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蓝锋 通讯员 莫玉扬 韦宏益
10月31日,深秋的南丹县,依然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景。
高峰矿地下几百米处,激光定位仪的绿光刺破黑暗,智能采矿设备正精准掘进,将事关国家战略的锡、锑等关键金属矿石缓缓送向地面;不远处的尾矿库,经过生态修复的坡地上,褐色矿渣上渐铺新绿,曾经的“生态伤疤”正蜕变为“发展沃土”。
企业车间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一锭锭闪闪发光的高纯度金属产品源源不断产出,装载到大货车上运往全国各地高端制造企业车间,深度嵌入国家战略产业链,支撑起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的发展需求。
今年以来,一场由多年生态倒逼与产业升级双重驱动下的深刻变革,正勾勒出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从酝酿到落地的清晰轨迹。
作为广西从有色金属之乡向国家关键金属战略高地跨越的核心载体,南丹试验区的诞生,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国家战略的顶层擘画,是河池市攻坚克难的中流击水,更是南丹县扎根一线的实干答卷。
每一步推进,都体现着“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决心;每一个节点,都彰显着“保障国家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政治担当。
顶层擘画:以破局之力高位推动
作为有色金属之乡的广西,矿产资源富集,特别是锡、锑、铟、锗等关键金属资源储量丰富,是国家战略性矿产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历史形成的“小散乱”产业格局和由此衍生的涉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悬在绿水青山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25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破解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瓶颈,不仅是发展题,更是政治生态题、自然生态题。
建设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是“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与“戴在广西头顶上的‘皇冠’”的产业抉择。
早在今年初,建设南丹试验区提出前,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在南宁会见了刘炯天、李元元、何季麟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寻求他们对编制战略性关键金属产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规划的帮助,以更好推动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自此短短几个月,围绕关键金属产业的创新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进行了密集而深入的顶层设计与靶向聚焦——
7月3日,陈刚再次与国内顶尖院士专家召开广西关键金属产业创新发展“十五五”规划座谈会,明确提出立足国家大局,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规模化、园区化的关键金属产业发展道路。南丹作为核心资源地与产业集聚区的地位得到初步确定。
7月8日,在赴南丹开展蹲点调研前,陈刚先后到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调研,了解全区有色金属及关键金属资源分布、产业发展和涉重金属污染整体情况,研究部署推进我区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后连续3天,他踩着泥泞道路,深入南丹矿区俯身查看矿渣治理情况;走进企业提纯车间,详细了解锡、锑等关键金属的提取率,主持召开座谈会以“解剖麻雀”式厘清“采选冶”全链条症结,明确要求以打造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为突破口,推动我区有色金属特别是关键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主席韦韬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对关键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强化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加快推动关键金属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关键金属,是广西的底气,也是广西的王牌。
建设南丹试验区,与广西同期大力开展的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密不可分,形成了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战略闭环。
9月22日,自治区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建设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下简称《总体方案》),强调推动有色金属特别是关键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重点抓好“十个一”,以南丹试验区示范引领全区有色金属产业“五化”发展。
这份凝聚全区各级各部门百余日心血的方案,广纳贤才、汇聚智慧,开创多个“首次”:
——首次明确关键金属产业“高纯化、合金化”升级路径;
——首次建立“政策库+标准库+技术库+人才库”四维支撑;
——首次实施矿权整合与“小散乱”企业治理专项行动;
——首次探索“城市矿山”绿色开发模式;
如何保障南丹试验区蹚出一条生态优先、创新驱动的新路?
《支持建设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若干政策措施(讨论稿)》,历经征求超过28个部门意见,反馈意见建议308条,在反复吸收修改完善基础上,最终形成7个方面33条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支持举措,涵盖优化资源管理、强化科技创新、强化主体培育及产业链延伸、推动智能化发展等关键环节。
这些有力的支持举措,每一条都直指产业痛点——用地指标向试验区倾斜,解决项目落地无空间;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破解关键金属提纯“卡脖子”问题;建立行刑衔接机制,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安全漏洞。
政策的温度,很快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支持。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明确将大力支持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并优先保障试验区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纳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盘子;自治区财政厅明确连续5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开办费”,持续为试验区“输血”;自治区科技厅支持在试验区探索建设重大中试基地,并给予1000万元的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化解采选冶技术领先但深度开发不足的矛盾;自治区工信厅提供2.5亿元项目资金可供争取,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这是一场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革命。”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白松涛表示,建设南丹试验区,通过改革破解污染防治生态考题,答好产业升级发展问卷,以创新驱动重塑产业格局,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共进的新路径。
中流击水:以军令状之严绘实景图
建设南丹试验区,是河池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重大考验。
《总体方案》覆盖南丹全域,并联动金城江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拓展区,实现资源整合、产业协同、辐射带动,建设任务繁重,等不起也等不得。
很快,河池行动方案和南丹实施方案相继进入审议阶段,明确了“两年效益初见、五年效益明显、十年效益倍增”的“三步走”战略,重点抓好“十个一”,部署实施“八大行动”,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多个维度推动关键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
10月28日,自治区2025年四季度经济发展调度会后,河池市委、市政府紧接着召开建设南丹试验区动员部署大会。
“建设南丹试验区,是河池实现绿色转型的历史性机遇和实现‘涅槃重生’的新起点。”台上,河池市委书记秦春成的声音铿锵有力;台下,各级领导干部神情肃穆,目光坚定。秦春成讲话犹如出征的军令状,压在肩上、刻进心头。
南丹试验区的蓝图已绘就,方向既明,唯有实干方可成功。此时的河池,用“事不过夜”的决心,打响了攻坚的“第一枪”。
9月底的南丹,暑气未消,河池市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指挥部矿权整合整治组的办公室灯火通明——专班工作人员刚完成对全市金属矿采矿权的第3轮排查。
他们白天顶着烈日逐矿丈量,记录矿山的位置、规模等“物理现状”;夜晚对着账本梳理,厘清每个矿权的债务担保、股权结构等“化学状态”。
“不打无准备之仗!”河池市副市长、指挥部副指挥长、工作组分指挥长陆景宇手里拿着厚厚的《矿权档案》。经过一个月奋战,62个金属矿采矿权、60个探矿权的“家底”全部摸清,为“一矿一策”精准整合打下基础。
同时,《河池市自然资源局关于河池市过期金属矿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第一批)的通告》《河池市自然资源局关于注销采矿许可证的公告》在广西云等官方媒体发布,16宗金属矿业权、41宗非金属采矿权进入清理程序——这是河池市矿权整合的第一枪,更是向“小散乱”顽疾开刀的明确信号。
在环江挺峰矿厂区,拆除机械的轰鸣声中,最后一台老旧冶炼设备被吊离。“以前这里烟尘大,窗户都不敢开。”附近村民站在路边看着工人清理原料残渣,感慨地说。
按照河池定下的硬目标:2025年12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关停取缔类“小散乱”企业断水、断电、清原料、清设备、清场地的“两断三清”;2026年3月底前,实现所有不符合要求企业的关停取缔。
截至10月底,环江挺峰、南丹海矿等4家企业已彻底关停,21座涉重金属尾矿库完成安全排查,120个问题中106个已整改到位,剩余14个问题正在积极组织整改。
市场化整合的探索,同样在河池建设指挥部的推动下有序展开。
“优矿并劣矿、大矿带小矿”是河池为资源整合定下的核心思路。都成矿业负责人刘勇宏表示,最初收购金城江区某采矿权时,对方顾虑重重。河池市专班主动介入,协助梳理矿权价值、制定补偿方案,最终促成合作。
截至10月,都成矿业、北山公司等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成功收购整合采矿权4个、探矿权2个,形成了可复制的“企业主导、政府服务”模式。
在华锡集团铜坑矿,科技赋能正让老矿山焕发新生。井下千米处,智能掘进机替代了传统人工,有效解决了传统选矿工艺中金属回收率低、环境污染大等问题,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项“复杂难选冶锡锑金多金属利用技术”,曾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如今正在试验区内得到越来越多的推广应用。
“井下凿岩、装药、运矿、破碎等主要生产环节全流程无人驾驶,有效释放难采区域产能。”有着20年采矿经验的铜坑矿业分公司生产运营中心副主任工程师虞靓,看着监控室屏幕上的实时数据,感慨“矿山变聪明了”。
人工智能赋能、产学研用结合、人才培养均是河池行动方案明确的重点工作,未来将越来越多出现在矿山智能化升级、绿色转型与资源高效利用的进程中。
机制创新是河池推进建设南丹试验区的“保障网”。
河池市南丹试验区指挥部每周召开调度会,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堵点;应急处置、科技创新等7个工作组各司其职,在风险防控、技术攻关领域形成合力;“立即办、马上干”的作风蔚然成风——企业申报项目,能并联审批的绝不串联;现场能决断的,绝不层层请示。
10月31日,在广西有色金属关键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项目投资洽谈会召开前夕,河池已完成10个签约项目的对接,总投资达162.2亿元。
“这是河池速度,更是试验区速度!”河池市市长王军自豪地说,每一个项目的成功落地,都是向南丹试验区建设任务目标的又一步迈进。
扎根沃土:以主阵地之责实干担当
建设南丹试验区,主战场在河池,主阵地在南丹。
10月30日,天飘着雨,微带凉意。南丹县副县长牙薪宇仍扎在芒场镇马鞍山尾矿库整治现场,弯腰检查防渗系统施工质量,转身督促老旧厂房完全拆除。这是南丹干部的日常,更是试验区建设的生动注脚。
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解决好涉重金属污染问题,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是“高分项”。
南丹痛定思痛,纵深推进涉重金属隐患整治。近一周内,“小散乱”治理推进会、涉重金属问题“回头看”专项部署会接连召开。铁腕治下,乱象渐清:截至10月,选矿企业立案查处3家、淘汰2家,两家矿企厂房被完全拆除,5家公司遭关停,部分矿企的整合重组工作也在加快推进。
眼下,南丹已基本完成立行立改问题整改,年底前还要完成中长期整改问题的风险评估与方案编制。
南丹试验区不是简单扩建,而是全链条改革组合拳。
围绕“十个一”重点工作要求,南丹从“治乱、筑基、创新”三个维度发力,为试验区“强筋健骨”:
——治乱见真章。前一阶段整治整改只是开端,未来几年更要打破“资源浪费、生态受损”的旧局;
——筑基有实招。已完成35个项目谋划,覆盖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基建提升三大领域。高端铟技术改造、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确定为首批开工项目,从谋定蓄势全面迈入提速推进;
——创新添动能。紧盯自治区政策动向,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凝练的12个关键金属技术攻关项目,已通过广西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评审公示,“卡脖子”难题有望逐个得到破解。
园区是载体,更是产业升级的“引擎”。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深圳城规院等专业机构,正紧锣密鼓推进《关键金属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等7个重点规划;园区建设组全程代办产权登记、土地征收、用林审批,扫清项目落地障碍。
一个个政策,一系列改变,让企业信心节节攀升。“配套越来越全,我们扩产更有底气!”广西高峰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忠贵的话,道出了众多企业的心声。
南方有色公司计划投资60亿元参与试验区建设。董事长周南方表示,将实施锡生产系统环境治理升级改造等11个项目,建设有影响力的高端金属材料及产业链延伸基地。
基建突破,让主阵地“筋骨”更硬。
园区供排水一体化项目,管网铺设完成80%,清污分流河道挡墙全部完工,821米暗挖隧洞已打通,核心区污水处理厂加速建设主体厂房。
铁路专用线即将铺设,陆港保税物流园规划过审——未来,矿石可直运厂区,出口东盟的产品在家门口就能通关,物流成本降下去,产业活力提上来。
尾矿变“宝贝”,绿色发展见成效。
南丹三鑫公司的尾矿库治理现场,正上演着“变废为宝”的好戏:曾经堆积如山的尾矿渣,破碎筛分后成建筑骨料;治理腾出的安全土地,用于建设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废渣里提取的铟、镓,成了高端制造的“香饽饽”,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以前是包袱,现在是宝贝!”公司董事长莫锌说,他们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大厂铜坑河道环境修复工程——固体废物集中堆场,既缓解尾矿堆存压力,又通过技术创新回收有价金属,让资源循环、产业绿色。
如何推动产业升级,探索关键金属产业“五化”发展新路径,也是南丹县县长闻飞熊思考最多的问题。
他说,南丹试验区的诞生,是自治区党委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打破了南丹资源富集却产业薄弱的困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了广西方案。
新起点上,南丹的目标更清晰、更磅礴——到2035年,试验区产生倍增效应,有色金属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关键金属产业产值达800亿元,关键金属产业全国领先,一批企业成长为全国有色金属龙头,入围全国500强、世界500强。
南丹县委书记黄建辉对建好试验区充满信心,表示将坚决扛起“主阵地”责任,克难攻坚,真抓实干,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关键金属产业集群与创新高地。
群山之间,南丹的实干仍在继续。从尾矿库的新绿,到车间的智能设备;从干部的实干脚步,到企业的满怀信心——主阵地的每一分努力,都在为关键金属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积蓄新的力量,为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筑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