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狮山大先生】沈达尊:忠贞爱国兴农经,奖掖后学为人梯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狮山大先生】沈达尊:忠贞爱国兴农经,奖掖后学为人梯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2024-09-11 16:23

  人文社科楼内,农业经济学家沈达尊先生的雕像饱含深情地凝望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似乎在回望自己与国同行始终坚守农业科研一线的岁月,也仿佛在眺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农业经济的未来。

【狮山大先生】沈达尊:忠贞爱国兴农经,奖掖后学为人梯

  沈达尊先生雕像(蒋朝常 摄)

  沈达尊先生(1922—2002),江苏如皋人,我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长期从事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农业生产经济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学术造诣深厚,在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农业生产函数、农业投资、农业推广原理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独创性的理论建树,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忠贞爱国

  沈达尊先生1922年5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兄弟姐妹7人,家境并不富裕,12岁时母亲去世。作为长子的沈先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求学,1943年7月于中央大学农学院农经系毕业,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后转学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厄尔·黑迪,后者曾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农场管理和生产经济学的发展最有影响的人。”

  1949年,正当沈达尊先生攻读博士二年级的时候,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飞到大洋彼岸,国家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批各领域学有所成的有志之士建设祖国。他再也按捺不住那颗迫切归国心,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和国外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还未来得及告知导师,便“偷偷”登上回国的客船。

【狮山大先生】沈达尊:忠贞爱国兴农经,奖掖后学为人梯

  沈达尊先生参加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测定理论和方法学术讨论会

  由于美国政府想方设法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直接回国很难,沈先生准备经过香港中转回大陆,当时和他同船回国的还有数学家华罗庚。然而,当客船到达香港,香港政府却不允许停靠,幸得党中央秘密派人将同船归来的学者们接下船,经过多次辗转,历时大半年,沈达尊先生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沈达尊先生应邀任湖南大学和湖南农学院农经系副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沈先生所在湖南农学院农经专业并入华中农学院。此时,沈达尊的爱人陈云芬女士已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做会计工作并怀孕,她建议沈达尊向组织申请留在北京农大任教,沈达尊却拒绝了这一建议,他对妻子说,“要服从组织安排”,便带着怀孕的妻子来到武汉,在当时条件相对较差的华中农学院扎根下来。

【狮山大先生】沈达尊:忠贞爱国兴农经,奖掖后学为人梯

  沈达尊先生和华中农业大学农经学院九五届硕士研究生合影

  当时华中农学院还没有农经学科,沈达尊要讲授农业经济管理、经济统计方面的多门课程,甚至还教过外语。“我的第一篇翻译文章就是沈先生的功劳。”华中农业大学易法海教授是沈先生的学生,他说那时沈先生每星期都会额外找时间给他们补习英语,甚至一些英语系的老师也会过来听。

  1978年,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在加拿大召开第17届年会,北京接到年会的邀请函。本次年会沈达尊先生作为代表团团员出席参加,遇到了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博士生导师厄尔·黑迪教授,导师劝他移民美国,完成博士毕业论文,但沈先生拒绝了他的建议。在他心中,留在祖国、为国服务远比那一纸学位证书更重要。

  严谨治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学科研究范式和方法也亟待完善。为填补我国农业技术经济学评价、理论、方法、政策等方面的空白,沈达尊先生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整套评估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新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进一步探讨了关于农业投资学、农业推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发表了一系列农业技术经济学的重要文章和学术著作,为我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他在农业技术政策研究中提出的科研成果经济效果系数等评价指标和方法,对国家制定农业科技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沈达尊先生的组织和主持下,先后翻译了导师厄尔·黑迪教授与约翰·迪龙合著的世界经济学名著《农业生产函数》,出版《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和方法》《实用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国乡镇经济学》等多部农业技术经济的重要学术著作和教材。由他担任第一副主编的《中国乡镇经济学》专著,被原《红旗》杂志评论为“一本有特色的经济学专著,是系统探索中国乡镇经济的第一部专著”。

【狮山大先生】沈达尊:忠贞爱国兴农经,奖掖后学为人梯

   华中农业大学农经研究室第四届学术讨论会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蓬勃发展,沈达尊先生更是将满腔热情投入其中,其学术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1979年以来,沈达尊先生先后主持了“农业技术政策研究”“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农户家庭经营和评价方法的研究”等8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公开发表了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方面的论文50多篇,其中6篇论文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建国以来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报刊文章索引》中予以介绍。1984年至1996年期间,沈先生三度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的成员,并历任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等多项社会学术职务,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沈先生对于创造、引入和应用新的学科范式和研究方法始终秉持开放创新的态度。为促进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沈达尊先生曾先后赴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加拿大曼尼陀巴大学和阿尔伯塔大学讲学,受曼尼陀巴大学委托指导该校硕士论文。他曾主持接待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多位知名的农业经济专家来华讲学,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农经学界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狮山大先生】沈达尊:忠贞爱国兴农经,奖掖后学为人梯

  沈达尊先生赴美进行学术交流

  华中农业大学李崇光教授曾撰文回顾了学校市场营销学科发展的历程,其中记录了沈达尊先生于1990年邀请加拿大University of Manitoba的专家来学校做农产品运销学讲座。“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最早的农产品营销学普及推广活动之一,大家听了都感到内容很新鲜。”他说,在那之后华中农业大学组建课程组,在开设几年选修课的基础上,将《农产品营销学》作为必修课纳入市场营销专业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专业特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2020年,该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奖掖后学

  五十多年来,沈达尊先生边教学、边科研、边实践,承担过本科生及研究生《农村调查》《统计及农业统计》《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生产经济学专题》等课程。从1985年到1989年共培养农经硕士生12名,1987年起培养博士生17人,他们大多成为农业经济学界骨干力量,其中包括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创始人冯中朝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局原局长程国强,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等,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沈先生教书育人讲究严慈相济,待人温和谦逊。1982年的一个夜晚,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罗必良发现,寝室门口出现了一位花甲老人的身影——年逾六旬的沈达尊教授来到宿舍指导他论文的修改。“很难想象大名鼎鼎的沈教授是专门来看我的。”那次交谈中,主讲《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沈先生提醒罗必良多读书,鼓励他多练笔。罗必良说:“具体说什么记不清了,但是沈教授无疑是把我向未来推进了一步,因为这意味着我是一个有希望的学生。”多年后,罗必良成为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界知名中青年学者。

【狮山大先生】沈达尊:忠贞爱国兴农经,奖掖后学为人梯

  沈达尊先生参加华农农经系首届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冯中朝教授是沈先生培养的第一位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创始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油菜岗位经济科学家,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说:“沈老师总叫我‘老冯’,我不理解,只是默默低头、不敢回应,后来我大抵猜测到老师可能是希望我尽快成熟起来吧。”

  严谨既是沈先生的治学之道,也是他留给学生的宝贵财富。冯中朝记得,沈老先生经常从校门口的家中步行到博园学生宿舍与自己交流,指导他写论文。那时没有计算机,论文都是手写后再去打字油印。沈老先生会在纸上列出详细的修改目录,指出论文第几页第几行有问题,具体问题是什么,怎么修改,都写得清清楚楚。

  博士论文答辩前,沈达尊先生特意邀请了几名相熟的教授和博士生为冯中朝组织了两次预答辩,提前演练答辩流程,模拟专家提问,指导他准备答辩。由于冯中朝是华农第一批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答辩当天,窗外人头攒动,有关媒体也关注这场答辩。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冯中朝顺利通过了答辩。“沈先生的严谨治学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成为我一辈子教书育人的榜样”,冯中朝教授说。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越南总理范明政

  • 习近平会见越南国会主席陈青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借助一种名为SMART-EM(单分子原子分辨率时间分辨电子显微镜)的技术,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拍摄了催化反应过程。
2025-04-15 11:02
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马蜂窝发布《中国赏花游报告2025》
2025-04-15 10:46
春天里,田野上,一粒粒良种破土而出、向阳生长,承载起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既为品种权人提供有力保护,又有效规范种业市场,一粒种子伤“芯”被抚平的故事,折射法治对种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025-04-15 11:00
中国是拥有杜鹃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超过530种。2018年,《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条例》出台实施,形成对百里杜鹃资源保护“有地方性法规、有特设机构、有专岗人员”的立体化保护机制。
2025-04-15 10:58
从概念验证中心起步,一大批创新项目正培育成熟、投入市场,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2025-04-15 10:49
以耕地保护为例,为扭转黑土地退化趋势,我国自2020年启动实施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2025-04-14 09:58
北京市、中国科学院发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设施开放运行报告,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建设37个科技设施,其中16个已向全球开放,包括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4-14 09:57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在江苏常熟下线,将用于世界最长高速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施工。
2025-04-14 09:57
志林肚天牛体色以浅红褐色为主,下颚内缘为黑褐色,触角呈暗红褐色。
2025-04-14 09:30
如今,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已经推广至山西长子县、榆社县等地,形成了“垃圾分类先行、农用酵素开花、有机合作结果”的发展路径。
2025-04-14 09:28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为实现长期心电智能监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运动束缚的动态12导联心电系统(以下简称“MU-DCG系统”),实现了无感化佩戴、抗运动伪影以及低功耗原位实时信号处理的优势集成。
2025-04-11 03:45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