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楚风汉韵,“融”铸风流|新华走笔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楚风汉韵,“融”铸风流|新华走笔

来源:新华社2025-07-07 10:02

  来源:7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惠小勇

  楚风汉韵,千古风流激荡。若问最能体现湖北文化的关键字是什么?或曰“变”,如楚地所崇尚的凤凰图腾、九头神鸟,于风云际会间辨形察势、求新求变,遂铸就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风骨。

  这一观察着眼于人的精神气象,然若循“一方水土一方人”之理,自地理观历史,“变”犹非湖北文化之根柢。九省通衢,得中独厚,此地理形胜映射于历史文化,最鲜明的特质,就在一个“融”字。“变”,实由“融”所衍生。

  2月15日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公园拍摄的梅花。新华社发(赵军摄)

  地理观史:山川形胜孕交融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长江奔流两千里,润泽鄂东、鄂中、鄂西三域。

  先观鄂中,汉水偕涢水、府澴河等支流,于江汉平原铺陈入江。大洪山巍然其间,分出荆襄古道与随枣走廊。从地图上看,大洪山与荆山所夹荆襄古道,略呈东北—西南走向,走势若“人”字一撇;而大洪山与桐柏山相峙的随枣走廊,呈西北—东南走向,如“人”字一捺。在这两条“人”型古道上,演绎了数千载南北交融的大剧。

  荆襄古道,连襄阳、荆州,是魏蜀吴三国逐鹿的通衢。《三国演义》于此着墨甚重,涉襄阳、荆州各约50回,提及这一区域的地名有80多个。刘备自河南新野入鄂,经樊城、襄阳、当阳,于长坂坡脱困;自借荆州成就霸业,至关羽守荆州却败走麦城,其进退轨迹,皆烙印于这条古道。

  随枣走廊,以随州为腹地,延及枣阳、安陆、京山等地,商周时称“金道锡行”。这里是商周人南下控扼长江中下游铜锡资源、经略江汉地区的要道。那时的青铜被称为金,已成为礼器、兵器等“祀与戎”的主角。因此周成王分封“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公适的后裔为曾侯,世代镇守这一区域,如曾伯桼簠上的铭文所言“克逖淮夷,抑燮繁汤,金道锡行”。

  扼长江之腰,湖北自古即为东西连樯的水上要道。特别是武汉,雄踞汉水、长江交汇处,江汉朝宗,一城锁钥,南北枢纽。盘龙城、鄂州、武昌、江夏、汉阳、汉口,历代重镇相继而起。登黄鹤楼远眺,江汉合流,晴川历历,不由慨叹:两江风流,尽收于一楼!

  鄂西山地,我国大陆第二阶梯的核心地段。自北向南横亘的秦巴余脉、武陵余脉并非荒脊之地,其沟谷纵横间隐藏着距今200万年的建始直立人、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距今75万年的梅铺人、距今50万年的白龙洞人、距今5万年的黄龙洞人,以及距今七八千年的城背溪人等遗址。南部武陵山区,是西南各民族从云贵高原向江汉平原开放的通道。北部汉水河谷,则为“朝秦暮楚”之长安后苑。正所谓“地接秦巴通吴越,云连黔蜀控三湘”,共同实证了华夏“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鄂东岗地,大别山、幕阜山夹拥大江,凭天然河谷、关隘与人工驿道勾连四方。虽非古时干线枢纽,但“水从霄汉分荆楚,山尽中原见豫州”,正是这种半隐半彰的地理环境,在吴楚碰撞交流、晋唐禅宗兴起、宋金边防对峙、明清大规模移民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节点作用。比如今广水北的武胜关、麻城北的穆陵关就是南宋抗金的要隘;麻城孝感乡,是明清“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重要中转站。

  历史观融:千古脉络汇华章

  南船北马,东西连江,这种三角形的水陆要冲组合,使得湖北虽无陕西、河南的古都形胜,但在融通方面却是独步天下。因贯通九州而融通华夏,湖北遂成牵动华夏历史走向的要角,融合主线一脉相承。

  百万年前直立人时期,恩施建始人、十堰郧县人(新近出土完整3号头盖骨)与重庆巫山人,已昭示此第二阶梯山水环抱之地,早在远古时期就是古人类相对密集的活动区域。

  至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堪称长江中游最早的“城市群”。屈家岭出土的蛋壳彩陶、彩陶纺轮、炭化稻粟颗粒,印证其为史前文化“十字路口”。石家河玉器中獠牙、蒜鼻、纵目、大耳等造型,陶器上架着“天线”的神秘人像,显示其对上游三星堆祭祀文化的深刻影响。石家河城址的兴衰变迁,亦与“禹伐三苗”史载相契,折射了距今4000年左右,夏王朝自晋、豫南下交融的痕迹。

  到了青铜时代,距今3000多年的盘龙城遗址,与三星堆祭祀坑年代相若,出土的青铜器和许多炼铜用的坩埚及陶缸,表明这里是商王朝经略南方铜矿资源最为重要的一个铜冶炼中心,不仅是南方铜、锡原料北运的中转站,更将先进青铜冶铸术播扬长江中下游,亦奠定武汉“城市之根”的定位。

  这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5年5月1日摄)。新华社发(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供图)

  楚国八百载,由筚路蓝缕,至巴楚争锋、问鼎中原、经略淮泗、拓地吴越,即为一部融汇南北、承接东西的历史。尤自西周成康时期至战国中后期,楚、曾并辔经营江汉约七百载。曾国,是宗周礼乐文明的正统承祧者与创新者。以编钟为代表的礼乐,与以楚辞为典范的诗歌,并峙为曾楚文化双峰,完成了以道家文化为底色的楚文化与以儒家文化为精髓的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淬炼出“守正不守旧”的文化品格。

  后世历史分合,湖北常为交流碰撞的核心场域。屈原行吟泽畔、昭君琵琶出塞,杨坚龙兴随州、刘秀起步枣阳(当时属南阳,今属襄阳),隆中三分天下策、赤壁一炬定鼎局,宋辽拉锯、岳飞抗金……这里的人,这方水土,一直在南北交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及至近代,张之洞兴办洋务、创辟新学,湖北再一次成为文化交流复兴之渊薮。“惟楚有材”,一批又一批各领域英才在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出,印证了楚文化在中华文脉绵延中浩荡传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

  融合观承:古韵新声续知音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楚文化得中独厚、融通华夏。

  回望近现代革命与建设洪流:从武昌首义枪声,到北伐铁流、国民政府迁汉;从中共五大、八七会议,到红军主力留深痕于鄂;从武汉会战粉碎日寇速胜迷梦,到中原突围揭解放战争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反攻序章;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重镇,到新时代畅通“双循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湖北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始终明显。

  欲赓续发扬此战略作用,需以“融通”作为湖北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分量的特质。

  其一,楚文化不可囿于楚国。应更加重视梳理、展陈楚国之前文化——或可称“先楚”或“古楚”文化。楚国贵族溯祖中原,然全体楚人非尽南迁。实乃先楚原住民、北下之众、顺江之族、溯江之民,融汇而成“筚路蓝缕”之路。

  其二,应更彰显楚文化对于中华一统的贡献。秦并楚后,楚政权虽亡,但楚文化精髓已全然汇入中华大一统洪流,成为主流之一。屈原所代表的上下求索精神、忧国忧民情怀,早已融入中华文明血脉。秦末楚汉之争,实为项羽、刘邦两楚地英豪相争,刘邦所建立的汉朝,正是以“融”为主旨,完成了汉民族从心理到文化的统一。

  其三,对湖北传统文化的概括,“曾楚”并称或较惯用的“荆楚”更为周全。“荆”“楚”本为同种灌木的不同名称,所谓“异名同实”,指代地域亦大抵重合。故还原曾楚文化交融互鉴的史迹,“曾楚”更具历史包容性。

  湖北历史文化的精髓,恰如长江与汉水的汇流,在数千年文明积淀中凝成了独特的“融”之气韵。此“融”,非简单叠加,而是历史长河淘洗而成“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既葆楚文化“惊采绝艳”的个性,复以包容胸襟吸纳四方文明。一个“融”字,尽显湖北地域文化的连续性、包容性,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契合。

  今湖北擘画“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神武峡”自鄂北武当起,向西南串联神农架、长江三峡、恩施大峡谷,集七处世界级自然文化地标、十二处国家5A级景区;“赤黄红”起鄂南荆州,由东南向东北经咸宁、武汉、红安,连洪湖、赤壁古战场、黄鹤楼、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等景区。

  两条弧线,一西一东,恰似石家河彩陶纺轮上流转的太极旋纹,将湖北的秀美山川、厚重人文,融汇于万物回旋、阴阳相济的太极意境中。徜徉于这高山流水承载的绵长文脉间,定能深切感知“知音湖北”无处不在的精彩魅力。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长春新民大街开街迎客

  • 科学报国 从“新”开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