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作共赢,共筑东盟区域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东盟公共卫生论坛日前在贵阳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就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建设提出“四个一”目标,即建立一套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制度和机制、构筑一个中国—东盟公共卫生数据和人员交流平台、培养一支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队伍、产出一批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成果。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在科技部、教育部支持、指导下,北大牵头正式成立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作为中心主任,乔杰表示,中心建设的使命是以解决中国和东盟国家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导向,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措施,保障区域卫生安全,实现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目标。
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如何开展?
乔杰指出,机制是保障。东盟各国公共卫生基础不同,差异显著,建立一套切实可行、有章可循的合作机制颇为关键。逐步探索常态化、可持续的中国—东盟国家开展公共卫生科技合作的方案与策略,最终“建立一套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制度和机制”,让中心建设落地生根,造福各方,惠及全球。
“平台是支撑。”乔杰表示,中心将整合中国和东盟的多源公共卫生大数据资源,优化数据资源获取和共享渠道,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数据资源管理平台,针对区域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引领探索开展多中心国际合作研究,产生高质量研究证据,为国际指南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形成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公共卫生大数据分析共性关键技术、方法、标准、规范与工具包,实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即“构筑一个中国—东盟公共卫生数据和人员交流平台”。
乔杰认为,人才是关键。推动公共卫生教育、开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是最有活力和最有影响力的重要合作领域之一。未来,北大将实施面向东盟国家开展联合培育学位项目、公共卫生高端人才短期培训、青年科学家项目等,支持东盟国家科技人员来华学习公共卫生技术,即“培养一支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队伍”。
“成果是引擎。”乔杰指出,让科技赋能公共卫生合作,以重大疾病防控科技合作为切入点,依托北大在缅甸等东盟国家建立的全球卫生海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通过开展中国—东盟公共卫生联合研发示范项目,形成中国公共卫生核心技术和经验在项目地区转化的机制和路径,为拓展其他公共卫生领域的技术合作积累经验,即“产出一批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成果”。
此次公共卫生论坛是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正式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活动。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和贵州医科大学共同主办。(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晋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