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实现碳中和,成为“零碳会议”。
本报北海讯 (记者/曹丽媛 莫迪 通讯员/杨晓佼)9月18日,在第一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开幕式上,主办方获赠140吨来自钦州市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新增红树林碳汇,用于抵消论坛期间有关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这是广西首次创新性通过“蓝碳”(海洋碳汇)交易实现“零碳”办会。
受赠红树林碳汇来自9月15日在北部湾产权交易所挂牌成交的广西首宗“蓝碳”交易500吨总量中的一部分。具体标的为钦州市2020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中自贸区钦州港片区孔雀湾区域新增红树林项目碳储量。经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核算,该项目中11.72公顷红树林总碳汇量为1278.78吨,此宗交易转让其中500吨。
据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根据生态环境部《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规定标准核查和评价,9月17—19日论坛期间相关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39.56吨二氧化碳当量。使用受赠的140吨碳汇进行足额抵消,本届论坛实现碳中和,成为“零碳会议”。
据悉,“零碳”办会是指以举办的会议为对象,按照碳减排措施的实施、碳排放预算、碳排放干预、碳排放量核算与评估、碳中和评价、碳中和标的物的交易与抵消,确保会议碳中和。
近年来,广西海洋部门全力推动我区“碳达峰十大行动”,积极探索蓝碳开发交易。2022年3月,广西开展蓝碳交易先试先行工作请示得到自然资源部复函支持。
“广西拥有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特别是红树林资源丰富,分布面积约9400公顷,发展海洋碳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现实基础。”自治区海洋局负责人介绍,广西海洋系统组织编制完成《广西蓝碳工作先行先试工作方案》《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汇调查评估和碳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蓝碳科学研究为基础,以蓝碳增汇体系为支撑,以蓝碳经济发展为驱动,统筹协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和修复,加快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曹丽媛、莫迪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