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基地实训课场景。(学校供图)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罗 丹
近日,《广西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为未来三年全区教育智能化发展绘制了清晰蓝图。
《方案》发布后,广西教育智能化该怎么走,学校与师生如何去适应人工智能对教与学的重构?据了解,《方案》已明确发展目标,将从教育体系构建、应用场景创新、人工智能素养提升、支撑保障等多维度发力,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同时,深度对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和“人工智能+”行动部署,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为建设教育强区注入智能动力。
1 目标明确 构建全域贯通智能教育新生态
到2027年,基本形成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全区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广西智慧教育平台(“桂教通”平台)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为了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成为赋能教育强区建设的“新引擎”“加速器”,此次方案的目标明确且具体。
如何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方案》着力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教育体系。中小学阶段,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信息科技、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实施分学段差异化教学:小学低年级侧重感知体验,高年级和初中侧重理解应用,高中侧重项目创作。同时,鼓励开发区域特色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课后服务和研学实践,并通过科技节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高校层面,重点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升级。一方面,构建“通识基础+算法原理+交叉融合+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成立虚拟教研室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师资引进与培养;另一方面,推动“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融合,支持高校建设自治区级人工智能学院,打造服务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集群,并联合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
2 场景创新 从课堂到管理的AI全域渗透
如何以AI重塑课堂教育?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更为关注的改革点。
暑假前,在凭祥市第四小学的一堂教学教研活动课上,并没有其他教师在现场观摩听讲,取而代之的是一台摄像机记录着授课内容。这也是该校开通使用广西智慧教育平台的AI教研系统后的一次创新实践。学校通过录制教学活动并上传视频到平台,利用平台AI教研系统对教学者和课堂教学情境的数据进行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使教师不用到场听课也能在平台上集体或自行观摩、学习研究。
这样的场景今后或将会成为常态。《方案》聚焦教学、学习、教师发展、治理评价、产教融合五大关键领域,部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推动教育模式全方位升级。
在教学方式变革上,《方案》提出要探索“双师课堂”模式,支持教师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备课、学情分析、作业批改等全流程教学活动。鼓励学校通过课堂监测和智能分析实施个性化教学,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提升教学效率。
让不少师生感兴趣的是,此次《方案》还首次提出并鼓励创建AI班主任、AI学科教师、AI就业指导师三类智能体,覆盖学习管理、学科辅导与生涯规划全链条;并在高校试点AI辅导员、AI心理咨询师,探索“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新模式,推动思政工作提质增效。此外,将利用大数据技术动态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与身心健康,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特殊教育也将迎来技术破局,针对特殊儿童群体,将开发个性化智能辅助教学系统。
为此,广西将通过平台生态构建促成软硬件的一系列升级:“桂教通”平台升级为智能中枢,打造一站式“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专区”;引入“AI+低代码”和智能体创作工作台,支持学校自主搭建AI应用和智能体,形成“基础支撑—资源汇聚—应用创新—生态培育”闭环;以硬件与数据基建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分批次推进中小学教室智能化改造,高校实现智能教室全覆盖;整合全区教育数据构建垂直领域大模型训练集,为个性化教学提供底层支持;在教师培训方面,研制人工智能教学能力发展指南,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国培”“区培”计划,形成“基础普及、骨干提升、专家引领”的培养链条。
3 东盟特色 出海共筑国际智能教育体
依托广西地缘优势,此次《方案》将人工智能教育国际化也列为重点推进工作之一。
加强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广西将推动实施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计划,与东盟国家高校合作办学,建立培训基地、组织文化交流、开展科研合作等,构建“人工智能+东盟语种+专业”融合培养模式,与东盟共同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继续打造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升级版,推动广西高校人工智能领域“慕课出海”,通过中国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等在线教育平台,搭建优质人工智能教育慕课输出渠道,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共享。
合作共建教育应用场景。例如,鼓励中小学与东盟国家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交流活动;支持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共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平台和垂直应用场景,重点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留学生教育和东盟语种教学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合作,推动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联合开展高水平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合作和成果孵化。
4 各界反响 以深度融合适应教学重构
“这一方案的发布是广西落实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部署,将有力推动人工智能与广西教育深度融合。”广西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唐振军感到很振奋。他表示,广西师范大学将依托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发师范生教学能力AI测评、学生画像、辅导员AI助手、艺术画智能测评等智能教育软件,助力广西智慧教育平台升级。“我们将引导相关专业毕业生投身人工智能教育事业,并计划设立‘人工智能教育’本科专业,为全区中小学培养输送专业师资。”
“未来的课堂将逐步形成教师抓核心、AI做辅助的人机协同模式,实现1加1大于2的教学效果。”南宁市第二中学信息发展中心主任林边菊对《方案》提出的“双师课堂”模式很感兴趣。她认为关键在于做好一线教师培训,例如南宁市第二中学计划通过问卷、座谈、线上留言等方式建立教师需求池,梳理高频问题,针对性设计培训内容,让提出需求的教师带头尝试并分享经验,形成“需求—实践—迭代”闭环,提升培训效果。
对于此次《方案》的发布,区内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这标志着广西人工智能教育进入系统化、规模化推进的新阶段,通过三年行动,广西将着力构建技术赋能、场景驱动、生态协同的智慧教育新格局,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引擎,为建设教育强区提供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