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黄安各区成千上万的群众积极响应,配合作战。一场震惊中国的伟大暴动壮举就要发生了!”10月10日上午,湖北工业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内,一声铿锵的旁白,瞬间将全场400多名师生拉回1927年的黄麻起义现场。
这是由湖北工业大学与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联合举办的“八七红?共享思政课之大别山精神专题课程暨湖北工业大学《追梦》思政通识课”现场,吸引了湖北工业大学数百位学生及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单位师生代表听课。
一同走进历史的沉浸式体验
由湖工大师生自导自演的《黄麻惊雷》舞台剧是当日课堂的高潮。剧目在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的原剧本基础上进行改编,节奏紧凑,表演真挚。剧目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历史危局切入,生动演绎了郑位三、陈定侯等革命同志冒险赴汉,在董必武指引下领受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精神,继而返回黄安七里坪,在文昌宫内与潘忠汝等同志周密筹划武装暴动的故事。
饰演潘忠汝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生黄致远说,“这次演绎让我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革命先烈的信念与抉择,让我对‘坚定信念、紧跟党走’的理解更为深刻。”
除了舞台剧,课程还创新融合了AI数字人讲解、影视片段、诗歌朗诵等多元形式。当AI数字人的旁白配合历史影像,生动再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时,台下师生全神贯注;当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深情朗诵《再见了,大别山》,再现1947年部队挺进与1949年撤离的历史画面时,许多学生眼含热泪。
“这堂课不是‘你说我听’,而是‘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副馆长荆菁说,“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设计,让红色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感、可触、可共鸣的精神图谱。”
从革命烽火到青春赛道的精神传承
“大别山精神与湖北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本就血脉相通。”课程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华倩讲述了一段故事:1952年,学校前身武昌农业学校创建时,首任校长便由湖北红安籍老红军、曾参加黄麻起义的汪立波兼任。当时学校没有校舍,临时借用金水农场的茅草马棚作为教室和宿舍。面对困境,汪立波提出“艰苦奋斗、劳动建校”的口号,坚持不胜不休,带领师生满怀干劲地投入校园建设。
大别山精神,既烙印在湖工大的历史起点,也流淌在当代师生的血脉之中。
21年前,一位名叫纪季康的孩子在好心人的资助下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心怀感恩的他于2005年创立“爱心助学社”,多年来秉持“助学扶弱”的理念,累计帮扶8100余名学生,志愿服务时长超过62000小时,也培养了4000余名优秀青年志愿者传递爱心,团队被命名为“本禹志愿服务队”。今年暑期,67名志愿者再赴红安,开展乡村振兴实践,他们开发的红色课程《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湖北省爱心托管班精品课程库。
“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我将带着这份‘不胜不休’的精神踏入社会,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接续奋斗。”该校工业设计学院大四学生刘忱雨说。
“红色基因始终是我们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它已深深植根校园血脉。新时代新征程上,这份精神传承愈发彰显现实意义。”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彭育园介绍,我们一直在探索创新“大思政课”形式,让宏大的叙述变得更可知可感、入脑入心。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秦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