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广西柳州音乐剧《致青春》:百年工业城市的青春交响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广西柳州音乐剧《致青春》:百年工业城市的青春交响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07-09 13:29

  一部剧,唱响青春之美;一座城,绽放工业之花。

  当雷鸣般的掌声从剧场的每个角落响起,观众们致敬的,不仅是舞台上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更是致敬工业重镇——广西柳州历经百年风华、仍葆青春活力的工业之路。

1719816448513

  6月27日至29日晚,中国第一部工业援建原创音乐剧《致青春》在中央歌剧院剧场轮番巡演。剧场舞台上,演员们塑造出用青春年华为工业而献身的伟大工人形象,象征着,工业舞台上,柳州以敢闯敢拼敢干的狠劲为工业建设而开拓拼搏的奋斗道路。

  百年伟业,青春依旧。柳州将工业作为经济安身立命之本,不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走出一条从柳州“制造”向柳州“智造”的转型升级之路。如今,柳州以“青春朝气”焕发出百年工业之城的新时代活力。

  “青春底色”:柳州工业熠熠生辉、焕发新机的秘笈

  以青春之我,逐实业之梦。

  从车间走向舞台,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工业梦想被唤醒、被铭记,一座城的风貌与内核被展示、被传扬。

1719816500065

  《致青春》的背景是1958年,产业工人耿大可从上海南下至柳州的故事。期间,他历经感情的挫折、抉择与蜕变,与妻子柳飞燕坚定信念、同心携手,共同投身至工业事业中,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感的柳州工人。剧中,热闹的生产车间和轰鸣的工业机器,是那个时代柳州工业发展的真实场景,工业的刚毅与艺术表达的温润碰撞、交织,淋漓尽致地得以表现。

  当年,轰鸣的机器声回荡在柳州城市上空,老一辈工业人在此艰苦创业。从广西第一辆木炭车、广西第一辆汽车,再到国内第一台汽油机,百年工业沃土之上,柳州诞生了柳钢、上汽通用五菱、柳工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两面针”“金嗓子”“柳州螺蛳粉”等知名品牌,让这座工业城市熠熠生辉。

  纵观柳州工业发展史,它既有百年积淀,更有青春朝气。这份朝气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不怕失败、锐意改革的“城市态度”,也是柳州工业一以贯之的“青春态度”。它,引领这座城市积极探索工业发展新路径,让工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潮气”更盛——以柳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大国重器”、以五菱宏光MINIEV为代表的“国民神车”、以柳州螺蛳粉为代表的“网红美食”等,成为火爆的“国潮”。

  展青春姿态,迸青春力量。

  如今,打开柳州的“工具箱”我们发现:高端装备制造及机器人迸发新活力、新能源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连续四年“水质全国第一”,工业与山水交相辉映,不断刷新人们对柳州的认知。

  柳州,正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至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

  今年前5个月,柳州新能源汽车产量18.1万辆,同比增长达144.5%;柳工已在11条产品线上实现电动产品的全面布局,今年国际产品研发150余项,基本覆盖全球主要的工程机械市场国际和地区;柳钢集团前5个月研发投入同比增长约25%,开发新产品21个,同比增幅超40%……始终以年轻的心态、开阔的视野谋求产业发展,成为这座工业老城焕发青春活力的“秘笈”。

  “青春力量”:企业家、工匠迸发出蓬勃朝气

  “心急似火焚,谁能破难关。”在《致青春》急促的音乐旋律、恢弘的叙事背景下,耿大可与产业工人们为抢生产时效争分夺秒、为攻克技术难关殚精竭虑。最终,耿大可成长为劳动模范到北京领奖。这是柳州千千万万企业家和工匠们敢想敢干、敢拼敢闯的勇气和胆识的真实写照。

1719816706357

  蓬勃朝气,正在柳州企业家、工匠中迸发。

  “如果企业没有一种执著的信念,没有一种无畏的冲锋精神,那么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广西柳工集团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光安带领全企业深度钻研、大胆创新、追求卓越,将柳工发展成研发强、产品多、市场广的企业。新世纪以来,柳工发展面向全球,海外业务在十年中高歌猛进,成为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

  走进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为解决产品精度检测装置测量数据偏差过大的问题,工匠郑志明反复测试排查,对测量程序优化再优化。“测量精度关系产品质量,一丝一毫都要计较。”他最终成长为“大国工匠”。如今,他的手印与“国家卓越工程师”林明智的手印被印刻在柳州工业博物馆,供市民敬仰学习,成为工业精神的象标。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精神赓续,薪火相传。

  企业家和工匠,一同在这座城绽放芳华、追逐梦想,共创“柳州惊奇”。他们身上的精神担当与“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

  如今,在柳州超10万户企业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以及超60万产业工人、17万多名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柳州工业再创辉煌的坚实底座。在企业家及工匠的带领下,柳州大力培育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能源、医药大健康、节能环保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以勇于创新求变将柳州“制造”升级为柳州“智造”。2023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22%、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2023年,柳州成功引入人工智能和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落地建设机器人超级智慧工厂,填补广西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空白;同年,国内首条氮化镓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量产线建成投产,打破了氮化镓激光器芯片长期被国外“卡脖子”的局面;2022年,柳州获批建设广西首家自治区实验室——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一个个首条、首家的背后,正是柳州企业家敢闯敢干,柳州产业工人队伍雄厚、勇于创新的生动写照。

  搏击巨浪,青春正燃。

  柳州企业家及工匠的精神,是刻在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骨子里的“青春基因”,他们不怕输、不服输,哪怕跌倒也即刻爬起,以钢铁般的意志挺起柳州工业的脊梁,向着阳光笃定前行,闯出一条重振龙城雄风、书写工业新辉煌的路,为力争率先破局柳州第四大支柱产业,逐步培育形成柳州工业的“新三样”贡献“青春力量”。

  “青春向海”:奏响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柳州乐章

  一种发展的潜力,正在柳州激发。

  《致青春》的许多人物都让观众潸然泪下。作为耿大可的初恋女友,佟家玲有万般不舍,从上海寻至柳州,但最终在爱情与事业中选择放下个人感情纠葛,成全大可事业、支持柳州工业;作为上海支援柳州工业的工人“二两油”,担负照顾母亲重病责任后,又回到了柳州……

  “耿大可们”与柳州本地工人都承载着厚重的家国情怀,以实业报国的初心和将个人“小我”融入创业“大我”的情义发展柳州工业,在火红的年代书写了一个工业城市的光荣与梦想。柳州工业因此走出了一条图强发展、惊奇全国的道路。

1719816824991

  图强求发展,是柳州工业潜力得以激发的精神动力。细数历史,柳州的每一次腾飞,都与图强、开放息息相关,尤其是工业柳州地位的确立,更是开放包容的硕果——

  上汽通用五菱带动17家国内知名零部件供应商“抱团出海”,建成中国在印尼投资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柳工集团将产品和服务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出海”样本;柳州螺蛳粉俘获了全球美食爱好者的味蕾……

  2023年,柳州汽车累计出口突破100万辆;柳钢集团钢材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5倍,创下5年来出口最高水平;柳州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向海外寻找市场、拓展产业空间,柳州有“闯”的精神、“创”的劲头、也有“干”的作风,这是工业发展的活力,亦是柳州突围的潜力。

  今日之柳州,工业基础雄厚、产业转型加速、城市活力迸发。向海图强、开放发展,成为柳州破局突围、发展超越、再铸辉煌的契机。

  站在全区、全国、全球大局谋划着“全球的柳州”和“柳州的全球”,于变局中开新局,柳州将更加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构建互通两广、通达港澳、链接东盟、衔接“一带一路”、江海铁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网络,做好“柳通天下”这篇文章。

  (通讯员 叶露婷 李俊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六届世界媒体峰会开幕

  • 金秋额济纳美景引游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与2020年上一轮评审相比,本轮评审拟大幅新增博士点831个。这意味着博士生培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24-10-15 04:50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一大批具有创新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
2024-10-15 04:50
10月14日是第55个世界标准日。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中国主题为“强化标准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4-10-15 05:05
我国探月工程在不断书写月球探测新篇章的过程中铸就的探月精神,既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又富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质。
2024-10-15 05:05
14日16时许,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首趟中老铁路“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满载390吨老挝香蕉从云南省昆明市王家营西站驶出,一路向北京市平谷区疾驰,标志着中老铁路国际冷链班列暨“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正式开行,打通了一条连接中国北京、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货运通道。
2024-10-15 05:05
2023年总被引频次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中国期刊共有37种,比2022年增加2种;影响因子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期刊有149种,比2022年增加12种。
2024-10-14 09:34
最近一个特殊门诊引发社会关注。媒体报道,10月8日,上海某研究机构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正式开诊。
2024-10-14 04:05
如今,不少城市的地下空间别有洞天。
2024-10-14 04:05
近年来,昭通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平台推动+政策赋能+管家服务”的返乡创业“昭通模式”,推出促进创业就业“二十条措施”。2023年以来,昭通回引6.59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8.64万人就地就近就业。
2024-10-14 04:5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4-10-14 04:50
一颗来自熔融行星核心的铁陨石(左)和一颗来自原始未熔融行星的球粒陨石(右)。当人们在寻找宇宙中其他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时,了解这些挥发性物质是如何被输送到行星表面的知识将至关重要。
2024-10-12 10:01
制出清洁氢气的同时发现3D石墨烯(显微镜图)。这项研究为石墨烯的应用开辟了更多可能性,其中最为重要的用途之一是研制锂硫电池。研究团队随后意外地发现,直径仅为人头发丝千分之一的微型管阵列,在没有外加电源的情况下产生了电信号。
2024-10-12 10:00
邓秀新、刘旭、张守攻、陈温福、金宁一、张洪程、蒋剑春、包振民、张佳宝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走进黑土地,围绕粮食增产、黑土保护等关键领域开展调研。院士们边走边看,对黑龙江省农科院通过优选品种、菌肥培土、大垄密植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2024-10-12 09:57
10月11日10时39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
2024-10-12 09:56
我们身边有不少朋友爱玩电子游戏,有时为了通关甚至不惜晚睡熬夜。熬夜意味着睡眠时间大幅减少,睡眠质量严重下降,这样不仅会影响工作状态和学习效率,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2024-10-12 09:55
据最新一期《风湿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多摄入一些咖啡因,或能为心脏健康加分。为了降低心血管风险,目前医生给出的建议大都与减少炎症有关,包括少服用可的松药物、不吸烟、降低胆固醇,以及控制高血压等。
2024-10-11 10:36
近日,由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担的课题“伊春森林芬多精成分解析与释放规律”通过了科技成果评价。经查新,此前未见相关报道,该项目为全国首次对伊春森林康养功能成分的定性定量科学研究。
2024-10-11 10:17
记者10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将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病毒鉴定,发现了传统研究方法未能发现的病毒“暗物质”,探索了病毒学研究的新路径。
2024-10-11 10:16
有人欢呼雀跃,认为这是对科技进步的高度认可;有人忧心忡忡,担心这是否预示着人类科学家时代的衰竭。将诺贝尔奖颁发给人工智能(AI)领域的成就,并非意味着人类科学家的地位受到动摇。
2024-10-11 10:16
江俊强调,这种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研究范式,能从数百万种可能的配方中迅速识别最佳组合,极大地加速了新物质的发现过程。《自然》报道也指出,AI“科学家”通过自动化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功能,显著提高了研究效率,减少了科研成本,并加速了科学发现的进程。
2024-10-11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