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贵州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贵州> 要闻 > 正文

贵州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来源:贵州日报2024-04-11 18:56

  春风送暖,四月的黔贵大地草木青翠,生机盎然。

  在百里杜鹃景区,绵延百里的满山杜鹃花带迎风怒放、千姿百态;在湄潭万亩茶海,4.3万余亩的连片茶园连绵起伏,绿意浓郁;在镇远古城漫步,看碧水如镜,感受“一半烟火一半诗”的惬意……

  来贵州,上春山。盎然的春意背后,是这片土地焕发出的崭新气象,是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化,全面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生动缩影。

  守好“两条底线” 不负青山苍翠

  春光明媚,青山映水。清明返乡探亲的大学生卢晟辰骑着摩托车来到百花湖风景名胜区,驻足远眺,欣赏着落日下的湖光山色。“回家后都想来百花湖逛逛,就静静地坐在湖边,每次心里都有不一样的体会。”

  这座位于贵阳市西北郊的百花湖,因每年春季岛上百花齐放而得名,该湖水域面积约11平方公里,湖中有108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岛屿,形成了峰岛、山石、峡谷、森林等多样景观,是贵阳周边一处人气旺盛的旅游好去处。

  “由于长期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这里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使我们得以在城市景观中保留了这样一个生态奇观。”百花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综合办公室主任赵凌说,景区对符合建设条件的区域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扩大景区可游面积的同时,也持续丰富区域内旅游业态覆盖。

  去年8月,为促进全省旅游市场发展,百花湖风景名胜区正式取消收取门票,进一步降低了游客出游成本,预计每年受惠游客15万人次以上。

  赵凌告诉记者,今年景区将对松林坡码头区域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此外,环绕百花湖46公里长的旅游公路也正在建设中。建成后这条路线将为更多自驾游客带来与众不同的沉浸式体验。

  因山而名、因水而美,贵州因独特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享有“公园省”的美誉。

  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贵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旅游发展的生态底色,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来到黔贵山水逐绿享美的游客越来越多,也让“公园省”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聚焦三大要素 打造旅游胜地

  2月,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在“古城风、现代味、人间色、烟火气”中浪漫开街,主题灯会、庙会、音乐会及安顺记忆展等系列活动轮番上演,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氛围。

  作为安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的“三个核心吸引物”之一,安顺古城正式开放,标志着安顺旅游翻开了新的一页。春节假期,安顺古城日均游客接待量超15万人次,成为安顺文旅网红打卡的新地标。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我们全力打造黄果树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安顺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建设、大明屯堡旅游度假区建设的三大核心吸引物,坚持一流标准,狠抓资源开发、客源拓展、服务提升,更好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安顺市市长尹恒斌表示,精开旅游资源,唱响旅游品牌,完善旅游配套,要让安顺旅游一年更比一年火。

  3月下旬,贵旅集团发布的6条“小车小团”旅游路线里,安顺黄果树景区独占两条。作为贵州加快布局中高端旅游出行产业,提升精细化出行服务水平的全新尝试,“小车小团”以其个性化、便捷性和体验感,已成为入黔游客实现快旅慢游和沉浸式体验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

  在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教授金颖若看来,“小车小团”这种新的出行组织方式,是传统大旅游团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衍生出的新型旅游产品,游客对于该类产品的供给内容、相关服务等会有更高要求,如何让其更好推动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侧面也展现了省内全力聚焦“三大要素”,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坚定决心。

  文旅“双向赋能” 助力深度融合

  挑战小七孔“踏瀑戏水”、体验鸳鸯湖透明游船、沉浸式参与《寻梦绿宝石》剧本游……每到天气渐暖时,荔波小七孔景区就成了省内外游客竞相奔赴的火热景点。

  随着贵南高铁开通、荔波机场复航,叠加春日出游热潮、贵州文旅“四免一多一减”优惠政策等因素,今年的清明小长假,荔波县累计接待游客16.07万人次,同比增长14.7%,累计旅游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15.1%。

  “相比去年同期,今年景区的人气超出预期,吸引不少‘90后’‘00后’游客光顾,20至29岁游客占比达42.47%,旅游客群呈现年轻化趋势。”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副处长吴冬说。

  作为贵州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省内“黄小西吃晚饭”的“主菜”之一,荔波小七孔景区近年来深耕产品创新,注重将文化融入旅游过程,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游客游览满意度,不仅能引客来,还能留客心。

  在景区热门打卡地小七孔古桥附近,少女身着汉服,手撑油纸伞,泛舟于碧绿的河面上……优美的姿态吸引不少游客“咔咔”按下快门,定格最美瞬间。这是去年“五一”假期小七孔景区新推出的古风汉服展演,给自然风光增添了文化氛围,得到不少游客好评。

  持续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聚焦精开资源、广拓客源、升级服务“三大要素”,一个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正拔地而起,展现出贵州的无限魅力,看“黔”景升腾,悠远绵长。(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