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河南新乡市一中:35年党课浸润3万学子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河南新乡市一中:35年党课浸润3万学子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04-25 13:12

  近日,在河南省新乡市一中“名世大讲堂”,上百名学生正在上党史课。“我们是入党积极分子,学校组织我们每周一次进行一个半小时的党课学习。授课老师有专家、领导,有思政课老师,有离退休老师,也有新乡市英模人物。”高二·12班学生毕莅柯告诉记者。

  这是一所诞生于太行革命老区的学校,1940年抗战烽火中建校。八十多年来,新乡市一中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学校、全国模范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首批中小学党建示范校,“新长征中队”获“全国少先队英雄中队”等荣誉称号。从首任党组织书记杨蕴玉到历任书记、校长,80多年,扎根中原大地办教育,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矢志不渝,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办好一所符合时代要求和当代中国的“红色”中学。

  新乡市一中青年业余党校是学校红色教育的品牌和特色,1990年创办,由“马列主义小组”发展而来,全省首批,新乡唯一一所中学党校,至今已走过35个年头,成为对团员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优秀团员青年了解党、认识党、热爱党的生动课堂……学校坚持每周给学生上一次党课,定时间、定地点、定教材、定教师,学生、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党校开课三十多年,雷打不动。有3万余名学生在这里接受党课学习,终身烙上了红色印记。新乡市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王伟说。

  新乡市是一座英模辈出的城市,“新乡先进群体精神”引起全国关注。从老一代“五十年红旗不倒”,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史来贺、“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到新时代先进模范人物裴春亮、范海涛、赵化录、茹振刚、买世蕊、宋云天等,思政教育资源丰富,为学校开展红色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案例。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中央党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省委党校、省社科联(院)等高校的专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或带领学生,走进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教育基地、大别山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给学生讲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创业奋斗史,深受学生喜欢。

  2021年9月,党史学习教育中央第三指导组到新乡市一中调研,对学校“全域”红色教育环境高度赞赏,王亚娟老师讲授的思政课《以人民为中心》,受到了调研组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其实,在新乡市一中,像王亚娟这样的思政课老师还有很多,他们有受到中宣部、国家教委表彰的“全国百名优秀政治教师”,有中原名师,有河南省特级教师,有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发红色校本课程。组织编写《一中红色故事》,每年新生入校人手一册;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校史馆,感悟校史中的党史;和新乡市影视家协会合作,拍摄由师生参演的纪录片《足迹》《超越》,讲述一中红色校史和优秀校友的故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红色话剧《杨蕴玉》,追忆首任党组织书记、后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抗日女杰”光辉事迹;每周升旗仪式中固定栏目《一起学经典》。此外,学校还经常性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参观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皮定均抗日司令部”“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寻访新乡市第一个党支部——卫辉华新纱厂党支部旧址”“参观刘庄展览馆史来贺同志纪念馆”“走黄河”“感悟红旗渠”“太行山国防教育”等活动,成为独具特色的“行走的党课”。

  从新乡市一中毕业走出去的学生,往往能被人一眼认出来“师承”,那就是一中八十多年坚持开展的红色教育,深深地烙在每一名学生身上的印记。校友中,有为我国冶金事业和武警黄金部队的建设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武警部队黄金指挥部原首任政委齐锐新;有参加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后任国家体委排球队指导员,为我国女排实现五连冠作出重要贡献的傅胜才;有从事航空结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五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为多项重大航空工程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业;有献身国防教育的解放军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原政委、将军陈金健;有我国首批航天光学测量专家,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究试验作出重大贡献的葛绶青;有捐资助学6000万元的全国劳动模范、“当代愚公”李玉田;有“抗疫”先锋、“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吴涛;有高考前勇斗歹徒,“新乡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目前唯一破格录取的张亚超;有“本禹志愿服务队”常务副队长、“2014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安玥琦……每一届校友都传承着红色基因,他们早已成为校史中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下一步,新乡市一中将以‘红色新一中’为发展主线,进一步明晰红色教育特色定位,赓续红色基因,延展办学脉络,紧贴新时代发展脉搏,响应中国式现代化人才需求,坚定中学生理想信念,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红色教育进行到底。”王伟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胜昔 通讯员 余如健)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片展在莫斯科举办

  • 数字赋能传统产业 激活民企发展新动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