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教育回归“教”与“学”的本真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海南> 要闻 > 正文

让教育回归“教”与“学”的本真

来源:海南日报2025-05-19 11:16

海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高可贺 摄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一号教学楼。海南大学供图

海南大学崖州湾科教园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海南大学供图

  3月29日,海南大学一场以“AI赋能”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展示大赛拉开帷幕,全校28个学院的140余组师生团队同台竞技,通过智能教学场景设计、AI工具创新应用等环节,集中展现了“AI+教育”融合创新的前沿探索。这场赛事不仅是技术赋能课堂的生动实践,更成为撬动教学模式深层变革的支点——在海南大学的课堂上,一场浸润式变革正悄然优化教育生态,让课堂从标准化流程回归“教”与“学”碰撞的本真。

  在这场教育革新中,教师的角色逐渐转变为课堂设计的“总导演”。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台风“摩羯”抗灾实践转化为鲜活的思政案例,还是青年教师通过说课比赛打磨教学艺术;从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到AI技术重构“教”“学”互动逻辑,海南大学以“把课堂交给教师”为核心命题,构建起“动态设计—多元评估—跨界融合”的创新闭环。这种变革既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程式化桎梏,又以“技术赋能+人文关怀”的双螺旋结构,重新定义了师生作为知识共创者的新型关系,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写下生动注脚。

  打破传统桎梏:教学自主权下放的“海大模式”

  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教师如何重构课堂话语权

  课堂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发挥。为此,学校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多元评价等多项立体化改革举措将教学自主权真正交还教师。

  教学设计“去标准化”。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据结构》课堂,刘华中教授的创新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边界。他采用“项目驱动+AI辅助”模式,通过课后布置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外以人机协作方式完成实践探索,将知识内化过程转化为“问题导入-实践验证-课堂解构”的闭环系统。教师课堂角色从单向讲授转为精准指导,聚焦项目核心知识点与共性难题,同时设置学生讲解、小组研讨等环节,构建起“微课学习-课外实践-课堂深化”的三维学习场。学生通过项目实操既掌握数据结构理论,更获得算法实现、系统调试等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动态更新”。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应对台风“摩羯”过程中打造思政课动态更新样本,台风过境后,学院迅速组织集体备课,将抗风抢险、灾后重建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转化为鲜活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把公共安全危机转化为育人契机,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大学生知情、共情、用情。复课后的思政课上,教师带着学生跟着视频、图片“重回”强风肆虐、强降雨泛滥现场,“重回”灾后恢复实地,通过一个个案例,讲清楚我国“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培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把困难当磨砺,做到在灾患面前与国家共患难、与人民共奋进。

  教学评估“双螺旋演进”。教学评价突破传统督导模式,构建“技术赋能-教育本质”双螺旋互促机制。技术维度搭建线上巡课系统,实现无干扰课堂观测,同步将AI课程设计、学情分析等数字素养纳入评估指标;教育维度锚定批判性思维与价值观塑造,建立从课堂创新到学生成长的全链条追踪体系。教学督导罗先群教授在检查公共基础课程时发现,采用新评估标准后,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情况比之前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度和收获感也显著提高。这种改革既规避传统督导的形式化窠臼,又激发教师自主创新动能,使技术手段与育人规律如DNA双螺旋般协同共进,催生自驱型教学生态。

  该模式把握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用技术重构教育生产关系而非简单叠加工具。教育改革需构建“弹性框架+核心标准”的制度体系,在释放创新活力的同时守护教育本质,这为破解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径。

  创新课堂实践:让知识在“跨界”中焕发活力

  从“单向灌输”到“多维共创”——师生如何成为知识共同建构者

  海南大学的课堂创新不仅停留在方法论层面,更通过跨界融合激发教学活力。

  从“学科孤岛”到“跨界融合”。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万逸的理念里,课堂无处不在。他依托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微生物+”跨学科育人体系。以海洋微生物技术为核心,将海洋科学、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法律风控、商业管理五大领域深度融合,形成“科研-转化-应用”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这种“硬科技+软实力”的融合培养,使团队累计申请专利63件,学生团队通过跨界协作完成的“海洋微生物单碱基检测系统”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金奖,研发的“水产养殖病原体快检试剂盒”与晨海水产公司达成产学研合作,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和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特等奖,检测效率提升50%以上。

  从“我教你学”到“知识共创”。在创新创业课堂里,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张磊正重新定义师生关系:通过“项目制教学+任务式驱动”构建起知识共创的生态圈。这里没有固定教材,取而代之的是实时更新的“需求清单”——每次课前师生代表共商教学重点,将企业痛点、学生需求转化为实践课题。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型为“脚手架搭建者”,运用大数据模型等技术搭建模块化资源库;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升级为“方案设计师”,在“输入行业真问题-转化方法论-输出创新方案”的闭环训练中,让学生提升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从“单向传授”到“双向赋能”。外国语学院教授白丽芳构建“智慧课堂”形成教学闭环:课前,教师通过AI平台发布任务,学生自主强化语言技能并完成小组协作准备;课中实施翻转课堂,通过小组研讨、师生互动和成果展示,着重培养学生面对面沟通能力,弥补虚拟社交环境下的情感交流缺失;课后设置双重反思机制,学生需评估AI工具使用成效及同伴协作启示,教师则根据课堂动态调整任务设计,持续优化“输入-应用-反思-完善”培养链条。

  海南大学的课堂创新实践展现了教育改革的三个核心转向:知识生产从学科割裂转向跨界融合,教学形态从单向传递转向多维共创,教育目标从知识积累转向能力培养。这种创新范式为破解传统教育困境提供了实践样本: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建立知识与社会需求、个体发展的动态连接,而跨界融合正是激活这种连接的有效催化剂。

  教师成长生态: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进”

  孵化“教学艺术家”——海大如何构建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要让教师真正掌握课堂主动权,离不开系统的成长支持。海南大学通过三大平台构建教师发展生态圈。

  教研共同体的“智慧池”。课堂教学研讨班打破学科壁垒,人文学院教授海滨示范的国家一流课程《李白导读》,以“追问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辨,其经验被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薛春霞借鉴用于工科基础课案例讨论,形成跨学科方法论。

  以赛促教的“磨刀石”。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说课比赛等常态化赛事,成为教学创新的试验场。青教赛二等奖获得者、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余乐俊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将评委提出的“认知分层”理念转化为模块化教学架构,结合在作物表型组学科研中的图像解析实战案例,设计梯度式案例库。赛后创新引入“交互思维”,把国家发明专利中的技术拆解为可操作的课堂实践项目,用模块化思维串联知识点,使抽象理论具象化,让课堂如芯片接口般精准触达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师徒传承的“青蓝链”。通过“责任教授制”,南繁学院教授聂立孝以“田野教研”重构师徒传承模式,打造“场景化学习闭环”。通过绑定三亚南繁各基地实地调研与课堂教学,将科研现场转化为教学资源库。青年教师李雅忻在《育种学》教学中,深度融入南繁基地的水稻抗病性攻关、玉米高产优化等实战案例,形成“问题采集-案例解析-课堂转化”的产教融合链路。这一模式突破传统师徒单向传授,构建“双场景能力跃迁”机制——青年教师既承袭学科理论框架,又同步嫁接产业前沿经验,使育种学知识体系在真实问题锚点中动态重构,实现教学从“纸上谈兵”到“战训一体”的质效升级。

  当代教育发展已进入“生态化培育”新阶段。海南大学通过构建教研共生、竞赛驱动、师徒传承的三维生态,不仅重塑了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更创造了知识生产的新范式。这种将教学艺术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探索,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教师发展体系提供了鲜活样本。

  育人成效突围:

  从“知识容器”到“未来创变者”

  当课堂遇见自贸港——

  人才培养如何对接国家战略

  海南大学的课堂改革始终锚定国家重大战略和自贸港建设需求,培养“敢闯会创”的新时代人才。

  课程思政的“海南样本”。在《旅游接待业》课程中,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郭强通过“政策显微镜”与“民生温度计”的双重视角,引导学生深入解构疫情防控期间的海南实践:离岛免税购物额度的不断提升,不仅是为旅游业纾困的经济杠杆,更是国家通过“消费让利”守护百姓生活品质的温情答卷,这些鲜活的实践样本,让学生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不再是抽象的政治话语,而是政府决策时的民生权重、企业转型中的人本考量、政策落地后的幸福增量。

  产学研的“零距离对接”。药学院教授王鑫利用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和《医药创新与拔尖创业》微专业等平台,与高榕创投、海南海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建立校企互动机制,建立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互补攻关创新模式,将市场分析和产品开发设为实践第二课堂,聚焦消费健康领域,开发“叮宁”、舒缓精华等5项产品。

  乡村振兴的“双壹计划”。热带农林学院启动“一乡(镇)一名研究生”订单式培养计划,瞄准乡村振兴与自贸港建设交叉需求,组织专家与研究生组成“乡野课堂”团队,深入儋州那大、中和、雅星等8个乡镇,围绕热带果蔬种植、智慧农业等特色产业开展“田间诊断”。通过“调研-设计-落地”全链条实践教学,将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为每个乡镇定向输送“懂技术、通政策、能扎根”的新农科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海南大学的改革实践实现了三重突破:在教育维度上完成从知识传授到创新素养培养的转换;在社会维度上构建起高校支撑区域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在国家维度上探索出高等教育服务重大战略的实施路径。这种将人才培养深度嵌入国家战略进程和自贸港建设发展的育人模式,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海大方案”。

  教育的真谛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海南大学的实践证明,当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便能回归其本质——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力、塑造价值观。自贸港建设需要最有活力的弄潮儿,而这份活力,正源自那些在讲台上自由探索、在课堂中大胆创新的教师们。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表示,海南大学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让更多教师从“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教育的创造者”,为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海大方案”。

  (撰文/王一钦)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在智博会上感受“智慧”养老生活

  • 走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嘎鲁图镇呼和陶勒盖嘎查“三北”工程作业现场,开沟种植一体机在沙地上开垦出一道道沟,种下一排排柠条。”
2025-09-08 09:48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达9.44亿,城市已成为承载亿万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2025-09-08 09:41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9月8日公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
2025-09-08 09:38
面向“十五五”,政策导向应注重发展与治理并重,加快形成结构合理、规则清晰、响应高效的智能消费治理体系,护航“人工智能+消费”高质量发展。
2025-09-08 09:33
7日0时3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8 09:32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