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13日,满载杉木的货车驶过山坳,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猪场乡烂木干村村民李大哥擦了擦汗,笑容灿烂:“以前满山的树愁销路,现在路通了、风气好了,日子就有奔头了!”在桂西连绵群山中,这条连接隆林与西林的公路,不仅是产业通道,更是两地携手破陋习、树新风的见证。
隆林、西林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多民族聚居。过去,偏远闭塞导致婚丧大操大办成风。“老人去世,都要宰牛祭祀,一场丧事让全家好几年缓不过来!”烂木干村老支书感慨。彩礼高达五六万,随礼讲究“面子”,不少家庭被“人情债”压垮。
2021年,隆林率先打响移风易俗“攻坚战”,但难题随之出现。“村寨相邻、习俗相同,一边改一边不改,村民怕被说小气。”烂木干村民杨金林道出心声。跨县协同成为破题关键。
2025年,隆林与西林打破县界,以烂木干村和西林旺子村为试点,联手推进新风建设。旺子村党支部书记信心满满:“地缘近、人心亲,一起改,谁都不落下”
两地从六方面协同治理:一是共立公约,统一标准。明确两地婚事不超3天、丧事不超5天,菜品不超10个、人均不超50元,彩礼不超3万元、随礼不超200元。二是组建队伍,规范服务。成立宣传劝导、家宴厨师和监督服务三支队伍,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共商共治,联席议事。由“五老”人员牵头成立红白事联合协调小组,定期会商,推动信息、监督联动常态化。四是跨村协同,双向参与。两地村民办酒互派代表,实现信息互通、联合共治。五是示范联创,树立典型。每年联合评选“移风易俗示范屯”“文明新风示范户”,发挥引领作用。六是阵地联建,文明共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互派宣讲员,结合民族节庆开展联谊活动,推广先进经验。
移风易俗,党员先行。退休村干部杨成合是首个践行者。去年母亲去世,他主动简办,省下3万多元。“党员就要带头,别让排场压垮生活!”他的话打动村民,此后几户丧事均按新规办理,无人例外。
“跳坡节里唱新风,火把节上话文明!”隆林把苗、彝、仡佬、壮、汉五个民族的节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节庆活动中山歌不再“比彩礼”,而是“比孝顺”“比勤劳”;文艺表演融入“简办丧事省时间,专心种姜多挣钱”的道理。
陋习破除,活力释放。隆林劝停大操大办丧事近百起,少宰黄牛数百头,节省彩礼超千万元;烂木干村发展杉木、小黄姜、蓝靛产业,成为“山上有银行、山中有菜篮”的脱贫村;西林通过“粤桂劳务协作”输送千余名村民外出务工。村民张二哥说:“没了人情债,打工更安心,挣钱更有劲!”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莫雅雯、潘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