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深化中国灾害史研究,搭建青年学者学术交流平台,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环境人文与灾害治理研究院、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新乡学院中原农业文化遗产数智应用实验室等联合主办的“灾害与历史”第九届高级研修班于8月2日正式开班,开班仪式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闵祥鹏教授主持。本届研修班以“水之利害与中华文明演进”为主题,共有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高校的50余位青年学人参与研修。
河南大学副校长张礼刚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水既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带来了诸多灾害挑战。研究水之利害与中华文明演进,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过去,更能为当下和未来的灾害防治、文明传承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山西大学副校长郝平教授回顾了研修班自2016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并对学员提出三点核心期望:一要强化史料深耕与本质追问,二要促进学科交叉与跨界对话,三要立足时代需求推动学术薪火传承。新乡学院校长王孝俊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本次研修班为青年学人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共谋发展的平台,对深入了解水与中华文明演进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祁琛云教授表示本次研修班聚焦“水之利害”,正是要深挖历史灾害应对中的文明成果,探寻中华文明“在灾难中重生、在治理中创新”的深层逻辑。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夏明方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河南大学是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开启之地,1937年,年仅25岁的邓拓先生在河南大学完成了灾荒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肇基之作”——《中国救荒史》,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为根基,系统梳理了古代防灾思想、救荒制度,为灾害治理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本届研修班的举办不仅是对这一深厚学术传统的赓续与弘扬,更是青年学者践行学术使命、服务国家现实需求的重要举措。夏明方强调,本届研修班将继续以培养兼具批判性思维与现实关怀的新时代史学人才为目标。他特别呼吁学员在研究“水”这一核心议题时,应树立总体性视野,深入探讨其自然属性、人文内涵与社会关联的有机统一与互动关系。
本届研修班延续了前八届的核心理念,在为期一周的研修中,学员将通过专家讲座、学术沙龙、田野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水之利害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双向塑造关系。本届研修班邀请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教授、浙江大学刘斌教授、山西大学胡英泽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香港树仁大学何其亮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程晓陶教授、康涅狄格大学安迪·霍洛维茨教授等,先后围绕水利意识形态、中华文明与治水文化、黄河研究、中国治水智慧等主题作系列讲座。系列讲座总体设计注重解析治水实践与文明兴衰的关联,通过跨学科融合,提炼传统智慧服务,服务当代灾害治理。
本届研修班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中国救荒史开拓者邓拓先生学术思想的致敬与传承,更是引导青年学者关注重大现实议题的重要举措。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学界力量,挖掘历史智慧,为应对当今及未来的灾害挑战贡献不可或缺的学术支撑和智库力量。8月7日,“灾害与历史”第九届研修班圆满结束。(通讯员:河南大学 成雅昕 曹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