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用法律知识填词的“普法山歌”、演绎禁毒故事的“非遗”戏曲、再现生活情境的“法律小课堂”……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库”,打造了一系列兼具现代法治基因和地方民族文化色彩的民族普法品牌。
“贝侬(兄弟)停一停听一听看一看,学习法律不受骗……”近日,恰逢柳州市鱼峰区雒容镇的圩日,雒容法庭的法官们穿着民族服饰,在热闹的集市上唱起了悠扬的山歌。赶圩是广西农村特色的交易习俗。如何让法治宣传与赶圩民俗活动相得益彰?雒容法庭根据当地人民代代传唱的山歌,将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填入旋律中,打造了既有民族特色又含有法律知识的“普法山歌”。考虑到当地是个多民族聚居地,语言差异较大,雒容法庭还特意用壮话、瑶话、桂柳话、普通话演绎了不同版本的“普法山歌”,将枯燥的法律词条转化为接地气、聚人气的民族语言、地方方言,鼓励大家面对矛盾纠纷时,用法律知识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梧州藤县,禁毒宣传则与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的“非遗”戏曲结合了起来。根据当地群众喜好,当地司法部门以“禁毒+牛歌戏”的宣传形式,将禁毒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融入牛歌戏表演中,向群众讲述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危害。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法治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有力保障。为满足广大农村妇女对法律资源和法律服务的迫切需求,广西妇联及广西司法厅在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联合举办了广西乡村(社区)少数民族妇女“法律明白人”培训班。培训班以生动的例子、典型的案件、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处理婚姻纠纷、家庭暴力、农村宅基地权属等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少数民族妇女群众积极学法,成为家庭普法的带头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瑾雯 通讯员 陆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