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河南南阳:探访医圣文化园 沉浸式感受仲景文化魅力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河南南阳:探访医圣文化园 沉浸式感受仲景文化魅力

来源:光明网2024-09-26 16:43

  河南省南阳市,作为医圣张仲景故里、中医祖庭医圣祠所在地、中医药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以仲景文化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是南阳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医药文化。

  9月26日,“仲景之光 ‘新’耀世界”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南阳医圣文化园,一眼跨越千年,沉浸式感受仲景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定为良医。”1800多年前,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悬壶济世扶救苍生,经典名著《伤寒杂病论》传世,成为“众方之宗,方书之祖”,至今仍被奉为中医经典。如今,在古碑列道、殿阁俨然的医圣祠内,张仲景长眠于此,葱葱郁郁间透露出历史的古朴凝重。

河南南阳:探访医圣文化园 沉浸式感受仲景文化魅力

  据介绍,医圣文化园以“医圣祠”为核心,深入挖掘仲景文化内涵,着力建成“中医朝圣拜祖地、中医药文化旅游地、中医高端人才孵化地”,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和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

  “目前开放的医圣文化园为一期项目,占地321亩,是文化传承区,主要展示张仲景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南阳市医圣文化园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仲景文化学者刘海燕告诉记者,其展览体系涵盖了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和张仲景博物馆的功能。

  穿过医圣祠,沿着长长的中轴线,向北复行数百步,便来到了医圣文化园的主体建筑——张仲景博物馆。

  拾级而上,在博物馆门前四下望去,仲景书院、中医药体验馆、仲景国医馆、中医药抗疫馆、中药标本馆、坐堂行医馆、朝圣广场、医圣山、医圣廊桥、医圣祠历史十八大景观等,与医圣祠形成完整的医圣文化传承脉络。

河南南阳:探访医圣文化园 沉浸式感受仲景文化魅力

  “张仲景博物馆高51.2米,建筑面积3.05万平方米。”刘海燕告诉记者,馆内共有6层,其中2层至6层为展陈区域,分别是中华医圣——张仲景医学文化、中华医药——中国中医药发展史、医圣故里——南阳中医药文化三大部分。

  在博物馆二楼的典籍馆中,不少游客正附下身子细细端详着白云阁藏本木刻版《伤寒杂病论》。

  刘海燕动情地说,从张仲景写就《伤寒杂病论》,到这套被称为“善版、珍版、绝版”的珍贵文物几经辗转得以保存,再到中医药在全世界发扬光大,时光流转中折射出的是中医药传承千年、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我们还通过科技手段,把仲景的故事、医学思想、医学理论呈现在多媒体技术中。通过大屏小屏的互动和科技感极强的叙事手法,让观众真切体验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刘海燕表示。

河南南阳:探访医圣文化园 沉浸式感受仲景文化魅力

  在医圣文化园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看到不少中小学生在这里参与各种研学项目。

  “医圣文化园建设之初,我们就考虑到中小学生和中医院校大学生研学体验的需要。”刘海燕介绍,因此,中医药体验馆、科普馆,中药标本馆、中医生命文化馆等,都围绕这一需要来布局。

  通过参观体验,学生们能学习到中医最基础的理论知识,也能接触到中药标本和中药材作为草本植物的成长过程,及其在临床使用、切铡炮制的完整过程。

  “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医非遗技术、适宜技术和非药物疗法技术,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中医药走进生活,以及在生活中运用中医,从而对中医药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刘海燕说。

  在医圣文化园的碑亭对面,一家销售中草药饮品的仲景饮子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刘海燕告诉记者,这正是医圣文化园二期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期项目是以产业发展为主的规划区域,主要为中医药产业孵化、中药材贸易、研发等。”刘海燕说,以仲景中医药为主的文创产品也将在此进行布局,形成网红式的中药文创和药膳于一体的街区,来支撑整个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我相信,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的支撑和引领,整个文化产业区会形成一个百亿级和千亿级的以中医药文旅、康养、产品、贸易为主的综合体。”刘海燕信心满满地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艳)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片展在莫斯科举办

  • 数字赋能传统产业 激活民企发展新动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