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华网郑州10月30日电(郜骏雅)曾经纠纷频发的村庄,如今已连续十余年实现“零上访”;昔日集体经济薄弱、服务能力不足的乡村和社区,如今建起了集经营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乡(邻)里中心;而“双绑”机制与“数字化积分管理”等模式,更有效联结村民、集体与市场,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工作重心向高效服务运营转变,积极构建“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基层面貌正发生深刻变化。
以党建为钥,变“信访”为“信任”
傍晚时分,宜阳县锦屏镇杏花村在夕阳映照中更显宁静。站在鹤山远望,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厂房楼宇尽收眼底。见鹤湖畔,垂钓者悠然投竿,露营帐篷与改造后的火车餐厅点缀其间,勾勒出一幅山乡和美图景。
这个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的村庄,过去曾受矛盾纠纷与信访问题困扰。自2013年起,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周京伟带领村“两委”班子,建立“民声微信群”,畅通村民诉求表达渠道,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在村党组织引领下,杏花村已连续12年保持群众“零上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更需轨道引。在杏花村,“杏好有商量”“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成为党建引领村庄治理的有效载体。

图为杏花村一角。(郜骏雅 摄)
一次,村民王某与邻居因地埂产生纠纷,矛盾发生次日,村党支部即通过“杏好有商量”会议组织双方调解,最终促成和解。今年以来,杏花村解决集体经济、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等问题近50个。
暮色渐浓,火车餐厅内人气渐旺。这列绿皮车能“开进”杏花村,正是“四议两公开”制度落地的成果。从党支部提议到“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再到决议与实施结果“两公开”,每一步都凝聚民意、公开透明。
这一共同决策也为村庄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露营基地、火车餐厅、窑洞民宿等10余个特色产业相继落地,带动12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130万元。昔日的绿皮车厢,正载着杏花村驶向更加稳定的发展之路。
以乡(邻)里中心为引擎,变“办公”为“服务”
近年来,宜阳县积极响应洛阳市号召,聚焦群众需求推进乡(邻)里中心建设,打造集“油盐酱醋茶”与“衣食住行闲”于一体的便民服务综合体。
乡(邻)里中心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在起步阶段,资金短缺是普遍难题。香鹿山镇香泉村党支部书记史功伟坦言:“过去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转机来自“三清两建”专项行动。通过清资产、清“村霸”、清矛盾,建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香泉村系统梳理集体资产,收回闲置多年的老淀粉厂,通过整体出租,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收50万元。村里又利用厂区原有办公楼,建成功能完善的乡里中心。
这栋临街建筑坐落于城乡接合部,具备市场化运营的区位优势。具体运营内容的确定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我们走访发现村民对台球有需求,也愿意消费。”史功伟介绍,基于调研,香泉村乡里中心规划出托幼中心、掌上餐厅、爱心发屋等十大服务场景。其中食堂等业态通过对外承包,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约十万元。

图为后庄社区邻里中心公益演出现场。(郜骏雅 摄)
下午五点,锦屏镇后庄社区邻里中心广场上,十几名表演者随着音乐节奏击打着非洲鼓,孩童笑语与乐声交融。大厅内,传统的办公室格局已被开放式办公桌取代,工作人员与居民对坐交流,事务几分钟即可办结。
“以往这幢楼主要用于办公,功能单一。”一位社区干部回忆。2023年,后庄社区腾出大部分办公面积,发展托幼、理发等便民服务,推动干部走出办公室,面对面解决群众的问题。
“过去基层服务多局限于办公空间,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现在乡(邻)里中心绝大部分面积用于公共服务,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宜阳县副县长李建芳表示。
以机制创新激活力,变“旁观”为“共治”
宜阳县的灵山风景区旁,莲庄镇陈宅村白墙灰瓦、溪水潺潺,宛如“江南小村”。然而过去这里环境较差,村民参与治理积极性不高。

图为陈宅村一角。(郜骏雅 摄)
2014年,经过选拔,于铁伟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凭借经商积累的经验,他带领村“两委”推动建立“双绑”机制,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第一绑,是农户与合作社绑定。合作社筹集200万元,利用集体土地建设6个蔬菜大棚,种植蔬菜瓜果、冬凌草等作物,并引进炒茶设备对冬凌草进行深加工,为村民创造“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第二绑,是合作社与市场绑定。陈宅村与河南省前进化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蔬菜、冬凌草等产品有了稳定销路。“双绑”之下,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集体经济步入快车道。“2024年村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于铁伟说。
香鹿山镇香泉村则以“线上积分”为抓手,用“小积分”激活乡村治理“大格局”。
“村民可通过App认领村级任务,上传照片经审核公示后获得相应积分。”史功伟介绍。自2023年探索数字积分治理机制以来,香泉村实现从“均等分配”到“多劳多得”的转变,群众积极性显著提高。
在香泉村的掌上餐厅,墙上除常规菜单外还挂着积分兑换表。村民积分可兑换米面油等物资,也可用于就餐、理发等服务。2024年,香泉村实兑积分15万分,其中13万分用于物资兑换,2万分用于服务消费。
“过去完成95%以上新农合征缴需2个月。2024年通过发布积分任务,缴400元可兑30积分,相当于节省30元,一周内征缴比例就达96%。”史功伟说。从“干部催”到“积分引”,群众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焕发新生机。
以党建化纠纷,促民风更淳;以服务聚民心,带百姓共富;以共享激活力,筑和美基层。这三个转变,共同书写着宜阳基层治理的新篇章。在这座豫西小城,治理创新的故事仍在续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