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南民族大学“同心石榴籽”宣讲团:以青春之声传递民族团结情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中南民族大学“同心石榴籽”宣讲团:以青春之声传递民族团结情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5-02-21 20:09

  近日,中南民族大学“同心石榴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实践宣讲团(以下简称“宣讲团”),先后前往内蒙古包头、云南普洱、辽宁沈阳、广西百色等民族地区,开展“跟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走中国”系列活动,用“青春青语”传递“籽籽同心”的民族团结之情,共促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盛常开。

  石榴花开,寻美中华,在行走中上好“民族团结大思政课”

  宣讲团通过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各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团结故事。在广西百色市瓦氏夫人主题公园、百色起义纪念馆等地,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深厚情谊;在辽宁沈阳市锡伯族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探寻沈阳“三交”印记,传承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在云南普洱,亲身感受民族团结誓词碑背后的伟大精神;在内蒙古包头“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资源。

中南民族大学“同心石榴籽”宣讲团:以青春之声传递民族团结情

  宣讲团成员与沈阳市民宗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开展交流。中南民族大学供图

  “‘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历史佳话深深触动了我,尤其在知道三千孤儿在包头的一部分人长大后成为了包钢的一员,‘原来我们一直在一起’这两段历史佳话的跨时代交汇,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宣讲团成员巩宇佳说。

  石榴结籽,研美中华,在交流中感悟“多元一体中华文化”

  在彩云之南的普洱秘境,宣讲团叩开了民族团结盟誓后代方财兵的家门。“父亲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56个民族就像石榴籽,抱得紧才能甜到心。”方财兵轻抚着祖辈留下的佤族银饰,讲述着71年前各族头人剽牛盟誓的传奇。当《碑魂》作者鲁国华将厚重的史料专辑交到学子手中时,阳光正透过窗棂照亮扉页上的烫金文字:“愿此碑走出横断山脉,化作滋润中华儿女的精神甘泉。”

中南民族大学“同心石榴籽”宣讲团:以青春之声传递民族团结情

  宣讲团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前与鲁国华老师交流。中南民族大学供图

  沈阳的研讨会上,青春智慧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宣讲团成员与部分沈阳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围绕理论内容的深化与创新、受众群体的特点与需求、宣讲多样性与实效性、校地合作等方面开展交流座谈。

  包头的实践课堂更是别开生面。在包钢高炉映红的天空下,全国劳模宁志敏摘下手套,露出结满老茧的手掌:“当年蒙古族师傅手把手教我炼钢,现在我和彝族徒弟攻关新技术,这双手就是民族团结的见证。

  “这次研学就像打开了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摆思蕊的研学笔记已写满大半,“我们要把这些冒着热气的故事编成宣讲剧本,让民族团结的薪火传遍校园。”

  榴果飘香,道美中华,在宣讲中汲取“青年学子奋进力量”

  宣讲团还积极开展宣讲活动,用“理论主料”“故事辅料”“互动佐料”烹制“营养大餐”,围绕瓦氏夫人抗倭、锡伯族万里戍边、齐心协力建包钢、云南民族团结誓词碑等民族团结故事的历史担当、中南民族大学“铸牢”育人的典型事迹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年使命开展理论宣讲,用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教育身边的人,让民族地区居民们“大饱口福”,直呼“干货满满”。沈阳市福陵社区书记王娜对宣讲活动给予高度评价,期待宣讲团再次到来。

  “我们要用小故事抒发大情怀,实现宣讲入脑入心的效果。”宣讲团成员徐特立说。

  从茶马古道到草原钢城,从盟誓碑文到时代新篇,中南民族大学青年用脚步绘制着新时代的“民族团结万里行”图卷。正如他们在实践日志扉页写下的誓言:让青春成为跳动的火种,点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光芒!

中南民族大学“同心石榴籽”宣讲团:以青春之声传递民族团结情

  宣讲团走进百色市瓦氏夫人文化公园。中南民族大学供图

  据悉,宣讲团依托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组建,以党支部、团学组织、班级等三级组织为核心,通过“一路走”“一路学”“一路讲”等形式,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实践活动。2024年,宣讲团曾先后赴甘肃武威、内蒙古呼和浩特、湖北宜昌兴山县等地开展“跟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走中国”社会实践活动,讲好“凉州会盟”“昭君出塞”等民族团结故事。后期,宣讲团将继续前往更多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坚持宣讲与调研相结合,让青年学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定捍卫者和忠实实践者。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马博博、徐特立、龙华)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亚太峰会开幕倒计时1天

  • 北方多地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为实现长期心电智能监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运动束缚的动态12导联心电系统(以下简称“MU-DCG系统”),实现了无感化佩戴、抗运动伪影以及低功耗原位实时信号处理的优势集成。
2025-04-11 03:45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