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伶站瑶族乡陶化村,正悄然改写当地人情往来的旧例。
陶化村村民罗世杰(化名)常年在广东务工,去年腊月父亲骤然离世。他匆匆赶回凌云老家,心中除了悲伤,更有一重忧虑:按当地旧俗,丧事动辄操办多日,礼金往来更是沉重负担。正当他踌躇时,村党支部书记韦光辉将一本蓝色册子递到他手中。
“世杰,莫愁。现在村里推行‘邻里互助本’,咱不兴收钱,大家伙儿出力出物,心意都在这里头记着。”老韦指着册子说。翻看内页,移风易俗倡议、村民签名承诺、红白理事会联系方式清晰明了。罗世杰心头一热,当即决定:“好,就按咱村的新规矩办!”
消息传开,邻里行动了起来。
村民韦小弟送来三只自家养的土鸡和两筐青菜;瑶家巧手阿嫂罗彩秀带着几个姐妹,天没亮就赶来帮着淘米蒸煮米饭;常年在县里开货车的罗光良,特意调班回村,开来自家小货车帮忙运送厨具桌椅板凳……
村民委副主任陆志气,这次有了个新身份——“互助记录员”。他不再埋头清点钞票,而是仔细记下每一份带着泥土芬芳的情谊:“村民陆志康、青菜2筐,协助采买;村民韦彩莲,劳力(帮厨),糯米饭若干;村民陆学友,皮卡车运送一日……”
“从前记账,满眼都是‘张三200,李四300’,数字冷冰冰。”陆志气摩挲着册子感慨,“现在记的,是张家送柴,李家帮厨,王家出车……一笔一划,都是滚烫的心意啊!”
这场没有“金钱味”的丧事,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掌勺的师傅是村里有名的厨师王华。他主动请缨:“主家不收礼,我也不能收工钱!我带条腊肉来,手艺就当是给老叔的心意。”灶火旁,邻里们边忙活边唠家常,氛围融洽温暖。
宴席上,瑶家特有的糯米饭香飘散。村民韦荣军对罗世杰道出心里话:“以前最怕‘过街礼’,手头紧时借钱也得凑份子。现在送点菜、出把力,心头轻松,情分一点没少!”
伶站瑶族乡党委书记吴和权表示,为根治大操大办、攀比成风,当地以红白理事会为依托,组建了由党员、驻村工作队、村民代表构成的移风易俗服务队。深入村屯倡导“婚丧简办、余事不办”,为村民提供全过程帮扶。“邻里互助本”模式正由点及面推广,旨在卸下人情重担,让淳朴互助的乡风回归。
当互助取代礼金簿上的数字,当柴米油盐的援手胜过红包厚度,凌云乡间这一本本蓝色册子,正悄然丈量着比金钱更厚重的人情。它让告别不再背负沉重债务,让相聚回归淳朴本心,乡村的生命力,恰在这无需言说的互助中生生不息。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牙宏威 吴天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