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金秋时节,鄂陕交界处的湖北竹溪县四季花城公交站,一辆新能源客车准时发车,驶向43公里外的陕西省平利县城。车上,陕西平利居民王秀兰感慨道:“两年前来走亲戚,得花20块钱倒车,现在5块钱直达,方便多了!”
竹溪,这个曾因“山高路阻”长期处于发展末梢的秦巴山区小县,正实现从地理死角向区域节点的精彩蜕变。
公交开进山坳坳
在竹溪县龙坝镇廖家河村,72岁的李长贵老人刷老年卡登上25路公交前往县城。“现在家门口坐车不要钱,去卖菜再不用天不亮就出发走两小时山路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公交出行的受益者,曾经却是修路的“反对派”。
2024年,长龙大道扩建需占用李家祖传院坝建站台,李长贵拒不签字。镇党委书记陈光斌请出村里老党员和家族长辈帮忙劝说。“路通了孙子上学不蹚泥,山货能卖出好价钱,院坝窄点算啥?”长辈的一席话,让李长贵转变态度,不仅签了协议,还主动当起站台的“义务保洁员”。由此诞生的“三老两会”制度,成为化解农村修路矛盾的“金钥匙”。
竹溪县九道拐公路如丝带飞舞
路通了,更要护好。客运司机刘虎还有一个身份——“民间路长”。他的驾驶室里放着路况记录本,发现坑洼、标识牌歪斜就拍照上报。“报一处隐患积10分,年底能换米面油。”如今,竹溪2.3万余户群众从“要我养路”变为“我要养路”,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
目前,竹溪通过“一县一公交”整合,公交网络已覆盖72.8%的行政村。“五定六统一”管理模式让票价较原班线降低60%-70%,老年卡、学生卡等惠民措施每年为群众节约乘车费用超5000万元。
跨省公交一线牵
2024年4月30日,十堰首条省际公交——竹溪至平利线正式开通。这条实行“5元一票制、招手即停”的线路,设98个站点,惠及鄂陕边界23万居民。
交通壁垒的打破,迅速转化为发展动能。在鄂渝陕农贸广场,陕西的核桃、湖北的茶叶同台交易,年贸易额突破3.6亿元。“跨省公交不仅拉来游客,更带来商机。”县科经局局长杨君介绍,202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05亿元,跨省消费占比达23.7%。
穿行在高标准公路上,如在画中游
武陵不夜城景区三成游客来自陕西,沉浸式戏曲《武陵梨园情》吸引着跨省观众。2024年,竹溪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和95.5%。
一路通百业兴
在鄂坪乡黄花沟村,S432公路改扩建完成后,村民严敏的“想啥吃啥”农家乐年收入达16万元。“路没修好时想都不敢想!”村支书杨付昌带领村民将38户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
在龙坝镇肖家边村,通村公交引回了创业能人代斌。他投资200多万元建起树莓基地,让村民刘金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一年能挣15000多元。”2024年,竹溪新增返乡创业人员1632人,创办企业328家,带动就业3600余人。
据统计,竹溪农村公路年创造经济产值近50亿元,惠及6万户20余万人。站在十巫南高速公路规划图前,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信心满怀:“我们将构建贯通鄂陕渝的‘秦巴公交走廊’,让‘溪循环 ’融入‘大循环’!”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严磊、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