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东坡是黄州城中东边山下的一块坡地,千百年来,黄州人素以“东坡”名之。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北宋元丰年间,苏轼因谪居黄州躬耕东坡而得名苏东坡,开始在困顿中建立平生功业的人生范式。
黄冈是苏轼的第二故乡,却是苏东坡的第一故乡和东坡文化的原乡。“东坡”起源于黄州,东坡文化也发端于黄州。将东坡物化为城市景点,推动东坡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黄冈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上坡下坡,黄州东坡。”东坡文化包括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为官政绩、文学作品、艺术成就以及他在各地留下的逸闻趣事、遗址遗迹等。近些年,黄冈主城区黄州区不断锁定打造中国东坡文化第一城的发展定位,主打东坡文化旅游品牌,在高昂市区龙头、提高市区首位度、建设文旅名城中挺膺担当,实属可圈可点。然而,黄州“东坡”在哪里?一些专家经过多方论证,反复踏勘,虽然给出了答案,黄州区人民政府和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也于2024年11月26日在41处东坡遗址遗迹联合设立了指示牌和指示碑,但时至今日,尚不被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所熟知。
下面,让我们在千年古城黄州,开启一场探寻东坡故址的文化之旅吧!
一、“黄州”与“黄冈”
在考证东坡故址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弄清两个地理概念:黄州与黄冈。
黄冈本地的官方网站、主流媒体甚至一些国家级权威媒体,在介绍黄冈市情的时候,往往把黄州解释为黄冈的古称,如“黄冈市,古称黄州。”这显然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够准确、不够严肃的。黄州和黄冈非但不是“古称”和“今称”的关系,几乎是同时产生、并且始终并存的两个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
历史上,黄冈是县名,黄州是府名,只不过当代才把它们“翻了个个儿”。1990年,黄冈县改为县级黄州市;1996年,黄冈地区改为地级黄冈市,并将黄州市拆分为黄州区和团风县。过去,黄冈是黄州的州治;如今,黄州是黄冈市政府驻地。把黄州说成是黄冈的古称,要么是图省事,要么就是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
先说说黄州府。
现今黄冈市所辖行政区域含1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大体上是明初黄州、蕲州合一以后黄州府的管辖范围。这块地处吴头楚尾的风云际会之地,始为皋陶后人的封地,春秋战国时期属黄国和楚国。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英”即今黄冈市英山县,“六”即今安徽省六安市。因为黄国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国,一般认为,这是黄州之“黄”的最初来源,也是为什么鄂东一带包含“黄”字的地名(如黄陂、黄安、黄冈、黄石、黄梅、黄湖、黄坳、黄泥坂等)比较多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255年,楚国灭掉鲁国的附庸国邾国,封邾君为钜鹿侯,迁邾国君民到现今的黄冈市黄州区禹王街道筑城而居,称为邾城,也称作邾王城、禹王城。秦代在这里设置衡山郡,以邾城为郡治。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封百越领袖吴芮为衡山王,定邾城为王都。西汉时期恢复设置衡山郡,邾城仍为郡守官署所在地。
邾城是黄冈城市之根,也是黄冈历史上第一座有文字记载的侯国都城和王、州级别的城池。作为江淮名城、军事重镇,历经600余年的风雨沧桑。东晋时期,邾城是北伐中原的军事大本营,由大将毛宝、樊峻统兵驻防。公元339年秋天,后赵皇帝石虎派遣大将夔安率五万铁骑攻陷邾城,近万名晋军横尸城垣,守将毛宝溺死江中,东晋宰相庾亮的北伐计划也随之落空。
在今天的黄冈市域范围内,东晋初年改西阳国设置西阳郡,治西阳县(在今黄冈市东),先后隶属豫州、郢州、巴州,隋开皇初年废止,并在今黄州区陶店乡孙镇村附近留下西阳城故址。西阳城虽然和我们要探寻的黄州东坡关系不大,但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对黄冈的文化也产生过重要影响。
这块土地重现生机,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齐置南司州,州治黄城(在原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司州为黄州,从此才开始有“黄州”之名,州治仍在黄城。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黄州为永安郡,郡治移至黄冈县治邾城。当然,这个邾城不在今天的古城黄州,而在今武汉市新洲区(即原新洲县,1951年从黄冈县析置)城关街道。黄冈县的历史上,存在过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邾城”,这是没有疑问的。
唐武德三年(620年),永安郡改回黄州。这是黄州和黄冈的第一次“遇见”。开宝十二年(724年),黄州改为齐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再将齐安郡改为黄州。这一百多年间,州郡名称虽多有变化,但州治设在黄冈县治邾城(今武汉市新洲区)没有变。
再说黄冈县。
黄冈县的前身是南安县,和南司州同时期设立于南北朝南齐时期,县治邾城(在今武汉市新洲区)。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南安县为黄冈县。如果说,579年是黄州府的生年,那么,598年则是黄冈县的历史起点。
综上所述,在黄州和黄冈两个地理概念中,是先有黄州,再有黄冈,两者建立的时间相隔20年。晚唐中和五年(885年),黄州州治、黄冈县治东迁60公里至黄州赤壁东南的滨江新址。曾任北宋初期黄州知州的乐史在其所著《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黄州“中和五年移于旧邾城南,与武昌对岸。”古城黄州也从此得名。这便是黄州和黄冈在“三国周郎赤壁”的“第二次握手”。
此后,宋元明清各代,黄州府城均驻黄冈县治,即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的山城与江城——古城黄州。史料记载,各个朝代的黄州城,都在改革开放前的黄州老城区,即“一横(胜利街)三竖(沙街、青云街、考棚街)四条街”范围内,且黄州州衙的位置也一直没有变动过。
二、“江城”与“山城”
黄州古城自邾城被灭之后重建于何时?有史可考的年代是唐文宗太和末年(835年),后虽经885年黄州州治和黄冈县治迁入,但规模始终不大,人烟稀少,留存下来的遗址遗迹自然也很少。
唐会昌二年(842年),晚唐著名大才子杜牧出任黄州刺史,驻地在旧黄州城,即今武汉市新洲区。在黄州刺史任上,杜牧游览麻城县(今麻城市)杏花村时写下一首《清明》,成为唐诗里的千古绝唱,游览黄冈县(含今武汉市新洲区、黄冈市黄州区及团风县)赤壁矶时,又写下一首代表中国古代咏史诗最高成就的绝句《赤壁》,点亮黄州以黄冈赤壁为代表的英雄文化底色。
不过在李唐王朝,黄州古城倒是留下了一处中国历史胜迹——江淮之间的著名寺院、鄂东千年名刹安国寺。
黄州安国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初名护国寺。唐武宗灭佛,护国寺荒废。五代南唐时代,朝廷诏令兴佛,护国寺于旧址之上重建。宋嘉佑八年(1063年),仁宗皇帝赐“安国”寺名及玉印一方,使其声名远播,香火旺盛,鼎盛时期房屋数量达到5084间,“骑马关山门,鸣锣开斋饭”,佛事活动很是兴盛。宋天圣年间,韩琦来黄州投奔其兄黄州刺史韩琚,在安国寺西厢房发愤读书,终于考中进士第二名,荣登“榜眼”,后来成为北宋一代名臣,官至宰相,封魏国公,安国寺内至今仍设有韩魏王读书堂。
探寻黄州“东坡”,首先要找到宋代黄州城。确定宋代黄州城的位置,安国寺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物。
安国寺位于宋代黄州的城南,原寺早毁,今寺为后人所建,但1300多年来,仅规模大小有变,其寺址一直没有变,著名的遗爱亭就在安国寺内。明弘治《黄州府志》记载,安国寺“在府城东南三里。”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写道:“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面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出城五里,至安国寺。”
苏轼初到黄州,住在一个叫定慧院的破落小庙里,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证:“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根据苏东坡的诗文和《黄州府志》记述推断,并经专家学者现场踏勘测量分析认定,定慧院离安国寺不远,位于黄州区赤壁街道八一社区黄冈市自来水公司门前西北侧。
苏东坡寓居定慧院期间,与安国寺僧首继连和尚过从甚密,常去安国寺,“间一、二日辄往”,“旦往而暮还者,五年如此”(苏东坡《安国寺记》)。“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亭间,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苏东坡《遗爱亭记代巢元修》)。安国寺柴火充足,用水方便,苏东坡除了经常到寺里参禅打坐、喝茶饮酒,还常去沐浴更衣,然后“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不断实现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蝶变转身。
黄州古城虽然重建于835年,得名于885年,但从真正意义上讲,公元999年才是这座古城的生年。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著名直臣、诗人、散文家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人,世称“王皇州”)贬知黄州,成为创建这座城市的“宋城之父”。
北宋时期,黄州在江淮间是最为穷僻的“下州”,辖黄冈、麻城、黄陂三县(含今黄冈市黄州区、团风县、麻城市、红安县和武汉市新洲区、黄陂区),城池很小,几乎没有围墙,地势北高南低,西侧是大江,江水依山东流,既是“江城”,又是“山城”。
王禹偁在《黄州谢上表》中写道:“黄州地连云楚,城倚大江。”其《月波楼咏怀并序》诗云:“齐安古郡废,移此清江头。筑城随山势,屈曲复环周。”苏东坡《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诗云:“黄州小郡夹溪谷,茅屋数间依竹苇。”苏东坡的挚友张舜民在《郴行录》中记载:黄州“在大江之湄,北附黄岗,地形高下。”谪居黄州八年之久、“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明道杂志》中写道:“黄之陋特甚,名为州而无城郭,西以江为固,其三隅略有垣壁,间为藩篱,因堆阜揽草曼而已,城中民居才十二三,余皆积水荒田,民耕渔其中。”这些文字,真实地记录了宋代黄州城的街市光景。宋代多贬官,如此穷乡僻壤,理所当然成为贬官的安置之地。
王禹偁任黄州知州,组织修缮城垣,重修文宣王庙和月波楼,建造无愠斋、睡足庵,还用楠竹在已毁的城墙西北角赤壁山上建起两间小竹楼,写下名垂千古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开篇直书:“黄冈之地多竹”。为什么标题是“黄州”,而正文却是“黄冈”?道理很简单,因为王禹偁是“黄州”知州,他新建的小竹楼自然是“黄州新建小竹楼”;而用于新建小竹楼的原材料——楠竹,主要产自黄冈县,所以才有“黄冈之地多竹”的结论性断语。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东坡《初到黄州》)在宋代,黄州作为“江城”显而易见,作为“山城”也许有人觉得有些夸张。今黄州城内仅剩一座由赤壁山、两耳山、玉几山、龙王山四座小山合抱形成的龙形山脉,统称龙王山,面积仅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82米,现辟为龙王山森林公园,看不出“山城”的特征,但在王禹偁和苏东坡那个年代,黄州是妥妥的“山城”。
三、“黄冈”与“东坡”
查阅历史档案资料,宋代黄州城除了龙王山,还有聚宝山、柯山、黄冈山。根据明清黄州府城地图和黄州城的地形地貌,我们不难找到其他几座山的位置:东北是聚宝山,城东是黄冈山,城南是柯山,加上城西北的龙王山,宋代黄州城就座落在这四座山围成的一个不规则的弧形山地之上。这四座山中,龙王山、聚宝山、柯山都在“城外”,只有黄冈山在“城中”。
先说聚宝山。
龙王山向东蜿蜒“屈曲”到体育路东侧,即今黄冈师范学院老校区一带,由于地势相对较高,面积也比较开阔,所以得名“聚宝山”,而不叫“聚宝盆”。有学者通过考证,认为这就是当年苏轼躬耕东坡的所在地。其实不然。
《黄州府志》卷三记载:“东坡在城东南隅,宋苏轼居此,号东坡居士,慕唐白居易而名也。”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东坡,在州治东之百余步”。“治”,旧指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州治”即州长官的府衙,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办公楼。《黄州府志》记载,自唐末至明清,黄州府衙一直在赤壁矶旁的黄州子城,即原黄冈县委、县政府和黄州区委原办公地,现在是黄州区赤壁街道驻地,这是我们探寻东坡故址的一个地理原点。“步”,古代指跨两脚,相当于现在的两步,折合成精准的数据是1.56米,“百余步”不过两三百米,从“州治”往东“百余步”,离聚宝山(黄冈师范学院老校区)大约有两公里,所以这个结论显然难以成立。
再说柯山。
柯山在黄州城东南,从黄州区东门路沿八一路方向南延伸,主脉在原黄州大修厂、黄冈市缫丝厂内(今黄州区赤壁街道八一社区盛泰一品小区、八一小区),因为山不大,黄州人喜欢将其称之为柯丘。明代万历《黄冈县志》记载:“柯山,在定慧院南。宋潘大临居此,称柯山人。张文潜谪黄,文集百卷,亦名《柯山集》。……《府志》云:‘近城可寻之景,惟赤壁、柯山为胜。’”可见柯山是除赤壁之外,黄州“近城”的又一处胜景。既然是“近城”,就像赤壁山,自然是在古城之外。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夷坚志》中说:“黄州,柯山在城中,其上皆巨竹”。“其上皆巨竹”所言不虚,“柯山在城中”被后人质疑。
苏东坡从在黄州的第一个寓所定慧院迁居临皋亭以后,常从临皋亭经黄泥坂去东坡雪堂。临皋亭在黄州城东南长江边,“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苏东坡《临皋闲赋》)经考证,专家们普遍认为临皋亭在黄冈中学老校区、今启黄中学西侧原黄冈市汽车运输公司住宅小区滨江一侧。1991年,黄冈中学在老校区花园内修建了一座临皋亭,虽不是原址修复,但离原址较近,无意间为我们恢复东坡遗址遗迹提供了经验借鉴。
黄泥坂是苏东坡从临皋亭到东坡躬耕途中的一段路,这可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林语堂语),苏东坡在《后赤壁赋》里也提到这条路:“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说:“黄泥坂,在高寒堂之西,‘过黄泥之坂’是也。”这段著名的黄泥巴坡路,便是今天连接黄州青云街与考棚街的十三坡路。
苏东坡在黄州有四处住所:定慧院、临皋亭、东坡雪堂和南堂。南堂在临皋亭的南面,面向西南方向,三间大瓦房,有“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苏东坡《南堂五首·其一》和“临皋南畔,竟添却屋三间,极虚敞便夏,蒙赐不浅”(《与蔡景繁十四首·九》等诗文可考,具体位置经专家认定,在黄州区赤壁街道青云社区原黄冈市汽车运输公司住宅小区西南靠长江边。
确定了临皋亭和南堂的位置,也就接近东坡和东坡雪堂故址了。
苏东坡在《黄泥坂词》中写道:“出临皋而东骛兮,并丛祠而北转。走雪堂之陂陀兮,历黄泥之长坂。大江汹以左缭兮,渺云涛之舒卷。草木层累而右附兮,蔚柯丘之葱蒨。”这里的“柯丘”指的就是柯山,可见东坡和东坡雪堂离柯山不远。
黄冈因黄冈山而得名,黄冈山则因古黄国的岗地而得名。古黄国的先民崇尚黄色,这里又多山岗之地,且土呈黄色,“黄冈”这个名称恰如其分。
黄冈山在哪里?
明弘治《黄州府志》记载:“黄冈山,在府南。”“府南”是府城的南部,仍在府城里,这和前面所说的“城中”并不矛盾。
带上明清黄州府城地图和本地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一个炎炎的夏日,我终于找到了黄冈山。其位置在黄州老城区东侧,处在青云街和考棚街之间,自北向南迤逦绵延至安国寺路一带。不过因为城市的发展,很多山头都被削平了,洼地也被填高了,房屋遮住了山体,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见一些院落墙根的高坡和护岸。
找到黄冈山,东坡在眼前。
南宋施元之注《东坡八首并序》云:“东坡,在黄冈山下,州治东百余步”。南宋祝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雪堂,在州治东百余步”。
东坡在黄冈山下,东坡雪堂建在东坡上。有了“州治”这个千年未变的参照物、“东百余步”这个具体可感的方位和距离,“东坡”故址呼之欲出。
当然,探寻东坡故址,最有说服力的依据,还是苏东坡本人和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记述。
苏东坡在《东坡八首并序》中说:“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余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在《与子安兄》中说:“近于城中得荒地十数亩,躬耕其中。作草屋数间,谓之东坡雪堂”;在《与章子厚二首》中说:“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根据苏东坡本人和后人的记述,东坡在宋代黄州“城中”,是其大致范围;“五十亩”,是其大致面积;距黄州“州治东之百余步”和“黄冈山下”,是其大致位置。结合明代弘治《黄州府志》和现在黄州的地形地貌特征,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地理空间,专家们认定,东坡在黄州区胜利街派出所及黄州区赤壁街道一字门社区解放新村,经度114.867239 ,纬度30.448325,海拔20.9米,而东坡雪堂位于黄州区赤壁街道一字门社区原市水利局门前。
东坡故址找到了,如何依托苏东坡的人脉、文脉和宋代黄州的城脉,有计划地部分恢复东坡遗址遗迹,建设定慧院、临皋亭、东坡雪堂、南堂等东坡文化旅游景点,构成苏东坡黄州生活展示区和东坡文化沉浸式体验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为,东坡的真正位置,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作者李青松:湖北省黄冈市政协文史专员,黄冈科技职业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