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南一北,黑龙江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共建研究院 !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时事要闻 > 正文

一南一北,黑龙江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共建研究院 !

来源:黑龙江大学2024-10-29 00:02

  10月26日,“新时代清史学科发展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设”主题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上正式启动共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清史北方研究院、中国清史南方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主任郑起朝、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王金龙、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易、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于文秀、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俊峰出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胡恒主持。国内历史学科研机构代表、清史学科知名学者、清史研究所师生和毕业校友等百余人参加论坛。

  林尚立、于文秀、李俊峰共同启动合作共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清史北方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合作)、中国清史南方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市、常熟市、常熟理工学院合作)。

  王易宣读了《关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机构调整的通知》。

  此次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机构调整,旨在加快建设人文基础学科卓越的学术品牌,打造清史研究和教学领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清史研究所高质量发展。调整后清史研究所依托历史学院进行建设,实行相对独立的机构设置和运行管理,以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为总体目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发展活力,积极提升国内外影响力,加快建构清史领域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国史一流学科高水平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林尚立在致辞中希望清史研究所以此次机构调整为契机,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学科守正创新建构清史自主知识体系,以全球史学视野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以有组织科研体系打造卓越研究成果,立足清史,胸怀天下,建一流师资、创一流平台、做一流学术、育一流人才、兴一流文化,努力在知识体系生产上突出创新性,在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上体现卓越性,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类文明进步上富于贡献性,推动清史研究再突破、再提升、再上新台阶。

  郑起朝在致辞中表示,多年来,清史研究所和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为清史编纂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希望清史研究所能在新的体制机制下焕发出新的更大活力,为双方进一步创新合作平台、丰富合作内涵、拓宽合作领域注入强劲动能。

  任万平表示,故宫博物院希望同清史研究所进一步深化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共赢,为推动相关领域教学科研改革、推动新时代清史学科乃至历史学科的繁荣发展贡献智识。

  王金龙表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继续支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学科建设,积极回应师生需求,扩大档案开放范围,细化服务措施,提升服务能力,助力清史研究所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

  于文秀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和黑龙江大学同根同源,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两校启动合作共建中国清史北方研究院,对黑龙江大学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双方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完善交流机制,在清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李俊峰表示,常熟是清史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戴逸先生魂牵梦绕的故乡,先生生前一直关心常熟理工学院建设发展。常熟理工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共建中国清史南方研究院既离不开戴逸先生的支持,也是两校携手并进、通力合作的成果。常熟理工学院将秉承戴逸先生遗志,团结各方办学力量,共建高水平中国清史南方研究院,积极服务历史文脉传承与地方文化建设。

  论坛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马大正,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刘志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分别作主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黄兴涛主持。

  当天下午,三个分论坛分别围绕“新时代清史研究再出发”“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设”“青年校友与清史所发展”主题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后,黑龙江大学校长王敬波、副校长于文秀、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魏影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马大正、编委会秘书组组长、《清史研究》主编刘文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胡恒,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会议室进行座谈交流,就下一步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图文来源 | 中国人民大学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排版 | 金松琦 陈书洋

  责任编辑 | 张笑雷 邵明琛 王思聪 孙晟伟 金松琦

  审核 | 肖博宇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

  • 走进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体验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