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尔滨”的洋气大气底气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时事要闻 > 正文

“尔滨”的洋气大气底气

来源:黑龙江日报2024-02-18 13:18

  这个冬天“尔滨”真的火了!火的出圈、顶流、泼天富贵,连姓氏都不需要了。全球都在关注哈尔滨冰雪,人们都在研究哈尔滨现象。

  哈尔滨为啥会火,有何原因?懂得哈尔滨的人知道:哈尔滨的火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不是一夜爆红而是厚积薄发。

  我是50后,出生在黑龙江省一个小屯子,地地道道的黑土地人。小时候那种心神向往哈尔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有幸的是1994年4月把家搬到了哈尔滨,到今年整整是三十年了。

  从向往到常逛再到居住,我对哈尔滨的前世今生有了不少深刻的了解。如果问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我会用三个词概括:洋气、大气、有底气。这也正是哈尔滨的魅力、智慧,火的原因,力量所在。

“尔滨”的洋气大气底气

  01

  哈尔滨的洋气中外闻名

  这是一座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城市。时尚、新潮、前卫、现代,历来都是人们对哈尔滨的赞誉。感受这里的衣食住行和吃喝玩乐,你就会发现这座城市到处散发着洋气。

  看建筑,典雅洋气。

  走进哈尔滨这座城市,仿佛穿越到一个东西方交融的童话世界,犹如到了异国他乡。最具代表性的“一街、一区、一堂”,更是彰显典雅、洋气和魅力,成为哈尔滨的缩影。

  始建于1898年、全长1450米、由87万面包石铺成、汇集了71栋欧式建筑的中央大街,如同一座露天的建筑博物馆。

  老道外占地面积12.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98万平方米的中华巴洛克街区,是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而始建于1907年拜占庭风格的索菲亚教堂,十字布局,清水红砖,“洋葱头”穹顶,通高达53.35米,典雅十足,气势磅礴。

  看着装,新潮洋气。

  哈尔滨的男女,不论在步行街闲逛的情侣,还是在地铁线里乘车的上班族,穿着无不是时髦、前卫、洋气。即使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季节,哈尔滨人也能穿出洋气、时尚的街拍风格,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流行风向标。

  前几天,我这个退休老头也凑热闹,到道里、道外转了一圈,街拍的景象简直使我惊呆了!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洋气的穿着搭配,让人感受到冬日时尚的魅力和温暖。羽绒服的颜色黑白蓝红、色彩艳丽,新潮的裤子款式多姿、秀美绝俗,展现出了无尽的时髦、奢华和迷人。

  看饮食,招牌洋气。

  记得有一年过春节的时候,我接待从广东来的一家人。见面后我问他们想吃点啥,客人们和我说就吃哈尔滨的招牌菜。我按照客人的期望,把这一家人直接领进了坐落在中央大街始建于1925年的华梅西餐厅。

  进了餐厅落座后,看着欧式的建筑,听着古典的音乐,吃着西式的洋餐,客人们不理解的问我,哈尔滨的招牌菜不是杀猪菜吗?不是小鸡炖蘑菇吗?这时一位服务员娓娓讲解到:哈尔滨是中国最早传入西餐的城市之一,中国西餐的发源地,俄式西餐是哈尔滨的招牌美食,罐虾、罐牛、红菜汤、大列巴,大家都可以品尝。听了服务员的讲解,吃了哈尔滨的招牌美食,客人们都说,哈尔滨的美食洋气。

  其实,哈尔滨不仅西餐火爆,最疯狂的是每天排长队买“商委”红肠,买秋林大面包,买马迭尔冰棍。每年的啤酒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都遥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吃西餐、喝啤酒,早已成为哈尔滨的时尚。

“尔滨”的洋气大气底气

  02

  哈尔滨的大气与生俱来

  这个冬天,来到哈尔滨的人,都切身体会到了哈尔滨、哈尔滨人,不仅洋气,而且厚道;不仅好客,而且大气;是真正的不仅外在美,而且心灵美。这种厚道、这种好客、这种热情、这种大气,既不是整景,也不是装作,而是与生俱来的。

  哈尔滨的大气,早就体现在接纳移民的包容态度上。

  和大多数东北城市一样,哈尔滨人没有排外思想。早年的哈尔滨还是一个小渔村。1897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那些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失去家园的白俄和犹太人,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来到了这里,开始了他们的移民生活。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山东等地闹饥荒,山东人大批闯关东北上,在这片黑土地上搭起窝棚,开荒种地,扎根发芽,成为哈尔滨的又一批移民。

  同时清政府的东北开禁也吸引了大量移民涌入哈尔滨。随之而来的是外国人的大批涌入,20个国家设立了领事馆、33个国家的16万侨民在此居住。

  如今,哈尔滨市有很多周边市县和其他城市的人口涌入,无论是来哈的外省人还是本省人,哈尔滨和哈尔滨人都以包容的态度接纳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哈尔滨的大气,直接体现在哈尔滨人的性格特点上。

  哈尔滨人豪爽热情。直来直去的性格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比较简单、直接,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冲突。

  哈尔滨人注重感情。在人际交往中特别重视情感投入,特别“讲哥们义气”,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品质。

  哈尔滨人融合性强。无论是东北本地文化,还是其他外来文化,都能和谐共存,互相影响,这也体现了哈尔滨人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哈尔滨的大气,历来体现在接待客人的热情行动上。

  “老毛子”、“马大帅”、“胡彪”等称号及语言环境的影响,造就了平民化路线;冬天寒冷的天气与夏天炎热的气流形成鲜明对比,“咱黑龙江天冷,但人心是热的”。诚实守信的性格也可能由此而来。

  哈尔滨人热情好客,具有浓厚的亲情意识,接待客人历来是很大气、不小气、不吝啬。通常是多人陪同、大盘上菜、喝好美酒、带上手礼。“四招出手”,印象深刻,令人感动,给人以家的感觉。

“尔滨”的洋气大气底气

  03

  哈尔滨的底气历史沉淀

  哈尔滨这个冬天的火爆,不仅是因为哈尔滨的洋气、大气,也来源于哈尔滨的底蕴、底子、底色,来源于哈尔滨的底气。

  文化底蕴深厚。

  哈尔滨作为金、清两代王朝和渤海国的发祥地,一千多年来,40多个民族在此休养生息、安居乐业。金朝第一座都城就坐落在哈尔滨阿城,金源文化由此遍布东北,扩展全国。

  哈尔滨作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正是1903年7月通车的中东铁路,使大量的国际资本注入哈尔滨,工商业和人口聚集哈尔滨,也把近代文明带到了哈尔滨。

  哈尔滨作为著名的教堂之城,到上世纪30年代,教堂多达近百座。当全城大小教堂的钟声同时敲响时,雄浑的钟声飘出教堂的穹顶回荡在整个哈尔滨上空。

  哈尔滨作为音乐名都,上世纪初俄国侨民就在哈尔滨开办了音乐学校,1961年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6届,2023年设定8月6日为“哈尔滨音乐日”。当你漫步在繁华烂漫的街、园,处处飘扬着古典音乐,教人忍不住沉醉其中。

  哈尔滨的金源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本土文化和欧陆文化交融,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深厚文化底蕴。

  实力底子雄厚。

  哈尔滨面积达5.31万平方公里,拥有19.87万公顷湿地。在省会城市中不仅面积最大,而且实力之强。

  ——自1906年开埠以来,我国第一家啤酒厂、第一个电影院、第一所医学和军事工程高等学府、第一架直升机直5和轻型喷气轰炸机轰5、第一台会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第一台电站汽轮机、第一条人防地下商业街和商业步行街等,先后诞生在哈尔滨,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

  ——“一五”期间就被列为国家重要的重工业基地,156个重点项目13个落户哈尔滨,一系列知名企业享有盛誉,“三大动力”当年贡献之大,如今动力十足。

  ——这个“共和国长子”,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从哈尔滨捐出的物资、迁出的企业、提供的技术、献出的人才。

  ——哈工大、哈工程、哈医大等48所高校,兽研所、焊接研究所等64个科研机构林立哈尔滨。一个城市就占了5所985和211、34名两院院士,仅哈工大建校以来就走出了123名院士,其中“一寝三院士”。“神舟”飞天、“嫦娥”“揽月”、“天空”巡游,一项项重大工程,无不有哈尔滨的特殊贡献。

  ——从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到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时隔近30年,哈尔滨将成为“双亚冬之城”。

  历史底色鲜红。

  哈尔滨是中国革命往来苏俄的“红色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战场,是传承红色血脉的英雄之城。

  在哈尔滨,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李兆麟,一个个英雄的名字镌刻进大街小巷。一条街道就是一部红色历史,一个名字就是一个精神标杆。

  在哈尔滨,以英雄命名的学校有30多所,以英雄命名的民兵连有20支,以英雄命名的班组各行各业有百余个。这是一种红色的基因,精神的传承。

  提起哈尔滨,其实与浪漫的冰雪白色相比,这座城市的红色底蕴更鼓荡人心。“红色之路枢纽城”、“东北抗联英雄城”、“全国解放第一城”、“支前参战基地城”、“国防军工制造城”、“人民防空示范城”、“全国双拥模范城”,红色“七城”,让哈尔滨有着英雄城的美誉。

  循着哈尔滨的身影、足迹和付出,你会找到哈尔滨的这个冬天火爆出圈的密码。这就是哈尔滨洋气、大气、底气的硬核支撑。

  从这个冬天看哈尔滨,哈尔滨的真诚、善意、美好,一定会发酵、发热、发光,哈尔滨的新一轮振兴一定会很快到来。

  “尔滨”加油!(郭禄)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2024-09-19 09:43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024-09-19 09:35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024-09-19 03:35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2024-09-19 03:35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2024-09-20 10:07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