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观众在“广西国际友城进东博”展区选购友城产品。本报记者 何学俏/摄 本届东博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广场展出了一批重型机械和车辆。本报记者 周 军/摄 本报记者 王春楠 在南宁举行的第20届东博会,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家企业参展,东盟展区展览规模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0年来,年年如约而至的东博会,给世界贡献的远不止满载东盟好物的“购物车”,更展现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底色,彰显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红利的开放胸怀和大国担当。 中国经济的韧性如何,参展商们的行动最真实。从2015年临时在南宁租借冰柜暂存参展的冰激凌,到在中国成功找到产品总代理商,冰激凌产品进入国内诸多高端消费场所,马来西亚“达陆旺”雪糕品牌负责人刘贤盛只用了3年时间。此后,他年年主动参展。 疫情期间,刘贤盛未能亲临东博会展馆,但是他一直关注东博会的各类信息和报道。因为和东博会这份“不可磨灭的缘分”,今年刘贤盛迫不及待再次来到南宁参会。9月16日东博会开幕当日,他在朋友圈里深情地写着:“我知道,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加油,迎接新的挑战,展示我们的坚韧与勇气!” 中国大市场,世界新机遇。东博会年年火爆的背后,是中国不断提质扩容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磁场效应”。越南中原咖啡通过东博会平台开拓了中国市场,连续多年占领东博会咖啡销售份额首位。代理商朱圣辉告诉记者,企业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将会不断加大深耕力度,更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如今,“把最新最好的产品送到东博会”,已成为广大参展商的共识,众多东盟客商看好、信任中国市场。近年来,泰国香米、老挝茶叶、马来西亚榴莲等越来越多东盟特色商品通过东博会进入国内,成为百姓餐桌“常客”。 世界走近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在通过东博会走向世界。 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室外广场,一些“巨无霸”大型机械设备一字排开,其中最大的高4米,长度20多米,重60多吨,成为本次东博会上的“大明星”。成立于2009年南宁本土企业美斯达就是靠着这些产品,走出广西走向东盟。 “今年是我们第12次参加东博会。”9月18日,美斯达展位负责人李思雨介绍,企业按照“东盟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的发展思路,借助东博会平台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产品出口到老挝、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市场,也为东盟等国家市场及全球市场提出相应的产品应用解决方案,努力做中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建设者贡献者。 柬埔寨原生态的水源和土质很适合稻谷生长。截至去年底,广西有25家农业企业相继到柬埔寨投资水稻、香蕉种植、大米加工和农业综合开发等产业。其中,2009年就到柬埔寨投资建大米加工厂的广西国宏集团,是最早一批把柬埔寨茉莉香米大批量卖到国内的企业之一。目前,国宏集团将柬埔寨茉莉香米销至国内10个省(区、市),销售量增长到几千吨。集团还把中国先进的种植加工技术传授给柬埔寨农户,不断提升柬埔寨茉莉香米的品质。 “我们计划联合更多合作企业,把柬埔寨大米等东盟特色商品卖到国内各省区,甚至东亚、欧洲等海外市场。”今年东博会上,国宏集团展位负责人郭东亮接待了多家国内外经销商客户及头部电商企业,进一步洽谈合作机遇。 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我们选择东博会!”这不仅是参会展商对广西办展实力的认可,也是释放的积极信号。对双方而言,既是一次交往交流机遇的分享,更是一场开放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双向奔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