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关于尔滨“初代顶流”,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时事要闻 > 正文

关于尔滨“初代顶流”,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来源:黑龙江日报2024-01-13 21:03

点击观看视频

  “人家小砂糖橘

  都回广西老家等快递了

  黑龙江都拿特产蔓越莓

  当回礼往南方寄了

  其实说起特色水果

  尔滨的还有个‘初代顶流’

  ↓

  冻梨!”

  还记得哈尔滨

  是从啥时候起

  被称为“尔滨”的吗?

  是从冻梨

  这种能砸钉子的北方“硬汉式”水果

  被切片摆盘,以花一样的品相

  招徕外地游客

  引得本地人大呼:

  “尔滨呐,你让我感到陌生时开始的

  一开始,这种摆盘

  只是为了服务初来乍到

  对冻货吃法不甚熟悉的南方“小金豆”

  毕竟……

  愣是让游客们凭一“嘴”之力

  把冻梨吸成“冻梨.zip

  这就不光费嘴了

  对肺活量也是种考验

  左边这位的“冻梨压缩包”还算大小合适,右边这个……

  难怪有网友发问:

  “我那行李能不能帮我抽个真空?

  网友可以开玩笑

  尔滨却不忍心让游客费劲

  后来这冻梨的“造型设计”

  甚至随着服务意识的飞速升级

  逐渐“卷”到了不受控制的地步

  眼瞅着十六宫格都要装不下了

  啥?你说右上角混入了

  一个奇怪的造型

  不是摆盘,是“挂杯”?

  来,上个大图!

  这是“冻梨特饮”的一种

  最近内卷大潮从“吃冻梨”

  涌向了“喝冻梨”

  冻梨美式、冻梨拿铁

  制霸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咖啡界不说

  又有“冻梨·花”泡的茶横空出世

  惊艳了游客的同时

  更惊呆了本地人:

  “切块儿切片儿也就算了

  这咋还雕上花儿了?”

  “冻梨自个儿也没想到

  有朝一日能这么高雅吧?”

  雅致的冻梨雕花

  还“吃喝两用”,文武双全

  文能杯中绽开芬芳

  武能孜然辣椒全放

  这种“神秘”的新吃法

  甚至还有甜口、咸口可供选择

  让本地人直呼:

  ”谱了!

  事实证明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尔滨做不到

  冻梨雕花之后

  带有冻梨和奶油夹心的

  冻梨蛋糕又上了热搜

  “冻梨蛋糕” 图片来源:抖音@哈尔滨面包的日尝

  至此,冻梨“已成艺术”

  网友感慨:

  尔滨呐,你对游客

  是不是有点儿“溺爱 了?

  有关冻梨的“神展开”

  已经梳理得差不多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故事的最初

  来看看“冻梨”为什么能成为

  尔滨乃至整个大东北的“顶流”

  当然还有一个更严肃的问题

  在成为“艺术品”之前

  这玩儿到底咋吃啊?

  冻梨的起源

  东北地区的冬天漫长寒冷

  从进入11月到转年3月前后

  气温基本都处在零下“冷冻区”

  出了屋儿,外面就是天然“大冰箱”

  而且现在家用的冰箱

  冷冻室温度一般才零下18摄氏度

  东北的冬天却能冷到

  零下二十甚至零下三十多度

  这样的超低温可以达到

  冰封鲜甜的“速冻”效果

  如此特殊的气候条件

  加上过去冬天能吃着的东西有限

  在东北,冻点儿啥是储备

  不冻点儿啥是浪费

  因此,当地人素有爱吃冻货的习俗

  冻梨、冻柿子、冻黄桃都是个中翘楚

  冻梨的历史追溯起来足有一千多年

  辽代的契丹人就开始吃了——据文献记载,契丹人将秋季野生梨果实采集后,置于寒冷的户外,用冰雪覆盖,将其冻实,冻藏起来,以便在冬季食用。

  吃了一千多年

  总结了这么多经验

  那啥梨冻出来最好吃呢?

  一般人的答案是

  ……

  当地产啥梨就冻啥梨

  但我们那一万字的素材里

  还真有农科人员关于

  冻梨品种的分析研究

  图源:王阳,王文辉,佟伟等.基于色香味与质地的冻梨品质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

  上图就是科研人员证实的

  三种品质较好的冻梨

  从左到右分别是

  冻南果梨、冻尖把梨、冻花盖梨相关研究显示,经过冻藏后,三种冻梨的香气变淡,单糖、单酸组分含量有变化,但 总糖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总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冻花盖梨、冻尖把梨的表现尤其明显。冻藏过程中,冻梨的细胞结构被破坏,细胞中的多酚氧化酶与氧气结合,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发生 酶促褐变形成有色物质,这就是冻梨表皮为黑色的原因。

  小编试着解释了一下

  科研人员的意思

  大概就是告诉我们

  这梨一冻完,虽然香味儿淡了

  但酸味儿也淡了

  只剩下“嘎嘎甜”

  与鲜梨相比别有一番滋味

  为了这份舌尖上的甜蜜

  那冻黑的皮儿

  磕碜点儿就磕碜点儿吧

  冻梨的“传统吃法”

  知道了冻梨为啥好吃

  终于可以说说

  土生土长的东北人

  是咋吃冻梨的了

  关键的步骤,在于一个字

  “缓”(当地人读一声,huān

  简单来说

  “缓”就是用凉水浸泡冻梨

  “缓缓地”解冻

  以避免化冻过程中失水过快过多

  把冻梨整得干巴巴的

  失去了“灵魂”

  心急吃不着好冻梨

  如果你能抽出耐心

  “缓冻梨”就是个很美妙的过程

  冻梨果肉的冰点低于零度

  泡在冷水里,因为冷热交换

  冻梨表面会形成一层晶莹的冰壳

  用勺儿把冰壳敲碎了即可食用

  在很多东北孩子的记忆中

  给冻梨去冰壳

  也算是一桩童年趣事

  咔咔把冰敲开

  再把质地变得柔软的“黑梨”

  咬开一个角

  就可以边嘬汁水边吃果肉

  品尝沁凉清甜的“冬日特供”啦!

  有尔滨网友表示

  如果冻梨“缓”到位了

  能切开拿勺儿舀着吃

  口感犹如冰沙

  可谓美味的最高境界

  文艺作品中的冻梨

  东北作家常写冻梨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过

  迟子建在她的散文里写过

  前年那部改编自梁晓声同名小说的

  “东北风”电视剧《人世间》里

  冻梨也是经常出镜的

  “年货果品”“冬日一盼”

  冻梨当然

  不光见诸东北作家笔端

  我们在草地周刊11年前的报道里

  翻到了爱研究“京味儿”“京范儿”的

  文化学者崔岱远写的冻梨——

  如今,尔滨带火了东北文旅

  “卷上天”“梨大谱”的各种吃法

  其实是当地人在想方设法地

  将昔日黑土地上“特有的快乐”

  分享给八方来客

  11个“小砂糖橘”来东北游学的时候

  网友为了核对人数

  做了上面这张图

  守护孩子们的警察叔叔

  一人头上顶了个大冻梨

  乍看有点想笑,细想又很有理——

  叔叔们对小朋友的保护

  可不就是主打一个:

  贴身行“dòng”,寸步不“”?

  “外表粗犷不羁,内心柔软细腻”

  如果以这十二个作为文章结尾

  您猜我们是在形容啥?

  冻梨、尔滨、

  还是可爱的东北人?

  “莫言个头小,雪后冻梨白”。

  更多精彩推荐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编辑:薄勋

  审核:孙达

  统筹:孙佳薇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2024-09-19 09:43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024-09-19 09:35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024-09-19 03:35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2024-09-19 03:35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2024-09-20 10:07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