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秋日暖阳,天柱县凤城街道万亩水稻一片金黄,稻谷机收“一条龙”社会服务队伍在田间劳作。顺山势蜿蜒而上,一株株油茶树硕果满枝,林下中药材茁壮成长,林间土鸡悠闲散步。另一边,在天柱县石洞镇双屯村老油茶林改良基地里,县林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袁昌选正指导农户进行扩穴施肥。
“我们一边给老油茶林进行提质增效改造,一边在林下种植黄精中药材,目前全县已种植6000余亩,并建成我省最大的黄精种苗培育基地,今年可出苗3360万余株。”袁昌选介绍,今年以来,天柱县实行长短结合的林下经济复合发展模式,推广良种良法,目前全县油茶林总面达39万亩,油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5亿元。
希望在山,潜力在山。对于国土面积92.5%是山地丘陵、森林覆盖率达62.12%的贵州来说,发展林业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杉木林上种石斛、林下种中药材、林间养蜂、林区边上养鹅以及森林旅游和康养……“这就是我们的‘五林经济’。没想到,曾经的老林子能搞出那么多产业。”在锦屏县,曾外出务工的年轻小伙许昌龙回到铜鼓镇马台村当起了专职养鹅工人。
家乡产业兴旺,让像许昌龙一样的返乡就业者底气越来越足。作为全省林下经济产业建设“排头兵”,黔东南州重点发展林菌、林药、林鸡、林蜂等林下经济产业。截至8月底,该州林下经济种植和养殖利用森林面积141.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以市(州)为单位的林下经济发展区。
山上郁郁葱葱,坝区产兴业旺。放眼贵州的一个个坝区,粮经并举,一地多收。
“冬季种油菜,春季收菜籽,夏季种杂稻,秋季收金种子,一年四季不停歇,收入有望头,日子有盼头。”提起稻油轮作带来的变化,岑巩县龙田镇总院村党支部副书记、杂稻制种大户朱永辉打开了话匣子:“过去大家的固定做法就是种完杂交水稻后,稻田就闲置在那过冬,等开春再翻犁种杂交水稻,现在政府鼓励‘稻油轮作’,让‘冬闲田’变成了‘四季田’,效益大大提高。”
为了让种地更有奔头,龙田镇积极抢抓杂交水稻制种、常规水稻和油菜适时生长的季节时间差,采取水旱轮作方式,积极推行“稻—油菜”接茬轮作,引导鼓励农民利用杂交水稻收割后的闲置稻田接茬种植优质油菜6000余亩,有效提高土地效益,确保一年四季无空闲,实现“一年多季”“一田多收”。
希望的田野稻浪滚滚。在清镇市,2万亩稻油轮作项目已在今年春天落地,农民可实现产值7488万元;在长顺县松港坝区,1600亩的稻油轮作种植示范区让松港村194户村民户均增收近1.7万元;在荔波县小七孔镇,“稻油+旅游”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形成了集餐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体验旅游精品路线。
护好青山得“金山”,畜牧产业添精彩。关岭自治县断桥镇大理村,蓝天白云下青山绵延,盘山公路延绵而上,公路两旁1500亩皇竹草十分茂盛,微风轻吹,如同一道道翻滚着的绿色波浪。
“种植了30亩皇竹草,养40余头关岭牛,每年大概有10余万的收入。”说起“家业”,村民刘忠富笑着说。
种植牧草喂牛,牛粪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绿色循环的养殖方式有力带动了全省肉牛产业蓬勃发展。在兴义市义龙新区顶效街道查白村种草养牛示范社养殖场,牛儿们“哞哞”的欢叫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忙着往食槽内投放饲料,养殖场内一派忙碌的景象。“合作社现在存栏近500头,每年出栏量1000多头,除了分发农户200多头,还每天提供给附近学校食堂。”查白村副支书刘正刚介绍,合作社主要以肉牛的养殖、销售、饲料加工、牛肉等为主,年产值达1200余万元。
牛羊满坡奔跑,生猪圈内添膘。我省生猪产业通过内培外引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组织开展“大场带小场”行动,推动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小散养殖户为基础的协同发展格局。
如今,贵州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步履稳健。围绕粮油作物和12个特色优势产业,让山上绿色赋能,让坝区五谷丰登,让村落六畜兴旺,把秋天的丰收曲唱成一年的“四季歌”。(记者吴采丽 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