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儿童艺术学院组织20余名师生志愿者,深入南宁市武鸣区里建上平社区,开展为期三天的“非遗传承融推普,艺术赋能壮乡情”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坚持以党建引领,践行校地共建理念,以艺术为媒介,创新融合非遗文化传播与普通话推广,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
活动首日在“动漫趣味推普课堂”中拉开帷幕。志愿者们通过生动的课件和互动游戏,引导儿童练习普通话发音,并结合壮语和普通话讲述非遗故事,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与文化认同感。随后开展的“儿童绘画——我心中的家乡”课程中,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用画笔描绘心中的家乡,用色彩表达童真的文化记忆。
在第二天,开展“产品艺术互动课堂”与“书法与规范字课堂”。志愿者从握笔姿势到笔画顺序,教授孩子们写规范汉字,结合普通话教学,提升语言文字的综合素养。同时,向社区居民普及壮锦、绣球等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通过“音乐律动课堂,推普儿歌学唱”与“双语童声山歌教学”,孩子们在欢快的歌声学习,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喜爱。
活动还聚焦非遗技艺的深度体验。扎染课堂上,志愿者耐心讲解折叠、捆扎、染色等步骤,引导孩子们亲手制作出印有壮锦几何纹样的布袋与方巾,感受色彩流动间的传统魅力。漆扇制作课程中,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晕染色彩,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漆扇作品。在“面人制作——壮族人物形象”课程中,孩子们通过揉、搓、捏等技法,用彩色面团塑造出富有壮族风情的人物造型,并用普通话表达创作灵感。三天的成果在“结业仪式暨社区非遗成果展”中集中呈现,孩子们自豪地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刘棋勇、罗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