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打破常规!以能力水平为标准,哈工大探索推行本科综合设计答辩申请制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时事要闻 > 正文

打破常规!以能力水平为标准,哈工大探索推行本科综合设计答辩申请制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2023-08-01 12:35

  “非常感谢学校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让我们可以提前申请并顺利完成综合设计(论文)答辩,这是对我们综合能力的认可,也为我们开启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活留出了更多空间。”夏嘉俊说。

  夏嘉俊是哈工大2020级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一名本科生。前不久,他和另外两名大三同学一起,顺利通过了所在的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的综合设计(论文)答辩。

  “小夏同学撰写的论文结构完整,结合所做的科创项目研究成果,对论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体现了很强的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在答辩过程中,小夏同学表达流畅、逻辑清晰,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导师何玉荣教授如此评价说。

答辩现场

  以部分学院为试点,以能力和水平为标准,打破传统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只在毕业前才答辩的模式, 设立本科综合设计(论文)课程代替传统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结课答辩申请制,是学校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在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纵深推进人才培养改革而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

  夏嘉俊从大二下学期起加入了何玉荣教授课题组,并在日复一日的科研训练中逐步从科研“小白”走上了科研之路。结合个人的研究兴趣,经过与导师的讨论,他选择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领域相关问题作为综合设计(论文)方向,并顺利完成了从论文开题到撰写再到论文答辩各环节。“接下来,我将在论文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争取做出更多成果,并在大四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为毕业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做好充分准备。”夏嘉俊说。

  无独有偶,同样是大二加入课题组的于仙朋也在何玉荣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综合设计(论文)答辩。他曾作为组长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并斩获一等奖,并在不断的科技创新中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和夏嘉俊一样,他也选择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未来,我希望可以结合个人兴趣和特长,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深入开展研究,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于仙朋说。

  另一位通过综合设计(论文)答辩的刘钰龙是2020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他选择的论文方向来源于参与科创项目过程中的“灵光乍现”,致力于提供适用于西北地区的分布式空气取水装置解决方案。在高继慧教授的指导下,他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和可再生能源竞赛中取得一等奖和特等奖的成绩,团队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进行交流。谈到未来的目标,刘钰龙说:“在科研之路上,我将做到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以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本领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学生进行科创活动

  近年来,学校围绕新时代杰出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推行以“创中学、学中创”为理念的本科4年科研全贯通培养模式,打破传统靠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再进行综合能力训练的培养模式,从大一开始为学生4年不断线地设立由浅入深、逐级挑战的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学生参加科创活动和科研课题,在完成项目和课题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系统分析及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突破原有的“先知识后能力”的学习模式。

  副校长沈毅介绍:“学校设立本科综合设计(论文)课程,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系统思维,学生将项目内容及创新成果与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相结合, 撰写的综合设计(论文)满足学校质量标准,即可提前申请结课答辩,通过后获得相应成绩和学分。今年4月,学校在部分学院开始试点,接下来将结合先行先试积累的经验,进一步总结完善可推广的成套做法,逐步推广到全体本科生。”

  文字 | 商艳凯

  图片 | 能源学院提供 资料片

  责任编辑&排版 | 商艳凯

  审核 | 宋玲 李守斌

[ 责编:李昱莹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2024-09-19 09:43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024-09-19 09:35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024-09-19 03:35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2024-09-19 03:35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2024-09-20 10:07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