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化中国行·共上一堂课|尔滨的冰,原来“酱婶儿”的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时事要闻 > 正文

文化中国行·共上一堂课|尔滨的冰,原来“酱婶儿”的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12-19 15:24

  去年,尔滨凭借冰雪魅力

  和花式宠客火出了圈

  让许多本地人直呼

  “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

  今年 尔滨也早早切换成了“宠客模式”

  中央大街单个台阶铺上地毯

  台阶扶手裹上绒布

  “黄玫瑰”冰封上了 还成了打卡点

  “黑神话:悟空”也照进现实

  司机大哥正苦练外语

  开场白是“Princess,get in please!”

  而冰雪大世界也安排上了防风暖棚

  超级冰滑梯增至24条滑道

  看到这些,你心动了吗?

  目前,冰雪大世界正在搭建

  什么样的冰可以做冰雕?

  “老冰”如何度过炎炎夏日,不“出汗”?

  彩色冰雕还有莫兰迪色?

  央视

  共上一堂课·微学堂

  给你隔空投送一份

  知识点满满的 “看冰” 攻略

  包全面的!

  冰雪大世界里的冰雕

  少不了松花江“冰冰”的身影

  每年“大雪”节气后

  松花江的江面就会变成“冰工厂”

  松花江“冰冰”本冰和它的好朋友叉车“小橘”

  带你第一视角沉浸式看采冰现场

  这些来自松花江的冰

  可不是普通的冰哦!

  它们透明、结实、厚厚的

  是制作冰雕的“好材料”

  与自来水制成的冰相比气泡少

  用江冰雕刻而成的冰雕

  白天透阳光 晚上透灯光

  堪称完美

  采冰习俗在这里已经延续近千年

  哈尔滨采冰文化可追溯到金代

  早在公元1151年正月十五

  金代海陵王完颜亮就举行了冰灯游园会

  如今松花江采出来的冰

  也成了冰雪世界的“砖瓦”

  你知道吗?

  其实每年用来建设冰雪景观的

  不只有“新冰”

  还有沉睡了近一年的“老冰”

  今年 冰雪大世界用冰量将达30万立方米

  其中用到的近20万立方米“老冰”

  是2024年初存储的

  那么“老冰”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呢?

  哈尔滨有专门的存冰场

  存冰场就像是一个个巨大的“冰雪仓库”

  把这些冰块叠放储存起来

  铺设稻草、珍珠岩、塑料布等材料

  就像是给冰块穿上了一层“保暖外套”

  冰雪大世界的存冰采用了

  传统储冰方式与现代多层保温技术

  相结合的方式

  能够为冰体提供适宜的储存条件

  保持低温、避光、隔热、密封等

  即使在气温超过30摄氏度的盛夏

  冰体也不会融化

  这就是冰雪大世界

  如期而至的魔法秘籍啦

  透明冰块晶莹剔透

  彩色冰块五彩斑斓

  “莫兰迪色”的彩色冰块你见过吗?

  天然植物彩色冰块了解一下↓

  彩色的冰块让白天的冰雪世界

  更加多彩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张鑫

  今年在冰雪大世界

  他们计划用天然植物彩色冰雕

  做一组青铜器和玉龙玉璧等艺术作品

  希望展示出中国古代文物的精美

  一起期待吧!

  一块块普通的冰块

  如何通过冰雪匠人的巧思妙手

  完成它们的神奇蜕变?

  教你五步制作C形龙冰雕

  再过51天

  第九届亚冬会将在哈尔滨举行

  这个冰雪季

  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

  园区内的冰雕雪建融入亚冬会元素

  还提供多语种志愿服务

  导览牌有中英文双语标识

  一个国际化Harbin即将上线

  △冰雪大世界效果图

  这个冬天,总要去一趟尔滨吧?

  当会整活的尔滨和亚冬会相遇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带上这篇“看冰攻略”

  赶紧收拾行囊 踏冰而来

  开启一场难忘的冰雪之旅吧! 

总监制丨唐怡

监制丨郑弘

制片人丨文雅 王烁 杨秀红

项目统筹丨关美璐

导演丨单宏鑫

编导丨丰树琪

记者丨张程 张耿生

摄像丨陈逸哲 刘晨阳

剪辑丨赵洲

视觉丨李冬鸣 张橙

技术统筹丨牛思嘉

审校丨左中明

鸣谢丨总台黑龙江总站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亚太峰会开幕倒计时2天!

  • 2025年巴黎图书节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为实现长期心电智能监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运动束缚的动态12导联心电系统(以下简称“MU-DCG系统”),实现了无感化佩戴、抗运动伪影以及低功耗原位实时信号处理的优势集成。
2025-04-11 03:45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