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要闻 > 正文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来源:河南日报2023-12-14 20:16

  王全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地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出土地的安阳师范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聚焦甲骨文办学特色,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甲骨绝学,着力培养深受中华文明滋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两个结合”,在守正创新中践行文化使命

  学校始终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政治高度,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围绕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求,紧紧把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机遇、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擦亮甲骨文办学特色,让甲骨文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注重思想引领,强化顶层设计。高校作为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是研究学问、探索真理、铸魂育人的地方。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甲骨文办学特色,集中全校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加强和国内省内知名大学的合作,深入推进对甲骨文的保护、研究、传承和活化。

  注重团队建设,强化人才支撑。从最初“殷商文化研究班”的6个人发展到多学科交叉融合团队50余人,学校始终把人才和队伍建设放在第一位,形成了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交叉学术队伍。“汉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甲骨文与传统文化研究”“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等研究团队获批河南省高校创新团队,“甲骨文信息处理团队”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和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被授予“河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今年,学校招收30名文物与博物馆(甲骨文信息处理)硕士研究生,为甲骨学传承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注重学科发展,强化特色带动。学校加强甲骨文特色优势引领,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带动各学科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群”获批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学科群,成立甲骨文研究院、甲骨文活化利用中心,建成集科研、学习、体验、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甲骨文陈列馆”“甲骨文汉字文化体验馆”“殷商历史文化馆”,获批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甲骨文汉字文化研究体验传播中心、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甲骨文艺术传承活化推广基地、河南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甲骨学与殷墟考古研究基地,“甲骨文信息处理与活化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写入教育部与河南省政府第五次省部会商提请支持的重点事项,不断实现研究平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任主任,拥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领衔的多学科交叉的教育部创新团队,汇聚了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知名高校甲骨文与信息处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打造学术和人才高地。

  坚定文化自信,在赓续中华文脉中传承绝学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在大数据、云计算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聚焦甲骨文办学特色,以数字科技焕活汉字源头,深入推进对甲骨文的保护、研究、传承和活化,在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甲骨文识别与字形分析、甲骨文语言计算、甲骨文与殷墟科技考古等研究方向持续拓展,让古老文字焕发新活力。

  数智赋能,研发“殷契文渊”。学校面向全球公开发布自主研发的平台“殷契文渊”,包括“三库一平台”即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是目前国际上容量最大、信息最全、业内影响最大的甲骨文数据库。这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指导下,按照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技术发展路线迭代进化,引领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现已进入四期工程,平台已有4254个单字、4697个字形、152种甲骨文著录、234762幅甲骨文图像、34234种甲骨文论著、6737条缀合信息、3个甲骨文数据集,并且还在不断更新中。

  学校以“殷契文渊”数据为支撑,利用人工智能图像技术,研发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不断优化和完善智能缀合技术,以便在数千块甚至上万块甲骨碎片中搜索边缘、纹理和残辞匹配的目标,实现现存甲骨碎片的智能缀合,为甲骨文破译拓展出新的路径,让那些曾经深埋地下的甲骨文字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在探寻中华文明密码的征程上越飞越高。目前,已缀合甲骨碎片60组,在国内计算机辅助甲骨碎片缀合最多。

  创意体验,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学校推出与腾讯公司合力研发的以“甲骨文破译与传承活化”为主题的“了不起的甲骨文”趣味微信小程序,在“殷契文渊”的基础上迭代升级。小程序有首页、学习、创造和“我的”四个模块。其中,首页里的“数字焕活”提供了三维甲骨以及高清甲骨,即“甲骨文全信息模型”。“学习”模块里则有已释字和未释字,访客可以直接参与甲骨文的考释研究和破译工作。“创造”是最“了不起”的模块,公众可以根据造字知识“自创”文字刻在“甲骨”上。

  “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为甲骨文教育安上了“数字引擎”,通过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等创意创新的形式,吸引公众体验甲骨文的魅力,让甲骨文走出博物馆、走出专家群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中,形成甲骨文研究与传承双向互动的参与众创模式,真正被社会大众喜爱,创意互动参与甲骨文破译工作,实现甲骨文在数字空间的传承。同时,激发广大中小学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为他们播下学习探讨中华汉字渊源的种子,使甲骨文绝学不绝、冷门不冷、代有传承。

  融合创新,首创“甲骨文广播体操”。“甲骨文广播体操”由学校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织发起,音乐学院和体育学院参编完成,把“甲骨文”与“广播体操”相结合,共9节,使用19个甲骨文,将古文字、音乐、舞蹈、体育等多学科巧妙融合,通过由“静”到“动”的创造性转化,以达到文化性、趣味性、训练性为一体的目标。

  “甲骨文广播体操”通过“FIRSTBEAT训练负荷监控”达到国家标准,目前已在省内外百余所中小学推广,引领孩子们在校园里走近甲骨文,用灵动的身体摆出各个甲骨文字,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绽放文化自信之花。

  跨越时空,实施“全球甲骨文数字回归计划”。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物,逐渐风化和消失,数字化保护迫在眉睫。学校积极推动“全球甲骨文数字化回归计划”工作,以让流散于海外的甲骨文能尽快实现“数字化回归”。目前已完成技术积累,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微痕分析”和“甲骨三维建模”的技术突破,形成“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为甲骨文研究和诠释带来革命性变革,实现了甲骨实物在数字空间的高保真还原和保护,让甲骨文专家能够看到原来看不到、看不清的信息,能够看清甲骨片上的文字刻写风格和笔画叠压关系、看清钻凿形态和卜兆裂纹及材质纹理等信息,可以更好地还原殷商时代的生产生活场景,发掘甲骨文字里面蕴含的智慧和艺术价值,赋予甲骨文物永恒的“生命”。“让甲骨文以数字化形式回归殷墟”案例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2023“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践案例集》,全球共60件。

  坚持立德树人,在以文化人中培养时代新人

  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学校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育人功能,把甲骨文的学习、研究、传承融入教学、科研、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不断传承与发展甲骨文文化。

  推动甲骨文“进教学”。学校将甲骨文融入课堂,提升甲骨文教学特色。开设《甲骨学初阶》特色校本必修课程,设置《甲骨文信息处理导论》等选修课程,编撰《甲骨文初阶教程》等10余种参考教材,形成由低到高、由简到难、由识读到研究的甲骨文特色课程体系。《甲骨文信息处理导论》教材获批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建设重点项目。

  推动甲骨文“进科研”。学校发挥甲骨文研究特色优势,承担相关国家基金项目17项,获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甲骨文研究重大委托项目9个子课题中的3个子课题;《甲骨文活化利用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获批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甲骨钻凿及缀合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批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立项建设重点项目;主办的《殷都学刊》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刊,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和全国社科规划办资助期刊;出版的《殷墟甲骨学大辞典》被誉为甲骨文学习研究的百科全书式专著,《殷墟文化大典》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殷墟甲骨刻辞菁华》系列丛书出版发行。

  推动甲骨文“进实践”。学校持续开展甲骨文特色实践育人,将甲骨文特色融入大学生活动中,取得良好实效。学校师生积极参与河南复兴文化工程、殷墟考古发掘,为殷墟博物馆布展与汉字公园建设提供专业支撑。《让中国文字“活”起来——数字赋能甲骨文保护传承研究》项目荣获“挑战杯”国赛特等奖,《数字赋能甲骨文传承创新研究》获批教育部“高校数字文物开发”项目,原创舞蹈《玄鸟灵寻》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并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项目,“甲骨文文化传承与推广社会实践”入选河南省教育厅第五届“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重要讲话精神,勇于担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以建设国际甲骨文数据中心为己任,通过数字化工程建设,让甲骨文“活”起来、“火”起来、“用”起来,在聚焦点亮办学特色中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安师力量,奋力书写甲骨文新时代出彩华章。

  (作者系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