、最低气温零下53摄氏度,“极北”和“极寒”这两个标签一度成为漠河发展的阻碍。

  “我们这儿一整年平均气温都在零摄氏度以下,早些年生活环境确实不好,常常靠吃冻菜填饱肚子,干活时冻伤更是家常便饭。”漠河市长贵山特产品店老板张文玲感慨,从前因为天气太冷,庄稼收成不好,他们只能靠伐木勉强维持温饱。

  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漠河开启转型发展之路。“最北坚果店”“最北饺子馆”“最北照相馆”……各种以“北”命名的商铺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现,不少市民成为老板、导游和摄影师。

  “这些蓝莓干都是用我们当地野生蓝莓做的,绿色又好吃,放心买。”温暖、明亮的特产品店内,张文玲一边给顾客介绍产品,一边告诉记者,近些年市里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游客越来越多,从前吃不了只能剩下的野生蓝莓和偃松仁等浆坚果,如今成了外地游客眼里的“稀罕物”,供不应求。“不止我家店生意好,各行各业买卖都好做了。现在下班回楼房,日子过得别提多舒坦。”

  寻找界碑,和“中国最北点”石碑合影,给亲友寄出来自“最北”的问候……独属于漠河的“找北游”和“北滋味”,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漠河市副市长李思瑶介绍,文旅产业已成为漠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过去的一年,全市接待游客、旅游花费分别实现358.4万人次、3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84.9%。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漠河:又冷又偏的中国最北小城何以人声鼎沸

  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游玩(2024年2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城里火了,乡村也没被落下。漠河市北极镇北极村在2015年就获评国家5A级景区,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这个村庄迎来上万名游客。“村民基本都端上了‘旅游碗’,在旅游产业带动下实现务工增收。”北极村党支部书记高威说,眼下,日子越来越好过,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5.8万元。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漠河:又冷又偏的中国最北小城何以人声鼎沸

  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游玩(2024年2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从北极村一路北上,静谧的北极镇北红村为游客呈现了原生态的东北乡村图景。“还差一道红烧江鱼,马上就齐啦。”正值饭点儿,北红村任家大院民宿老板任金红为游客烹饪一盘盘特色农家菜,屋外炊烟袅袅。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漠河:又冷又偏的中国最北小城何以人声鼎沸

  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游玩(2024年2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冷资源”怎样转化为“热经济”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漠河:又冷又偏的中国最北小城何以人声鼎沸

  演职人员(中)在哈尔滨开往漠河的K7041次列车车厢中进行民俗表演(2025年1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为了擦亮漠河文旅产业的‘金字招牌’,我们一方面鼓励、引导群众创新创业,成功开办‘北红村冰雪乐园’等体验互动式景点;另一方面在宣传上持续发力,不仅让更多人知道漠河,还要让大家看到‘神州北极’的魅力所在。”漠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忆文说,2024年,漠河文旅相关企业和60余家旅行社达成合作,引进客源15.75万人,同比增长26.69%。

  “在冰天雪地里游玩,太爽了!”谈及漠河之旅,马来西亚游客张子城感慨,从没见过这么美的雪景,也没体验过这么刺激的冰雪项目。

  张子城告诉记者,他的家乡一年四季气候都很炎热,一直憧憬在冬天到一次中国北方地区。“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很多人称赞漠河,所以漠河是我今年中国之行的首个打卡地。”张子城说,漠河虽然不大,但不仅能欣赏到壮美的林海雪原和美轮美奂的冰雕、雪雕,还能在沿江村落里体验冰滑梯和雪地摩托车,“虽然很冷,但玩得很爽。”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漠河:又冷又偏的中国最北小城何以人声鼎沸

  鄂伦春族传统口技非遗县级传承人王佳玥在哈尔滨开往漠河的K7041次列车车厢中为乘客表演口弦琴(2025年1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升级。“基本听不到游客抱怨道路难行、网络不佳了。”北红村韩家大院民宿老板韩纪明说,如今村子交通、通信和卫生状况都有了显著改善。“村里无偿为我们所有商户更换了木质牌匾,游客走在村里,处处都是打卡点。”

  伴随来漠河的游客增多,文旅产业所产生的连带效应愈加显著,当地土特产的需求直线上升,而其中最受欢迎的当数在极寒环境下仍能生根结果的野生蓝莓。据统计,全国一半以上的野生蓝莓均产自大兴安岭,这些珍贵的果实味道鲜甜、富含花青素。

  很快,一批批以野生蓝莓为主的浆坚果加工企业在当地涌现。“我们这款蓝莓酒之所以叫‘北纬53度’,就是源于它的地理位置和气温。”阿木尔林业局产业发展科科长穆臣伟说道。位于漠河辖区内的阿木尔林业局聚焦野生蓝莓,延伸产业链,成立了集采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北极冰蓝莓酒庄,年销售收入已达400万元。

  穆臣伟感慨:“以前职工们采的野生蓝莓多被外地商贩低价收走,如今依托冰雪游,大大带动当地产品需求量,我们及时成立深加工企业,不仅扩大了利润空间,还给当地群众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据统计,2024年,阿木尔林业局林业总产值8041万元;浆坚果产量1800吨,产值3860万元;其中蓝莓产量350吨,产值800万元。

  从“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

  仅冬季的旅游产业是否能全面发展?一个城市只发展文旅产业是否过于单一?

  转型路上,漠河曾面对不止一层阻碍。如同扎根于当地迎寒拔节的松柏,漠河人始终顽强乐观,开拓出一个又一个发展新路径。

  “冬有飞雪夏有风,捧出绿色更醉人。”漠河林场场长温鹏翔说,近年来,伴随林区生态逐渐恢复,每逢夏季,也会有很多游客自驾来漠河游玩、避暑。为了推动文旅产业全方位发展,漠河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发采摘、徒步等沉浸式森林旅游项目,深挖全域全季旅游资源,让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能转化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在提升自驾游客旅行体验方面,漠河联动内蒙古相关单位,合力打通了G331国道,实现草原与森林自驾游良性互动,同时加快打造西林吉镇自驾游营地,完善北红村房车营地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提升漠河市各个景区的承载和服务能力。

  为了持续释放寒地生物产业优势,漠河市拿出“真金白银”培育林下经济,制定《漠河市2024年林下经济产业奖补办法(试行)》,为29户产业主体发放奖补资金178.78万元,创办“北极珍品汇”大兴安岭林下经济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寒地生物产业实现产值4200万元。

  寒地试车更是漠河产业发展的“潜力股”。近期,虽然黑龙江省气温有所升高,但由于纬度更高、气候更冷,漠河仍旧是试车的好时候。每天凌晨两点,试车基地车道上仍雪雾弥漫,灯光闪烁。

  去年冬季以来,数十家车企先后来到漠河开展试车工作,有力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试车高峰期时,公司为当地提供司机、后勤、保洁等岗位100余个。”漠河红河谷汽车测试有限公司客户经理马向东说道。

  如今的漠河,文旅产业、林下经济、寒地试车等“多业”并举,依托大冰雪、大森林、大界江等资源优势,在偏远的北疆唱响“大北极”的发展新曲。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同心:储农资 修农机 保春耕

  • 早春时节田间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6项标准是我国环境基准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与《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和《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试行)》配套使用。
2025-02-21 10:07
日前,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完钻,钻探深度10910米,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
2025-02-21 10:06
该规定提出,严明资格条件,规范准入程序,完善退出机制,严禁将会员类型与人才“帽子”挂钩、“交钱就能入会”等行为。
2025-02-21 10:04
钙钛矿材料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色纯度高、色域广等独特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超高清显示技术的理想材料。
2025-02-21 10:03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20日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25-02-21 10:02
最近,全国多地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政务和公共服务。
2025-02-20 14:40
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不仅多个平台宣布接入DeepSeek,各个行业也密集搭上这趟“快车”。2月4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正式上线昇腾社区,开发者可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并支持昇腾硬件平台上开箱即用。
2025-02-20 10:02
近日,全国首套大型智能化森林火灾救援处置训练设施顺利通过最终验收,在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2025-02-20 02:50
19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
2025-02-20 02:50
夜幕低垂,驾车穿行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隧道中,柔和光线如点点星光洒下,为隧道披上一层温暖的光纱,照亮往来的车辆。
2025-02-20 02:5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5-02-20 02:50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