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驱未来:AI技术赋能产业升级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智驱未来:AI技术赋能产业升级

来源:广西日报2025-08-25 19:15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林娟/整理

  高质量发展我来说

  本期讨论主题:广西人工智能如何加快推进落地应用?

  下期讨论主题:如何借助东博会平台,发挥南A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产业合作?

  投稿通道:

  1.邮箱:[email protected]

  2.广西云客户端:“高质量发展我来说”留言专区;广西新闻网:红豆社区“高质量发展我来说”留言专区

  3.微信公众号:广西日报(gxrb2013)、广西新闻网(gxnews2006)征集帖

  4.微博:@广西日报、@广西新闻网征集帖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广西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廷磊:

  一是推动制造业高端智能化转型。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类脑智能及脑科学相关技术,助力广西制造业升级。具体包括:通过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提升汽车等制造领域的生产精准度、灵活性与效率;借助类脑智能增强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实现复杂场景人机协作;应用脑机接口技术让工人直接通过大脑信号控制设备,提升操作便捷性;对生产数据实时监测分析,实现设备故障预测与预防性维护,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促进农业向智慧化跨越。结合广西农业大省(区)特点,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融合脑科学研究成果落地智慧农业。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与数据分析技术,配合无人机收集的农田数据,快速识别农作物病虫害、营养缺失等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通过类脑智能实现智能灌溉与精准施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依托智能物流和销售平台,根据市场需求精准推广广西特色农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三是深化与东盟的科技合作及人才交流。立足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沿的区位优势,以新一代人工智能、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为纽带,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包括:联合东盟开展科研项目,在医疗、教育、环保等领域研发适配当地需求的技术产品(如合作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类脑智能的疾病诊断系统,利用脑科学成果提升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水平);通过学术研讨会、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学者等方式,培养既懂技术又熟悉区域文化与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夯实长期合作的人才基础。

  四是强化多技术融合应用。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类脑智能技术的融合落地,以技术协同效应加速各领域应用。例如,将脑科学对认知功能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的灵感,提升AI系统的适应性;利用类脑智能的低功耗、高并行性特点,优化智能制造和智慧农业中的设备与系统性能,增强技术落地的实用性与经济性。

  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杜文宏:

  广西在人工智能赛道快速发展,但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基础薄弱,电子信息制造业体量小且处于低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较弱,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二是研发能力不足,科研平台少、实力待提升,缺少高层次顶尖人才和团队,算力资源难以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有效市场发掘不够,企业和科创团队缺乏应用场景研发落地经验,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领域的应用远不及政务应用,需寻找能抵消运营成本、促进稳定发展的典型应用和有效市场。

  对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各领域落地应用的建议:

  一是明确发展战略,深化“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路径,统筹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引进高端科创资源和领军企业,借助数据要素,以解决痛点、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推动场景应用。

  二是打造发展生态,推进政府数据开放,打破壁垒释放价值,针对需求制定发布人工智能服务相关清单、目录及服务包,引进培育优质创新主体,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探索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坚持“小切口,大纵深”拓展市场,聚焦传统优势产业和社会服务关键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与应用探索,深耕广西市场;争取国家项目支持,依托东盟企业挖掘应用场景,输出解决方案,推动相关产品和服务落地东盟。

  四是以需求为导向分层推进、分类施策,集成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数转智改,重视大模型等强AI技术及图像识别等弱AI技术应用;大型企业和部门采用“平台+应用”策略,中小企业和单位优先选择云化AI服务以降低门槛。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林娟/整理)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首届全国赛落幕 “村超”聚力再出发

  • 麋鹿“回家”40载 从本土灭绝到呦呦鹿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研究团队首次组装了小麦远缘杂交常用物种中间偃麦草和鹅观草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2025-08-25 09:54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