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春华秋实。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天水市秦安县交出了一份厚重的发展答卷:从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到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从供排水管网全面升级,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从“名医工作室”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到电商新业态为农产品插上“云翅膀”……这五年,秦安县在经济社会、城市建设、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交通建设、百姓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扎实成就。点滴变化,汇聚成秦安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平凡故事,见证着百姓日益提升的获得感。

“以前卖苹果主要靠外地客商来收,有时候辛辛苦苦拉一车去,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遇上人家采购满了,卖不掉的情况。”站在挂满果实的二十多亩苹果园里,秦安县王窑镇的果农杜田明拿着刚打印出来的快递单,笑容满面,“这几年在网上也能卖,吸引了不少电商企业和个体户直接来果园收购。现在果子在地里就能装箱发货,快递公司上门取件,真是太方便了。”这一幕,正是当地百姓在“十四五”经济发展中收获获得感的生动写照。
作为甘肃省东南部的农业大县,五年来,秦安县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实现了从基础薄弱到实力跃升的精彩蝶变。“十四五”收官之际,秦安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3年,秦安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1.6亿元,从基础薄弱的陇中县城蜕变为“百亿强县”;2024年秦安县生产总值完成113.73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5.92%。在经济稳健增长的同时,民生福祉也持续改善——2024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779元、12691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24.10%、37.76%,年均增长5.54%和8.34%,经济发展的红利切实转化为百姓的“钱袋子”。
这样的答卷,源于秦安县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在关键领域的持续发力。当地以“工业主导+农业优先”为县域发展定位,一边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大力构建“一区四园”工业发展格局,让专业化园区从无到有、产业能级不断提升。2021—2024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累计超10家,2024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入选甘肃省首批“三高”企业库,工业发展的“骨架”愈发坚实。
另一边,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秦安县立足“林果之乡”的资源优势,从品种改良到品牌打造,从传统种植到电商赋能,持续做强做优林果产业,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和对外展示的“金名片”。目前,秦安县果椒种植面积已达90.9万亩,其中苹果61.4万亩、桃子10.3万亩、花椒17.5万亩。
“秦安的农业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而是与新时代销售业态深度融合。以蜜桃、苹果、花椒、白脆瓜等特色产业为代表,当地彻底改变了过去‘依赖外地客商’的单一销售路径,转向‘电商+上门收购+快递直达’的新模式。如今,果园变成了‘直播间’,田间成了‘发货点’,既让果农省时省工,又打通了农产品外销的‘快速通道’。”秦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姬芳明告诉记者。
经济发展的底气,最终落脚在民生改善的温度上。对于秦安的老百姓来说,身边的变化实实在在。说起这五年的变化,王尹镇郭山村村民孟珍贵语气里满是欢喜:“最近几年,我们农村大变了样,人们吃上了安全的自来水,厕所也改变了,电炕也装上了,卫生治理得非常干净、整洁,垃圾集中收理、集中运输,每一个巷道、每一个角落,都非常干净,定点有人打扫,我走出来也感觉到非常自豪。”
五年来,秦安一边“修旧”,一边“建新”,让城市既有“烟火气”又有“新活力”。老旧小区改造、供排水管网改造、天然气管道更新、便民充电端口增设等城中“民生工程”陆续完工,曾经坑洼的背街小巷变成了平整的沥青路,杂乱的线路被规整入地。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等多种政策落地,城南、城北、城西三大片区有效开发,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在相对宽阔且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1045个,在有条件的小区增加355个。考虑学生出行要充电的问题,在秦安县一中、秦安县职校等学校周边安装的充电器中配备智能刷卡系统,确保学生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也能充电。”秦安县住房建设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柴小锋告诉记者。
同时,持续加强凤山、鹤山公园生态保护,葫芦河生态公园实现常态化管护,“百里生态文化长廊”串联起城乡绿意,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了秦安人的日常。体育公园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拓展了全民健身空间。引洮供水二期配套秦安县城乡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既保障了饮水安全,也夯实了秦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
医疗与教育的提质升级,则让秦安的民生温度更加可感。秦安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顺利完成,口腔专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建成投用,全面推行普通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服务,县域内280余种病种实现分级诊疗,就诊率达95.4%,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针对农村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秦安县依托医联体、区域医疗中心、万名医师下基层等载体,与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等7家省内知名医院签约合作,引进省内外知名专家人才19名,建成名医工作站1个,创建名医工作室15个,带动提升秦安县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秦安县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我这腰椎病疼了好几年,以前要坐半天车去兰州看,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省级医院的名医,少跑了腿,这样的好政策对老百姓真是实实在在的好事!”郭嘉镇郭嘉村村民李梅说。
与此同时,秦安县聚焦教育强县建设,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2021—2024年累计实施教育项目超80项,“园区+走教”的办学模式覆盖115所学校1.46万名学生,解决乡村教育的发展难题;“有学上”到“上好学”,让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保持“动态清零”;秦安县一小、七小推行“集团化”办学,新增幼儿园园位超1000个,学位超2600个,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逐年保持高位,2024年达2316人,清华大学录取1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以前总担心孩子上学离家远,现在秦安县七小建成了,步行十分钟就到,而且学校和县一小搞‘集团化’办学,师资、课程都跟着升级,我们做家长也太放心了!”兴国镇王新村家长王美提起孩子的教育问题,脸上满是欣慰。
交通的“加速奔跑”,更是让秦安与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以前去兰州看孩子,坐班车得3个多小时,现在高铁通了,1个半小时就到,周末想过去看看孩子,说走就能走!”准备乘坐高铁的张刚说。五年来,秦安紧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逐步构建起“高铁+高速+干线公路+乡村道路”的立体交通网络,为群众出行和产业发展按下“快捷键”。
从经济数据的跨越到民生实事的落地,从工厂车间的机器轰鸣到果园里的直播带货,从整洁美观的城市街巷到畅通便捷的农村路网,从明亮的教室到舒适的病房——五年间,秦安县将“十四五”的规划蓝图一步步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如今的秦安,工业更强,农业更兴,百姓更暖,正朝着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稳步迈进。
来源:秦安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 瑾
责编:李小军
主编:李彦龙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