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化中国行 | 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向世界打开美丽河北的“生态之窗”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文化中国行 | 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向世界打开美丽河北的“生态之窗”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2024-09-24 16:35

  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

  向世界打开美丽河北的“生态之窗”

ae1a4d3bc2dad70c89e899023f693715.png

  秋日的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天空湛蓝如洗,芦苇随风摇曳,白鹭立于浅滩,野鸭在水面游弋,凤头鸊鷉、红嘴鸥身影不时闪现。

  7月26日,由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等5处提名地组成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获评为我省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与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南大港国家重要湿地位置重叠,位于渤海湾西部,总面积达7500公顷,由草甸、沼泽、水体、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拥有环渤海生态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转站以及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

ea07ba34bffb31b885fe25dfa0c1d644.jpeg

  9月22日航拍的南大港湿地。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摄

  南大港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孟召蕾介绍,这里春如翠毯、夏似绿波、秋芦若雪、冬苇赛金。青头潜鸭、震旦鸦雀、黑脸琵鹭等国际濒危鸟类多次现身,有着“心灵港湾、富氧之乡、康养福地、观鸟天堂”的美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我是退休教师,听说南大港湿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专门来这里参观。这里的鸟儿、湿地非常漂亮,我以后会经常来这里游玩。”9月22日,在南大港湿地观鸟亭码头,来自石家庄的市民孙兰英一边拍照,一边跟记者说。

  “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其他提名地相比,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偏内陆,以淡水沼泽湿地为主体。青头潜鸭在这里的最高观测记录为30多只,人们也在这里同时观测到40多只白枕鹤,非常壮观。适宜的环境吸引了众多鸟类停留。”走上观鸟亭,看着空中不断飞过的各种鸟类,著名鸟类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表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多年保护和修复的结果。孟召蕾说,湿地北部区域曾因围垦形成了连片的养殖池塘,割裂了湿地的水文连通性和生态空间。近年来,保护区先后开展了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项目。

  2020年至2022年,保护区实施了湿地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生态化改造,该项目成功恢复了108.8公顷湿地生态。此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全国9个典型案例之一。

  2023年至2024年,继续开展南大港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退养还湿200公顷,疏通河道15.5公里,3000公顷湿地焕然一新。

e30b5732d9c05f10439885e918c64871.jpeg

  9月22日航拍的南大港湿地。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摄

  湿地退养还湿区展示的两张图片显示着湿地的变化。“前面一张拍摄于2023年6月,后面一张拍摄于今年8月。可以看到,一年多来,生态修复让水面不断扩大,水体也更加清澈了。”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立军说。

  今年,南大港启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这个项目不仅关注湿地本身,还涵盖了农田、湖泊、草地等多种生态系统,致力于整个区域生态链的综合保护与修复。

  湿地好不好,关键看水鸟。

  今年,湿地新增了赤嘴潜鸭、棉凫、牛背鹭三个鸟类新物种。其中,棉凫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今年春季鸟类迁徙期间,上百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小天鹅集群归来,选择在南大港湿地栖息。同时,大量水禽也选择在此栖息,南大港湿地成为生机勃勃的候鸟乐园。

  截至目前,湿地记录到的鸟类品种达271种,其中包括1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和5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2月下旬至4月上旬、10月上旬至12月中旬,大批候鸟在南大港湿地停歇。旅鸟种类达152种,每隔5至10天就会更替一批不同的鸟类。

  2019年,南大港湿地观测到2万只候鸟,2023年观测到10万余只,候鸟数量4年增加了4倍。今年6月,南大港被省林草局列入全省首批“鸟类天堂”。

  依托独特的湿地自然资源,南大港打造“旅游一业突破,引领多业融合”的全域发展新模式,促进当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同发展。去年,南大港湿地景区荣获2023年度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旅游人数和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带动了周边村落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就业200余人。

  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环境和鸟类,保护区内设置了10个站点,配备20名巡护员,他们负责湿地防火、鸟类观测以及环境卫生维护等工作。

  守护湿地的不止巡护员。

  芦苇上方,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个固定的拍摄设备。

  候鸟迁徙季,鸟群飞起来遮天蔽日,非常壮观,却给监测带来了难度。如果使用无人机,机敏的鸟儿可能会警觉地飞走。为了更准确监测、保护鸟类,保护区搭建了湿地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摄像设备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平台2021年启用,具备AI声纹收集和影像识别功能。这两项功能在我省还是首次运用。

  保护区共安装了3套声纹收集设备,能收录鸟的叫声,并通过和系统内的1569种鸟叫声自动比对,判定鸟的种类。目前,这些设备已经收集到超过18万条声纹记录,识别出197种鸟类。

  11套野生动物智能视频监测设备分布在保护区各处,能自动比对飞过的鸟类,并确定其品种和数量。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或手机能实时观看拍摄画面。

  平台还可按时间段自动生成物种统计表和监测热力图,并协助进行气象、水文等的实时监测,帮助有关单位及时了解鸟类和湿地相关信息。

  南大港申遗成功,为沧州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与南大港湿地共同打造世界遗产片区、京津冀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带来机遇。孟召蕾表示,他们将守护好世界自然遗产的闪亮名片,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事业,为全球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实现生态蝶变的南大港,向世界打开美丽河北的“生态之窗”。(河北日报记者 曹智 戴绍志)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春日添新绿

  • 辽宁朝阳:调查红山文化遗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5)虽已落幕,但引发的思考和争论仍在持续。
2025-03-12 10:11
龙泉又多了一张新名片——汽车空调热管理产业,全市不到30万的人口中,就有近2万人从事汽车空调行业。
2025-03-12 10:01
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制高点已成为各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的“首选项”。
2025-03-12 09:59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之下,找准产业发展需求的“钉子”,砸实科技成果转化的“锤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
2025-03-12 09:58
代表委员之声——创新引领推动未来产业
2025-03-12 09:53
CGT25型燃气轮机额定输出功率25兆瓦,具有功率密度大、结构紧凑、地域适应性强、双燃料适配及在线切换等特点。
2025-03-11 09:05
科普事业的发展,是一场与时代共进的征程。把科普这一“翼”做强做优,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良好风尚,就能更好助力科技创新的腾飞。
2025-03-11 09:04
从伦理治理的角度看,研发者应在数据收集、模型训练和算法设计阶段,引入多样性、多元化的视角,避免单一文化或群体偏见主导AI。
2025-03-11 09:04
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开展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接触、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
2025-03-11 09:0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2025-03-11 04:55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体现的正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
2025-03-11 05:00
走路,本是一桩简单的小事,但对瘫痪病人而言,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加福民团队采取微创手术,将2个直径约1毫米的电极芯片植入到运动脑区,脑部、脊髓的手术可在4小时左右一次完成。
2025-03-10 09:10
近年来,沪市民营上市公司以创新为引擎,其智能工厂代表了当前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领先水平。
2025-03-10 09:09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代表观察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产业智能化变革发展的同时,引发的技术风险也日益凸显。
2025-03-10 09:09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3-10 05:05
深渊水深超过6000米,是地球上最少被探索的极端环境。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的马里亚纳海沟环境与生态研究计划,依托“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及深海生命研究领域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体系,阐述了深渊生命独特的生存策略,并揭示了深渊生命成为人类资源宝库的无限可能。日前,相关科研成果以封面专辑形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
2025-03-10 05:20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3-10 05:05
2025年全国两会的帷幕刚刚拉开不久,不少“两会热词”已新鲜出炉,“人工智能”当属其中之一。不信,请听——
2025-03-07 04:5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2025-03-07 04:50
6日从中国海油获悉,位于我国北部湾海域的涠洲10-5油气田获得高产油气流,标志着北部湾盆地古生界潜山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07 04: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