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河南展区)今天在郑州开幕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河南展区)今天在郑州开幕

来源:中国书法家协会2024-04-27 16:55

  4月27日,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河南展区)在郑州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书协、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河南省文联、河南省书协、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文联承办。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中国书协顾问宋华平,中国书协副主席张建会、顾亚龙、鄢福初等主承办、协办单位相关领导,河南书协主席团成员,参展作者代表,来自全国的书家、书法爱好者参加开幕式及活动。

  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主持开幕式。

  孙晓云致辞表示,从国展评审结果看,隶楷书作品笔墨功力普遍提高,书写意趣增强,碑帖融汇成为自觉,传统回归趋势明显,出现了许多新人。河南展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为观众奉献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书法篆刻艺术盛宴。繁荣发展书法篆刻艺术,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需要,是文化自信自强的标志,更是书法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希望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进一步守正创新、担当作为,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以精良的笔墨潜心入纸,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时代,在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宏伟事业中不断成就艺术梦想,在赓续中华文脉的时代长卷中留下浓重绚丽的一笔。

  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方启雄致辞表示,河南是中国书法的重镇,从殷墟甲骨到洛阳“龙门二十品”再到“神笔王铎”,“中原书风”劲卷九州而长盛不衰。进入新时代,随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书法这一古老艺术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注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河南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进一步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多元手段展示书法之美,以虔诚之心打磨精品之作,以笔墨形象书写正大气象,让书法所蕴含的中国精气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努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河南省文联兼职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吴行致辞表示,隶书和楷书在河南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书法资源,这也是当代书法复兴的历史根基和血脉资源。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河南逐步成为书法大省、书法强省。以书风正大朴素,功力扎实深厚,群众基础广泛,梯队建设稳固为特征的河南书法,成为河南文化艺术的亮丽名片。借第十三届国展举办契机,河南繁荣发展书法的氛围将更加浓厚,以书法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真诚希望大家在“老家河南”,共同领略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感受蒸蒸日上的时代脉动,树立坚定文化自信,创造灿烂美好的明天。

  入展作者代表武盼龙表示,此次参展感受到河南新老书家的关心和爱护,从丰厚的书法遗存中汲取到大量营养。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取得成绩固然可喜,但经常告诫自己不忘初心,回头看,找不足。要始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有拼搏的勇气,坚持提升的毅力,坐得冷板凳的耐心。作为青年书法工作者,尤其感恩新时代,将把握好学习机会,写出传统之美,写出时代旋律,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回馈时代。

  河南展区展出隶书132件、楷书215件,以及全国名家邀请展55件作品,展示出当代隶书、楷书创作的整体风貌。

  开幕式后,领导嘉宾参观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河南展区)和学术专题特展“汉字中原——汉三阙暨豫地汉碑特展”“文明的微笑——龙门二十品特展”“从法度到意趣——千唐志斋唐宋碑志特展”。

  4月26日下午在郑州美术馆举行了学术讨论会。鄢福初主持学术讨论会。张建会和王学岭分别介绍了十三届国展隶书和楷书的评审情况。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李逸峰作《从“气象”到“法度”:河南汉代石刻遗存的书法文化价值》报告,中国书协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刘灿辉作《近现代碑学视域中的龙门造像题记书法艺术》报告,河南省评协副主席、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陈花容作《从“法度”到“意趣”——唐宋墓志书法的审美转换及借鉴意义》报告。大家认为植根传统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作为创作的根基和资源,从文化根脉上深挖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美学内蕴,结合现代审美语境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创新,是鼓励作者在沉潜传统、融古汇今、坚守正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汲古生新,守正创新。

  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就相关问题与专家展开讨论交流。

  来源:中国书法家协会 摄影:刘思源、付锐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救援队伍完成缅甸地震救援任务启程回国

  • 三峡水库实施保春灌补水调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当前意识研究主要聚焦于在大脑皮层中寻找意识体验的神经相关物,但对脑深部皮层下结构的研究较少(如丘脑)。
2025-04-08 10:01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规划遵循世界农业强国建设规律,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对农业农村发展谋篇布局。
2025-04-08 09:57
活动中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4.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5.6‰。
2025-04-08 09:54
在养老服务领域,智能机器人能帮助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目前,一些企业研发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帮助老人取快递,还能把老人抱到轮椅上、搀扶老人走路等等,可大大减轻照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2025-04-07 10:03
长江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孕育着超过4300种水生生物,形成了独特且复杂的生态系统。长江生态系统在国土空间生态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2025-04-07 09:56
伴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更加旺盛:算法架构师、硬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岗位细分,体现着行业对人才的多元期待。对用人企业来说,把竞得人才作为起点,将人才与研发生产流程精准匹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发展方能更上台阶。
2025-04-07 09:49
近年来,我国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持续涌现。从科研产出看,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前沿领域,近年来,我国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持续涌现。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建立期刊影响力和信誉,形成成熟的运行管理、传播的模式,这些都需要长期积累。
2025-04-07 09:46
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运用AI工作站和机器人工作站进行宫颈癌样本扫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张伟男看来,AI与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结合主要面临三重挑战。
2025-04-07 09:40
尽管AI能一键生成完整的运动方案,涵盖从热身到放松的全部阶段,但在细化到每个动作时,使用者很难完全按照标准执行。
2025-04-03 02:35
在数字经济浪潮推动下,职业教育正通过数字技术革新突破传统边界。
2025-04-03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