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钢铁丝路”搭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黄金桥”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钢铁丝路”搭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黄金桥”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09-21 15:38

  9月18日16时,在广西南宁国际铁路港作业区内,一个个集装箱正有条不紊地被吊装上火车,准备发往越南安员。“这批是准备发送到越南的聚氯乙烯,用于当地原材料加工。”中外运广西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朱世强告诉记者,“中越班列时效快,安全稳定,可以省去3至5天的运输时间,为我们节约了不少物流成本。”他熟练地在手机打开95306APP展示即将发运的货物信息。

  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省区,与东盟开展经贸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9月24日至28日,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举行。国铁南宁局聚焦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加快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铁动力”。

  今年前8个月,广西始发中越班列发运货物8592标箱,同比增长15倍。中越班列一头连接东盟市场,一头连接国内消费市场,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中越两国经贸往来持续升温的背后,离不开各项贸易便利化政策措施的支持。“自2023年6月起,国铁南宁局联合海关、越南铁路部门提升班列运输效率,南宁至河内运输时效压缩至最快14小时,全程运输时效较2017年开通之初提升70%。”国铁南宁局货运服务中心营销室主任陈智聪介绍,“除了每周二、四、六常态化开行中越跨境快速通关班列,我们还适时按需增开,2024年7月份至今基本实现‘天天班’,实现了内外贸的双向奔赴。”

  如今,中越班列运输货物品类从2019年的出境116种、入境14种,增长至2023年的出境364种、入境180种。中越班列集货地已覆盖广西区内外20多个地市,跨境货物运输覆盖越南、老挝、泰国等多个东盟国家。南宁国际铁路港已初步成为全国铁路出口越南的集散中心。

  据国铁南宁局数据统计,越来越多“广西制造”“中国制造”经由广西走向东盟。“除了中越班列,铁海联运也是我们服务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渠道。”陈智聪说。近两年来,柳州的新能源汽车零配件是铁海联运班列增量较大的货物品类。得益于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带来的政策红利,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货物已实现RCEP成员国全覆盖。这两年钦州港东站铁海联运货物发送频频破纪录,国铁南宁局沿海铁路公司钦州港东站站长黄江南告诉记者:“自2019年首趟新能源汽车铁海联运班列开出后,柳州汽车零配件出口至东南亚的需求连年攀升,汽车零配件年发运量从最初的156标箱增至2023年的8542标箱,增长了近54倍。”

  面对柳州汽车零配件快速增长的出口需求,国铁南宁局联合广西北港物流有限公司和中铁集装箱南宁分公司开行客车化铁海联运班列线路,实现“班列+班轮”无缝衔接。广西北港物流有限公司承接了上汽通用五菱公司零配件外出口运输业务,公司业务经理熊文介绍:“客车化铁海联运班列就好像旅客列车一样,有固定的开车时间。我们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可以马上卸车装船发运,货物装运衔接更紧密高效,整体运输时效也较过去节省了5小时以上。”通过铁海联运方式,目前柳州的汽车零配件出口已从最初的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拓展至中南美洲、中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便捷的交通铁路网让八桂大地物畅其流、人畅其行。随着202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临近,东盟各国来华的参展商和游客也多了起来。近日,防东铁路东兴市站热闹非凡。

  防东铁路处于我国沿海铁路最西端,是我国与越南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东兴市的首条铁路。广西东兴与越南仅有一河之隔,目前东兴市至防城港北、南宁东站最快分别19分、73分可达,是边境城市通达广西南宁的便捷通道,吸引不少参展商和游客慕名而来体验“中越风情游”。

  9月19日8点,广西东兴口岸刚到通关时间,越南游客范翠娥便跟着朋友过关来到东兴市,她们准备先到东兴当地有名的红旗街吃个早餐,再到东兴市站乘坐当天11点19分的D8420次动车去防城港,刚好可以赶上午餐时间。“一日跨两国”是范翠娥前所未有的体验。为了中国旅游,范翠娥还学习了一些简单的中文,做足了功课,她对接下来的旅游充满了期待。“我从越南过来,从东兴坐高铁到防城港,速度很快!”范翠娥说。

  今年前8个月,防东铁路发送旅客39.76万人次,东兴市站累计服务越南旅客5820人次,这条边境铁路成为了加速中越边贸乃至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新引擎。

  眼下,直通中越边境的南凭高铁崇左至凭祥段建设如火如荼,预计2025年建成全线通车;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贵州黄桶至广西百色铁路建设稳步推进,预计2028年建成通车……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朋友圈”越拓越宽,“钢铁丝路”搭建起中国—东盟“黄金桥”,为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互联互通按下“加速键”。(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 宋斯丽 陈星宇)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技赋能大足石刻 注入新活力

  • 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6月24日,“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在黑龙江省东宁市、河南省濮阳市等地举行。“源网荷储”应急供电中,国家电网运用新技术、设备,实现小型水电站“黑启动”“光伏+储能”协同供电,保障重点区域电力供应。
2025-06-25 09:24
研究团队通过发育表达分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在甜菜孢囊线虫早期寄生阶段鉴定出两个关键分泌效应蛋白——Hs28B03和Hs8H07。该研究首次发现,植物寄生线虫会“劫持”植物细胞的“垃圾处理系统”——泛素化系统来摧毁免疫。
2025-06-25 09:23
2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杨作仁研究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柳小庆研究员,合作创制了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
2025-06-25 09:22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从国铁集团获悉,近期,沪昆高铁杭州东至长沙南段(以下简称“沪昆高铁杭长段”)安全标准示范线建设拉通试验圆满成功,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最高试验时速达385公里,各项设备指标表现良好。
2025-06-24 05:00
构建新农科人才“四新”培育目标体系。
2025-06-24 03:45
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 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基因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改善近端肢体的血液流入,从而改善单个血管小体中的血液再分。
2025-06-24 09:31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