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大都市中,动物的栖息地破碎化,物种互作网络变得脆弱。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陈思翀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期刊《生物保护》发表研究成果,指出城市大型古树不仅仅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活文物,更是维持城市生态功能、构建韧性城市景观的核心基础设施,是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扇窗户。

城市中的大树(研究人员拍摄)团队根据《武汉市古树名录》,从相对自然的郊野到最繁华的市中心,选取了30棵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古树,包含樟树、朴树和柞木三个树种,在秋季果实成熟期围绕这些大树进行鸟类经过、停歇和取食的行为观察。

研究地点、方法和大树-鸟类互作网络团队研究共记录了41种、约5000只鸟类的行为活动。结果发现,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观测到的鸟类整体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但与上述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中心的鸟类在大树上停歇比例是郊野的4倍;取食果实的鸟类比例更是高出了惊人的150多倍。大树的性状特征可能影响着其发挥的生态功能,大树果实越多,更能吸引鸟类停歇或取食。不过,无论是生活在郊区的还是城市中心的鸟类,在大树上单次停歇或取食的持续时间并无显著差异,在城市中心甚至有轻微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城市中心的干扰更大。所以,城镇化程度越高,大树就越成为鸟类不可或缺的避难所。

城镇化梯度上鸟类对大树的使用情况陈思翀表示,本研究首次用观测数据证明,城市大型古树不仅仅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活文物,更是维持城市生态功能、构建韧性城市景观的核心基础设施。其重要性在越靠近城市中心的地方越显著。保护好每一棵大树,不仅仅是留下了鸟类的天堂,更是守护了一座座微型的“生物多样性诺亚方舟”。大树承载着城市生态系统的韧性与希望,保留维系万物共生的无限可能。团队呼吁,应将大树的生态功能价值置于与文化、美学价值同等甚至更高的位置。对大树的保护不应仅仅是挂牌立碑,更要维护其周边的小微生境,减少人为干扰。在未来的城市绿化中,除了加快建设大型公园或绿地,引进种植新的行道树之外,更应该关注这些见证城市历史变迁的大树们。(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建宏 张锐 通讯员江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