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累计资助高中学生9338名、7785名受助学生完成高中阶段学业、1006名学生在大学阶段获得延伸资助、实际使用善款近七千万元……
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成立于2012年2月16日,是在甘肃省民政厅注册的非公募基金会,主管单位为共青团甘肃省委员会,核心成员由清华大学退休教授和清华大学校友组成,是一群爱心人士的自愿结合。
“基金会由清华大学赵家和教授倡导和发起,他一生服务清华、爱国敬业,一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2009年查出患有癌症后,决定将一生积蓄,先后1500余万元全部捐赠给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弥留之际,委托陈章武教授在甘肃成立兴华基金会。”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理事长钱小军说。
成立之初,兴华助学基金会把公益活动的范围主要放在资助中西部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后来,基金会对部分特别困难的寒门学子,资助又延伸到大学本科阶段,在经济上给予帮助。起初资助标准是高中阶段每人每年2千元,原则上高中三年持续资助。
基金会首任理事长陈章武介绍,对部分特别困难家庭的学子,大学阶段延伸资助,开始本科阶段兴华助学金每人2万元,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能够安心完成学业。后来因物价的变动,资助办法做了调整,将高中阶段的兴华助学金调整到每人每年3000元。
“坚持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是兴华助学基金会筹备之初即定的宗旨。“赵家和老师最初就嘱托:我们这一点钱,做不了多少事,要坚持雪中送炭,把钱用到最需要最值得的地方,热闹的地方我们就不去了。”陈章武介绍,后来定下的策略是在贫困地区选优秀中学,困难家庭中选上进学生。
据了解,兴华助学金按秋春两个学期发放,坚持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在各受助中学兴华助学办公室老师们的全力支持保障下,组织寒门学子申请,经过调查、审核、公示的环节,确认受助名单。目前,甘肃受助的24所中学,13所在县城,10所在乡镇,只有一所受助中学在白银市,因最早开始在那里开展助学活动,延续至今。
兴华助学基金会资助的是助学金,不是发放奖学金,没有采用“学习成绩优良”等字样。“一些寒门学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对学习有一定影响;在一些特殊困难阶段,学习成绩甚至会发生大的波动,都是正常的,也是他们最需要获得资助的时候。”钱小军说,在与各中学商谈签订捐资助学协议时,没有提出升学率的指标条款和要求,但仍对他们的学习态度提出了要求。
根据统计结果,接受资助的寒门学子,得到了关爱和激励后,学习成绩普遍有很大提高,已有11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整体上,80%以上的受助学子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一位同学写道:“之前,我以为爱心就像天上的云朵,看得见,够不着。但您们的出现,就像是云朵凝集而形成的雨滴,使我心田滋润”。
2017年兴华助学基金会把助学金又延伸到大学本科阶段,继续资助一些考上大学的特别困难家庭的学子。在大学阶段,兴华助学金又坚持两个侧重:侧重于我国中西部院校,侧重于一般院校。
十五年来,参与兴华助学的爱心队伍一直在稳定增长。其中有中兴通讯公益基金会、上海睿远公益基金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锐捷公益基金会等慈善机构,珍惜机缘,精诚合作,长期相互携手,共同走在爱心助学路上。
为把爱心款能送到最需要、最值得的寒门学子手中,各受助中学都成立了兴华助学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通常都由校长等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由政教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等老师组成办公室。27所受助中学,就是一支数百乃至成千人的志愿者队伍,这是兴华助学基金会最大的志愿者群体,持续时空接力,传递炭火之情。
据介绍,兴华助学基金会的管理队伍同样也是由志愿者组成。“基金会一直没有正式聘用全职工作人员,靠志愿者确保基金会正常运行,最大限度的节约了运作成本,把爱心人士奉献的每一分钱都送到寒门学子手中。”陈章武说。
十五年来兴华助学基金会坚持把“做好”放在首位。有一位受助中学的校长曾写道:与兴华助学基金会的交往鼓舞了我们,让我们能够真正地开眼看世界,让我们的目光望向更远,让我们对教育的最终目的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此外,兴华助学基金会批准成立之时,在主管机关共青团甘肃省委的指导下,成立了党支部。“基金会的核心成员都是中共党员,陈章武曾长期是党的基层工作者,曾多次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党员。秘书长白瑞刚是转业军人,转业前是部队优秀政治工作者,常务副理事长李俊曾是公务员队伍中的优秀党员,后是兰州优秀的青年企业家。”钱小军介绍。
数据显示,基金会至今共资助了高中阶段的9338名寒门学子,已经有7785名完成了高中学业,除其中部分特别困难的1066名,延伸资助其完成大学本科阶段学业。
“今年秋季,兴华助学基金会到资助过的高中生总数将突破万人。”钱小军表示,未来,将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加入兴华助学队伍,惠及更多的寒门学子。同时,考虑在受助人群中继续延伸公益慈善活动,如在受助学生和爱心人士之间搭建桥梁,帮助寒门学子就业,帮助企业找到优秀员工。
签发:董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