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调研组
毛南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2020年5月,环江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站在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10位环江毛南族群众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当地毛南族群众的喜悦之情。对此,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感到很高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成为激励毛南族群众不懈奋斗,努力与其他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5周年之际,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调研组深入环江毛南族聚居村屯开展蹲点调研,对下南乡中南村、下南社区110多户毛南族群众开展入户深度访谈,对环江毛南族的现代化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调研中深刻感受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民族地区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稳步前行,但也面临现代化发展的瓶颈。过去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现在可以讲,“现代不现代,关键看村寨”。只有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才是充足的;只有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一、环江毛南族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发展是现代化的基础,民族地区要走好现代化道路,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调研发现,5年来,环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力推动毛南族从“整族脱贫”到“全面振兴”的跨越,各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水平不断提高。自整族脱贫之后,环江经济建设成绩显著,现代化水平日益提升。5年来,全县经济总量增速显著加快,年均增速达到7.3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环江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8.52亿元,超出“十四五”规划制定的91亿元目标。全县规上企业141家,规上工业总产值是“十三五”末的2.4倍。由于地处山区,毛南族聚居区历史上长期交通闭塞。目前环江全县基本实现“三通”,区域交通大大改善,特别是2023年8月贵南高铁全线开通运营,环江各族群众翘首以盼的“高铁梦”终于实现。2024年,全县等级公路里程突破2000公里,基本形成以“两高”为主骨架,“二横五纵”为大动脉,乡乡通二级、村村通双车道的交通体系。环江过去缺水十分严重,“一盆水洗完脸再洗脚,最后喂牲口”是十分常见的场景。近年来,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解困等人饮工程,困扰毛南族同胞千百年的饮水难题基本得到解决。生活水平方面,目前毛南族群众家中基本都建了砖瓦楼房,实现了家家通电、通网络,多数家庭配备了电视、冰箱等现代家电,自然屯4G网络覆盖率达到99.21%,许多八旬老人也能熟练使用手机。
广西环江乡乡通二级公路,家家户户基本都住上了砖瓦楼房。图为广西环江下南乡南昌屯,二级公路穿屯而过。 调研组供图谭良秋/摄
社会事业全面提升,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教育方面,全县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连续4年保持在6%以上,极大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中南村南昌屯村民谭某感慨道:“20年前村里许多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现在没有这种情况了,中南村目前在读的大学生就有十几个。”2024年环江全县2531人参加高考,其中1426人达本科线,达线率56.3%,超过广西平均水平。医疗方面,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面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医疗体系已搭建完成,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基本配置到位,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等专门机构也已逐步建立。如下南乡7个行政村(社区)均配有合作医疗卫生所和医务人员。社会保障方面,2024年环江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59%,各项救助资金共惠及54.9万人,低保、特困供养、大病救助、慢性病补助等兜底性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中南村村民卢某患有脑梗、心脏病,需长期服药,以前每月药费就要花300多元,现在有了慢性病补助,每月仅需80多元,极大减轻了经济压力。
移风易俗深入推进,文明新风逐渐形成。婚嫁方面,如今毛南族青年男女基本都是自由恋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成历史。特别是外出务工成为常态后,跨民族通婚在年轻一代中非常普遍。生育观念越来越进步,过去受宗族观念影响,存在一定重男轻女现象,如今大多数群众表示生男生女都一样。文化习俗也在悄然改变,毛南族传统的出生、婚嫁、丧葬等礼俗习俗虽然延续至今,但很多仪式已经不同程度简化或调整,以更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日常生活也是如此,从农村到城镇,毛南族群众也追求时尚的衣着,男子着西装或穿运动服,女子烫发、穿高跟鞋都很普遍。当然,一些有民族特色的穿戴用品仍然流传,如闻名遐迩的毛南族“族宝”花竹帽,花纹美观、工艺精湛,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移民搬迁成效显著,互嵌融居格局不断巩固。由于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环江是广西易地搬迁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县。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就开始组织环江通过易地搬迁解决贫困问题。20世纪90年代之后,环江开始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环江建成毛南家园城西安置区、城北安置区,以及7个乡镇安置点。在长期的搬迁实践中,环江“插花式”安置各族群众,在促进搬出地与迁入地群众互嵌融居、团结发展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在思恩镇肯福屯开展的易地搬迁扶贫“肯福”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减贫最佳案例之一。易地搬迁极大推动了环江城镇化进程,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的易地搬迁项目,全县安置的建档立卡户4357户17860人直接转化为城镇新增人口,占2020年末环江城镇全部常住人口的16.07%,使该年环江城镇化率同比提升8.3%。
二、毛南族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瓶颈问题
虽然环江毛南族在脱贫攻坚中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但调研发现,受先天条件、发展基础、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环江毛南族的现代化发展仍面临许多瓶颈问题,与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仍然任重道远。
经济发展底子薄,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在区位上,环江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高、收益低,商品生产成本高、利润低,导致经济发展先天不足。当前,环江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传统小企业多,产品多是粗加工,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竞争力不强。2024年,环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86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5.64%。当地干部表示,依托现有资源和生产方式,发展速度慢,效益上不去,“辛辛苦苦一整年,到手没有几文钱”。虽然各级各部门对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很多规划,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在偏远山区,指望大产业下乡基本不现实。因为这些地方资源有限,分散在千家万户,很难开展集约化经营。环江耕地资源非常紧张,如中南村人均耕地1.94亩,其中水田仅0.98亩,且石山地区耕地分布零散,无法大规模使用机械生产,很多农民依然采用传统种植方式,无论是种植粮食作物,还是桑叶、牧草等经济作物,都很难形成规模效益;菜牛、香猪养殖也多以农户散养为主,户均2—3头,最多6—7头,主要在环江本地销售。由于不能开展更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农民很难实现本地就业,大部分人只能通过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如中南村有近2000人常年在外务工,占全村总人数60%以上。
区域发展尚不均衡,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调研发现,居住在石漠化地区的毛南族群众虽然经济发展得到极大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且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2005年环江人均GDP4396元,全国人均GDP1.4万元,相差近万元;2024年环江人均GDP4.07万元,全国人均GDP9.57万元,相差5.5万元。20年间尽管差距的比值变化不大,但绝对值从不足1万元扩大到5万元以上。同时,由于产业发展很难找到突破口,想要实现新的跨越难度很大。当地干部算了笔账:“目前稻谷亩产800—1000斤,在这个基础上每亩地再增产100斤,要费很大劲,可收入也就增加100块钱,性价比不高。对农民来讲,想要发财致富,光靠那点田地,是不太可能的。”由此产生的农村社会分层现象也值得关注,一些群众通过外出务工、经商,实现了较为富裕的生活,而另一些群众的生活还停留在温饱水平。据当地干部测算,2024年中南村共有997户,比较富裕的家庭约二成、中等的约六成、比较困难的约二成,贫富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调研组还注意到,民族地区的劳动力外流日趋严重,“老龄化”、“空心化”问题突出,留下的很多都是老弱病残、单身汉,如南昌屯现有的156名男性中,有44名适龄男性未婚,未婚率高达28%。
基础设施还需完善,民生领域仍有短板。环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灌溉是一大难题。下南乡只有一座水库,仅能灌溉全乡三分之一的水田。城乡环境卫生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县城污水处理厂负荷率92%,全县三分之一乡镇未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村级污水处理站仅覆盖27%的行政村,难以满足污水处理需求。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尤其是乡村教师普遍短缺,也是制约毛南族发展的一块短板。调研还发现,当地养老负担较重。因毛南族有“人死在外,不能回村发丧”的观念,老人如在养老院过世,难以回家为其置办丧事,这对于仍然重视丧葬的毛南族群众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也就导致当地虽有养老机构却无人愿住。养老院闲置一方面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使得家庭养老压力增大,收入受限。
民族特色文化面临传承困境,有些传统习俗不能很好适应现代生活。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花竹帽编织、傩面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困境。以傩面雕刻为例,一个中号傩面售价300元左右,制作需3天时间,平均下来相当于每天劳务费仅100元,远不如到城市打工赚得多,因而很难吸引年轻人学习和传承。同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够,特色文旅转化为经济收入效果不佳。南昌屯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但外地游客只是到此一游,打卡即走,可谓“来也匆匆,去也空空”,留不住游客在当地消费,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旅游效益。此外,有些传统习俗不能很好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以“肥套”为例,这是毛南族男子成家生子后的一种还愿仪式,被视为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甚至比婚礼还要隆重。做一次“肥套”耗时至少3天,花费在2万元以上。但毛南族男子“一生必须做一次肥套”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家庭甚至不惜为此背上债务。
三、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是一道特殊的难题,也是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确实存在一些特殊的实际困难,这是我们绕不开、躲不过、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的必答题。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共同决定了我们必须确保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迈进现代化,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构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民族地区发展既需要自身努力,也有赖于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鼎力支持。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农村群众,大都从事第一产业,从土地里刨食。而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山地丘陵地带的民族地区可用耕地更为稀缺。比如少数民族比例在80%以上的广西河池、百色等地,山高谷深,石漠化严重,土地贫瘠,耕地稀少,“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同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产业边际生产率普遍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打工的收入很容易超过在农村种植养殖收入,加上当地基本没有产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与群众客观需求也有较大差距,有能力的青壮年基本上选择外出务工,民族地区想要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发展越来越难。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到全局中来看待、来部署,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帮助民族地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逐步缩小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
找准定位增强内生动力。民族地区发展起步晚、底子薄、有短板,要实现现代化,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实现后发赶超。比如,民族地区大都处于祖国边陲,在过去意味着经济辐射能力弱。如今边疆地区已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与周边国家在地理、语言、文化上有天然联系,可以发挥桥头堡、示范带作用。要想方设法把区位特点转化为区位优势,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激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小而美”特色产业,加快农文旅融合,打造一批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生态旅游品牌,让民族地区群众搭上旅游发展的致富“快车”。对于确实不适合发展的偏远农村、生态环境恶劣地区,要继续推进移民搬迁,提高城镇化率,尽量减少地区资源匮乏的压力,持续释放发展空间。
高度重视实现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观念、行为习惯、心理、人格等的现代化,其中很重要的是人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相对而言,物质的现代化比较容易看见,也比较容易做到,只要资金到位,一两年就可以修通一条路、盖好一栋楼,但观念层面、精神层面的现代化不容易看见,也不容易做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族地区基本实现了屯屯通水泥路、家家通水电、户户住楼房,“面子”上好像已经是现代文明的衣食住行了,但深入去看,“里子”上还是有很大差别。比如有的醉醺醺从早喝到晚,有的不太注意个人卫生,还有的家里陈设乱糟糟,等等。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既要在“面子”上绵绵用力,更要在“里子”上久久为功,高度重视人的现代化,用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去影响、引导群众。一方面,积极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调研发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群众的务工、生活范围都扩大了,文化习俗也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趋势。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在比较中看到差距和不足,见贤思齐。另一方面,持续加强教育引导。调研发现,父母一代的受教育程度高,子女通常会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如果一个家庭连续几代都没有接受中等程度以上教育的,往往会陷入贫困的循环。学校教育通过集中的课堂学习、共同的校园生活、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将现代社会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传递到每一个受教育者身上,是培养合乎现代理念的人最直接且不可取代的途径。
2023年8月31日,贵南高铁全线贯通,标志着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结束了没有高铁的历史。图为当日当地各族群众在环江站载歌载舞喜庆高铁通车。人民图片 黄云/摄
大力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每个民族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形成、进化、发展的,都会留下各种传统文化、习俗、观念、行为规则等,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现代化的发展。同时,现代化发展大潮也必然会倒逼传统作出相应的变革。调研发现,民族地区有些习俗转变相对容易并且已经适应了现代化的发展,如家庭、婚姻习俗的变革;但一些风俗比如对鬼神、风水的迷信,依然顽固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比如有的群众觉得“散烟”等于“散财”,不愿装烟囱,以致屋内油烟呛人、墙壁被熏得黑黢黢,生活品质大打折扣。一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毛南族花竹帽、瑶族黄泥鼓舞等,在传统生活方式急剧变革的情况下,如果不能自觉地通过创造创新主动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将会陷入传承与发展的困境。民族地区要实现现代化转型,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倡导现代化生活方式,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引导群众改变与现代化要求格格不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更好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另一方面,要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动融入、跟上时代,善用现代文化平台,创新表现形式,积极与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化发展的增长点。
正确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将这条主线在各项工作中融合进去、体现出来,既做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也做润物无声的工作,既要管肚子,也要管脑子,让各族群众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尤其要注重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在多样性基础上寻求共同性,多在增进共同性上下功夫,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把“小我”融入“大我”。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构建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断强化各族群众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平等享受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的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各族人民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