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深秋时节,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901头麋鹿徜徉在长江故道湿地间,或低头啃食青草,或结伴戏水嬉闹,“呦呦鹿鸣”的图景重现荆楚大地。
麋鹿因头脸狭长像马、角像鹿又与其他鹿略有不同、蹄子宽大像牛、尾细长像驴被称为“四不像”,曾因狩猎、战乱几近灭绝。1985年,22头麋鹿从英国引回我国,1993年、1994年石首保护区分两次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引入共计64头,开启本地繁育历程。
如今恰逢麋鹿回归40周年,荆州依托石首长江故道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通过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等科学举措,让这里成为全球最大野生麋鹿种群栖息地,保护区内2901头麋鹿稳定栖息,另有1600多头已自然扩散至湖南、湖北九县市,形成稳定野外种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成功范例”。
如果说麋鹿的繁盛是荆州湿地保护的缩影,那江豚的“微笑”则是荆州水质改善的见证。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现存唯一的淡水豚类,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在荆州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8岁的丁泽良正俯身给江豚们喂食,这位曾经的三代渔民,如今已是江豚“奶爸”。十多年前,随着荆州推进长江生态治理,丁泽良与天鹅洲渔场的渔民一起“洗脚上岸”,从“捕鱼人”变身“护豚人”。
“我照顾它们,它们也陪伴着我。”丁泽良不仅见证全球首例人工网箱繁育江豚“贝贝”的诞生,还创新全人工喂养模式,教会断奶的“萌萌”摄食技能,用17年坚守守护着“长江的微笑”。
作为世界首个鲸类迁地保护区,荆州天鹅洲保护区通过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等举措,让江豚种群稳步增长,维持在80头左右,累计向外输出江豚51头,成为全国最丰富的江豚种质资源地。2023年2月,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相比2017年的1012头,增长了23.42%,江豚数量实现了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
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湖北荆州始终扛牢长江高水平大保护政治责任,以“十年禁渔”为核心抓手,以湿地生态修复为关键纽带,让曾经的长江故道蜕变为麋鹿悠然觅食、江豚欢快跃水的“生态乐园”,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荆州答卷。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锐 通讯员 刘欣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