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个冬天“尔滨”真的火了!火的出圈、顶流、泼天富贵,连姓氏都不需要了。全球都在关注哈尔滨冰雪,人们都在研究哈尔滨现象。
哈尔滨为啥会火,有何原因?懂得哈尔滨的人知道:哈尔滨的火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不是一夜爆红而是厚积薄发。
我是50后,出生在黑龙江省一个小屯子,地地道道的黑土地人。小时候那种心神向往哈尔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有幸的是1994年4月把家搬到了哈尔滨,到今年整整是三十年了。
从向往到常逛再到居住,我对哈尔滨的前世今生有了不少深刻的了解。如果问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我会用三个词概括:洋气、大气、有底气。这也正是哈尔滨的魅力、智慧,火的原因,力量所在。
01
哈尔滨的洋气中外闻名
这是一座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城市。时尚、新潮、前卫、现代,历来都是人们对哈尔滨的赞誉。感受这里的衣食住行和吃喝玩乐,你就会发现这座城市到处散发着洋气。
看建筑,典雅洋气。
走进哈尔滨这座城市,仿佛穿越到一个东西方交融的童话世界,犹如到了异国他乡。最具代表性的“一街、一区、一堂”,更是彰显典雅、洋气和魅力,成为哈尔滨的缩影。
始建于1898年、全长1450米、由87万面包石铺成、汇集了71栋欧式建筑的中央大街,如同一座露天的建筑博物馆。
老道外占地面积12.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98万平方米的中华巴洛克街区,是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而始建于1907年拜占庭风格的索菲亚教堂,十字布局,清水红砖,“洋葱头”穹顶,通高达53.35米,典雅十足,气势磅礴。
看着装,新潮洋气。
哈尔滨的男女,不论在步行街闲逛的情侣,还是在地铁线里乘车的上班族,穿着无不是时髦、前卫、洋气。即使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季节,哈尔滨人也能穿出洋气、时尚的街拍风格,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流行风向标。
前几天,我这个退休老头也凑热闹,到道里、道外转了一圈,街拍的景象简直使我惊呆了!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洋气的穿着搭配,让人感受到冬日时尚的魅力和温暖。羽绒服的颜色黑白蓝红、色彩艳丽,新潮的裤子款式多姿、秀美绝俗,展现出了无尽的时髦、奢华和迷人。
看饮食,招牌洋气。
记得有一年过春节的时候,我接待从广东来的一家人。见面后我问他们想吃点啥,客人们和我说就吃哈尔滨的招牌菜。我按照客人的期望,把这一家人直接领进了坐落在中央大街始建于1925年的华梅西餐厅。
进了餐厅落座后,看着欧式的建筑,听着古典的音乐,吃着西式的洋餐,客人们不理解的问我,哈尔滨的招牌菜不是杀猪菜吗?不是小鸡炖蘑菇吗?这时一位服务员娓娓讲解到:哈尔滨是中国最早传入西餐的城市之一,中国西餐的发源地,俄式西餐是哈尔滨的招牌美食,罐虾、罐牛、红菜汤、大列巴,大家都可以品尝。听了服务员的讲解,吃了哈尔滨的招牌美食,客人们都说,哈尔滨的美食洋气。
其实,哈尔滨不仅西餐火爆,最疯狂的是每天排长队买“商委”红肠,买秋林大面包,买马迭尔冰棍。每年的啤酒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都遥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吃西餐、喝啤酒,早已成为哈尔滨的时尚。
02
哈尔滨的大气与生俱来
这个冬天,来到哈尔滨的人,都切身体会到了哈尔滨、哈尔滨人,不仅洋气,而且厚道;不仅好客,而且大气;是真正的不仅外在美,而且心灵美。这种厚道、这种好客、这种热情、这种大气,既不是整景,也不是装作,而是与生俱来的。
哈尔滨的大气,早就体现在接纳移民的包容态度上。
和大多数东北城市一样,哈尔滨人没有排外思想。早年的哈尔滨还是一个小渔村。1897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那些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失去家园的白俄和犹太人,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来到了这里,开始了他们的移民生活。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山东等地闹饥荒,山东人大批闯关东北上,在这片黑土地上搭起窝棚,开荒种地,扎根发芽,成为哈尔滨的又一批移民。
同时清政府的东北开禁也吸引了大量移民涌入哈尔滨。随之而来的是外国人的大批涌入,20个国家设立了领事馆、33个国家的16万侨民在此居住。
如今,哈尔滨市有很多周边市县和其他城市的人口涌入,无论是来哈的外省人还是本省人,哈尔滨和哈尔滨人都以包容的态度接纳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哈尔滨的大气,直接体现在哈尔滨人的性格特点上。
哈尔滨人豪爽热情。直来直去的性格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比较简单、直接,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冲突。
哈尔滨人注重感情。在人际交往中特别重视情感投入,特别“讲哥们义气”,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品质。
哈尔滨人融合性强。无论是东北本地文化,还是其他外来文化,都能和谐共存,互相影响,这也体现了哈尔滨人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哈尔滨的大气,历来体现在接待客人的热情行动上。
“老毛子”、“马大帅”、“胡彪”等称号及语言环境的影响,造就了平民化路线;冬天寒冷的天气与夏天炎热的气流形成鲜明对比,“咱黑龙江天冷,但人心是热的”。诚实守信的性格也可能由此而来。
哈尔滨人热情好客,具有浓厚的亲情意识,接待客人历来是很大气、不小气、不吝啬。通常是多人陪同、大盘上菜、喝好美酒、带上手礼。“四招出手”,印象深刻,令人感动,给人以家的感觉。
03
哈尔滨的底气历史沉淀
哈尔滨这个冬天的火爆,不仅是因为哈尔滨的洋气、大气,也来源于哈尔滨的底蕴、底子、底色,来源于哈尔滨的底气。
文化底蕴深厚。
哈尔滨作为金、清两代王朝和渤海国的发祥地,一千多年来,40多个民族在此休养生息、安居乐业。金朝第一座都城就坐落在哈尔滨阿城,金源文化由此遍布东北,扩展全国。
哈尔滨作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正是1903年7月通车的中东铁路,使大量的国际资本注入哈尔滨,工商业和人口聚集哈尔滨,也把近代文明带到了哈尔滨。
哈尔滨作为著名的教堂之城,到上世纪30年代,教堂多达近百座。当全城大小教堂的钟声同时敲响时,雄浑的钟声飘出教堂的穹顶回荡在整个哈尔滨上空。
哈尔滨作为音乐名都,上世纪初俄国侨民就在哈尔滨开办了音乐学校,1961年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6届,2023年设定8月6日为“哈尔滨音乐日”。当你漫步在繁华烂漫的街、园,处处飘扬着古典音乐,教人忍不住沉醉其中。
哈尔滨的金源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本土文化和欧陆文化交融,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深厚文化底蕴。
实力底子雄厚。
哈尔滨面积达5.31万平方公里,拥有19.87万公顷湿地。在省会城市中不仅面积最大,而且实力之强。
——自1906年开埠以来,我国第一家啤酒厂、第一个电影院、第一所医学和军事工程高等学府、第一架直升机直5和轻型喷气轰炸机轰5、第一台会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第一台电站汽轮机、第一条人防地下商业街和商业步行街等,先后诞生在哈尔滨,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
——“一五”期间就被列为国家重要的重工业基地,156个重点项目13个落户哈尔滨,一系列知名企业享有盛誉,“三大动力”当年贡献之大,如今动力十足。
——这个“共和国长子”,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从哈尔滨捐出的物资、迁出的企业、提供的技术、献出的人才。
——哈工大、哈工程、哈医大等48所高校,兽研所、焊接研究所等64个科研机构林立哈尔滨。一个城市就占了5所985和211、34名两院院士,仅哈工大建校以来就走出了123名院士,其中“一寝三院士”。“神舟”飞天、“嫦娥”“揽月”、“天空”巡游,一项项重大工程,无不有哈尔滨的特殊贡献。
——从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到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时隔近30年,哈尔滨将成为“双亚冬之城”。
历史底色鲜红。
哈尔滨是中国革命往来苏俄的“红色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战场,是传承红色血脉的英雄之城。
在哈尔滨,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李兆麟,一个个英雄的名字镌刻进大街小巷。一条街道就是一部红色历史,一个名字就是一个精神标杆。
在哈尔滨,以英雄命名的学校有30多所,以英雄命名的民兵连有20支,以英雄命名的班组各行各业有百余个。这是一种红色的基因,精神的传承。
提起哈尔滨,其实与浪漫的冰雪白色相比,这座城市的红色底蕴更鼓荡人心。“红色之路枢纽城”、“东北抗联英雄城”、“全国解放第一城”、“支前参战基地城”、“国防军工制造城”、“人民防空示范城”、“全国双拥模范城”,红色“七城”,让哈尔滨有着英雄城的美誉。
循着哈尔滨的身影、足迹和付出,你会找到哈尔滨的这个冬天火爆出圈的密码。这就是哈尔滨洋气、大气、底气的硬核支撑。
从这个冬天看哈尔滨,哈尔滨的真诚、善意、美好,一定会发酵、发热、发光,哈尔滨的新一轮振兴一定会很快到来。
“尔滨”加油!(郭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