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第八届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武汉举办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第八届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武汉举办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12-19 13:28

  近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承办的第八届“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旨在推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论坛汇聚了百余位来自政产学研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热点,围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形态和方式、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等话题深入探讨。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查道林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庹祖海,武汉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吴天勇,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肖远平分别致辞。

  彭双阶回顾了学校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在文化传承保护与教育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并强调了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领域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彭双阶表示,面对新的时代主题与挑战,华中师范大学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方位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复兴。

  庹祖海在致辞中围绕文化产业研究提出了六大重点方向:通过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深入研究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机制、破解文化数据的数量质量不足问题、加强文化创新金融植入、重视文化标准化工作以及推进艺术科技学科建设。他还强调了文化产业国际化及数字化治理等问题的重要性,呼吁各界共同努力,探寻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吴天勇在致辞中回顾了2012年以来武汉市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表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实现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课题。他希望此次论坛能汇聚各方智慧,为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带来更多启迪。

  肖远平强调了文化和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前沿技术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他表示,希望两校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深化合作,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共谋新篇。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解学芳,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先后做了报告。

  李德仁院士的报告以“时空智能赋能文化遗产”为主题。李德仁院士提到,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开发与利用,正在改变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利用,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遗产的历史背景,还能在遗产保护、管理和传承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通过数字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典型石窟数字化、数字香港志莲净苑建筑群三个案例介绍了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所遇的重点难点、解决方案、最终成果。他认为,文物数字化可以让文化遗产“活下去”,数字资产利用可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旅游与传播是数字资产利用的重要方向。

  傅才武教授团队的报告以“国家文化公园的三重意蕴”为主题。他介绍了中国国家文化公园蕴含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结构,即物象、意象、意境,其中长江、黄河、大运河、长城和长征作为超级意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通过文化资源整合与重塑实现国家文化凝聚,增强民族自信。他强调,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中释中”的本土话语体系构建,也是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方式,为世界文明多样性提供了中国样本。

  解学芳教授的报告以“AIGC时代文化与科技高质量融合创新路径”为主题。她表示,在数智时代下,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群正在成为自主式创新与倒逼式创新协同的新质生产力,应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方略和顶层设计,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文化科技企业,打造迎合数智时代的高质量文化科技IP品牌,努力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全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宋俊华教授的报告以“乡村振兴与非遗现代化”为主题。他总结了三种乡村非遗现代化的模式,具体包括城市文化建设的乡村想象、城乡互嵌共生的城乡想象、乡村文化建设的城市想象。他指出,非遗保护、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小到大、微观到宏观的递进关系,非遗保护既是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又是推动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和手段。

  分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还就“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和“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发展”主题展开讨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闽北发现大型黄腹角雉族群

  • 南京江北浦云路大桥“爱”意十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CGT25型燃气轮机额定输出功率25兆瓦,具有功率密度大、结构紧凑、地域适应性强、双燃料适配及在线切换等特点。
2025-03-11 09:05
科普事业的发展,是一场与时代共进的征程。把科普这一“翼”做强做优,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良好风尚,就能更好助力科技创新的腾飞。
2025-03-11 09:04
从伦理治理的角度看,研发者应在数据收集、模型训练和算法设计阶段,引入多样性、多元化的视角,避免单一文化或群体偏见主导AI。
2025-03-11 09:04
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开展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接触、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
2025-03-11 09:0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2025-03-11 04:55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体现的正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
2025-03-11 05:00
走路,本是一桩简单的小事,但对瘫痪病人而言,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加福民团队采取微创手术,将2个直径约1毫米的电极芯片植入到运动脑区,脑部、脊髓的手术可在4小时左右一次完成。
2025-03-10 09:10
近年来,沪市民营上市公司以创新为引擎,其智能工厂代表了当前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领先水平。
2025-03-10 09:09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代表观察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产业智能化变革发展的同时,引发的技术风险也日益凸显。
2025-03-10 09:09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3-10 05:05
深渊水深超过6000米,是地球上最少被探索的极端环境。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的马里亚纳海沟环境与生态研究计划,依托“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及深海生命研究领域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体系,阐述了深渊生命独特的生存策略,并揭示了深渊生命成为人类资源宝库的无限可能。日前,相关科研成果以封面专辑形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
2025-03-10 05:20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3-10 05:05
2025年全国两会的帷幕刚刚拉开不久,不少“两会热词”已新鲜出炉,“人工智能”当属其中之一。不信,请听——
2025-03-07 04:5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2025-03-07 04:50
6日从中国海油获悉,位于我国北部湾海域的涠洲10-5油气田获得高产油气流,标志着北部湾盆地古生界潜山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07 04:50
很多研究认为,活性氧超氧阴离子不利于人体健康。
2025-03-07 04:50
去旅游,找AI做个攻略;要开会,让AI写好PPT;田间地头,智慧农业精准控制着土地的湿度和养分;崇山峻岭,无人机在人迹罕至处巡视高压电线……
2025-03-07 04:50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这部新修订的科普法有哪些重要变化?未来,助力科普事业大发展,又该如何充分发挥法制保障作用?
2025-03-07 04:50
不仅手机直连卫星技术,5G、工业互联网、算力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坚实底座,正稳稳托举数字中国大厦立地擎天。
2025-03-06 09:10
在寂寥山河间书写着西部能源“奔涌”的答卷。位于贵州安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一隅。
2025-03-06 09: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