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一场以 “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难点痛点” 为核心议题的校长论坛在百色学院举行。来自幼儿园、中小学及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代表,紧扣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根本使命,围绕不同学段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命题深入研讨——既直面教学实践中的堵点难题,也分享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为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脉络”凝聚思想共识、探索实践路径。
论坛开篇,“好的思政课应具备怎样的核心评价标准”成为全体聚焦的核心问题。与会者结合各学段学生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从高校的价值引领、中小学的素养培育到幼儿园的情感启蒙,深入剖析“好思政课”需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思想印记,为不同学段思政课建设锚定方向。同时,针对“如何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战略”,多位校长分享具体举措,推动思政课从“教学部门单独推进”转变为“全校协同发力”。
在学段特色与衔接讨论中,各学段教育管理者直面现实挑战。幼儿园层面,重点探讨如何结合幼儿具象认知特点,将思政教育转化为趣味游戏与情感体验,杜绝“小学化”倾向;中小学阶段,围绕中考、高考压力下思政课课时保障、避免“刷题化”等问题,交流平衡“应试要求”与“素养培育”的实践方案;高校则聚焦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特点,探索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回应学生“真问题”,让思政课更“解渴”。此外,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断点与重复问题,各学段代表从自身实践出发,提出衔接建议,推动学段间思政教育无缝衔接。
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思政课质量的关键,成为论坛热议焦点。与会者深入分析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在理论功底、教学艺术、同理心等方面的短板,并围绕如何通过职称评定倾斜、绩效分配优化、荣誉激励等举措,激发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热情,锻造“灵魂之师”队伍展开交流。
实践创新环节,各校分享思政课“破圈融合”与“技术赋能”的鲜活案例。不少学校介绍了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经验,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融入日常;同时,针对AI、新媒体时代学生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的特点,交流如何利用智慧课堂、虚拟实践、短视频等新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论坛最后,与会者直面当前思政课教学中的“硬骨头”,从师资建设、评价体系、社会环境等方面剖析难题,并提出攻坚思路。同时,围绕未来五年思政课建设,描绘理想图景,期待在师资专业度、学科融合深度、学生认同感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思政课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抓手。(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 凌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