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 30日,平陆运河马道枢纽船闸主体单日预冷混凝土生产和浇筑量达到16409立方米,相当于填满8个标准游泳池的浇筑量,在同类单体工程建设中刷新了世界纪录,平陆战队的“战绩榜”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抢抓旱季施工黄金期,加大人员、机械、设备投入,充分利用所有船闸主体混凝土浇筑仓面全部打开的大好局面,以顶格的状态,扎实的措施,为马道枢纽船闸主体预冷混凝土生产和浇筑量刷新世界纪录奠定坚实的基础。浇筑前,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派驻技术和设备工作组,结合任务目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推演,进一步完善安全和质量保障体系。浇筑现场,马道枢纽预冷混凝土拌和站系统中2座2*7方拌和楼主要拌和、2台3方拌和机应急备用;使用185台混凝土运输车辆运输(含日夜班),30台应急备用;26台套布料设备同时工作,9台套应急备用;约400名专业管理人员和2500名施工人员团结奋战,做足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等措施,全方位确保浇筑各环节安全、质量、进度。
刷新纪录有多难?
这一新纪录的创造,平陆战队可谓是冲破了重重难关和挑战。一是混凝土浇筑方量大。马道枢纽混凝土总浇筑方量为336万立方米,枢纽主体结构多为大体积混凝土,单次仓砼浇筑方量多在1200立方米以上,最大则达到5000立方米,这给原材料组织、混凝土搅拌保供带来了极大挑战。由于基坑横向宽度大,结构高差大,随即带来浇筑入仓、振捣强度和难度大等问题。 二是船闸主体结构复杂。马道枢纽具有廊道、省水池、阀门井、空腔等复杂的异形结构,既要考虑模板配置的通用性,还要满足结构要求,模板安装难度大 。三是施工组织挑战艰巨。为加快工程进度,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要想方设法在一个120000平方米的船闸空间里,实现80台(套)塔吊、履带吊、布料机各型施工设备,2500多名施工人员,涉及120个混凝土仓面同时施工,机械设备多,工序、交叉作业较多的困难。
混凝土高效入仓是关键
混凝土浇筑高效入仓,就像是一场高效的物流配送,从生产线上新鲜出炉的混凝土,通过专用运输车辆的快速响应,再经过履带式布料机这一“快递员”的精准投放,确保混凝土能够在最佳状态被送达目的地。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先是采用了亚洲最大的7立方米强制性搅拌机,实现拌和楼每小时可以生产800立方米预冷混凝土,大大保证供应源的可靠性。同时建设管理团队创新性采用了履带式布料机与专用罐车相配合的先进工艺,通过对整理装置及叶片布局的精心设计,成功研发专用于运输大粒径、低坍落度及三级配预冷混凝土的运输车辆,共布置了26条浇筑线路,每小时可浇筑700立方米混凝土以上,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
混凝土温控全过程
正如护肤需要保持肌肤的水分和弹性一样,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特别注重混凝土的长期保湿保温养护。针对高温影响容易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问题,建设管理团队采用预冷混凝土工艺,浇筑完成后采用冷水机组进行通水冷却,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并广泛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数字孪生智能温控系统,开展混凝土原材料预冷—生产—浇筑—管冷—养护全过程温度控制,确保混凝土温控质量。同时根据结构的不同,采取了顶部覆盖土工布并定期喷淋洒水保持湿润,立面则采用高分子节水保湿膜、保湿保温毯和保温板等多种养护措施,全面保障了船闸工程的质量与耐久性。此外,建设管理团队组织编制涵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清基等操作手册,成立止水铜片焊接安装及保护、混凝土浇筑振捣、混凝土冲毛、混凝土温控“四大专班”,强化班组人员管理,建立一套机械化、制度化、自动化的流水线作业模式,进一步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
16409立方米,这个新纪录是平陆战队不畏艰辛、追求卓越的结晶。面对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始终坚持以一流的技术标准、一流的施工质量、一流的工期控制、一流的现场管理,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和技术创新,克服原材料组织、混凝土搅拌保供和快速入仓、大型机械协同作业等一系列难题,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全力以赴打造优质工程。下一步,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旱季施工黄金期,开足马力、全速前进,全力以赴完成年度生产目标。(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 韦耀尹 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