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十三字,串起兰州新区十三载风华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十三字,串起兰州新区十三载风华

来源:兰州新区发布2025-08-21 13:01

  茫茫秦川,镌刻辉煌。栖霞湖水,见证荣光。

  从建设起步到新城崛起,兰州新区在时代号角中阔步前行,以破壁开疆的胆识,写下拓荒筑梦的铿锵篇章。

  今天,兰州新区迎来获批国家级新区十三周年。在这一关键节点,当“新、拼、聚、绿、才、智、联、数、高、宜、融、力、进”十三个璀璨的关键字串联交织,一幅现代化建设画卷缓缓铺展,演绎着兰州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风华。

  这不仅是兰州新区勇毅笃行的鲜活注脚,更是向新而兴、向质图强的生动实践。

  “新”是刻在兰州新区骨子里的印记。

  新的城市,新的生活。无论是破冰突围还是创新探索,在兰州新区充满活力的热土上“首个”“首创”“首开”不断诞生。深化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探索,“新”一直在兰州新区打破常规的路上,书写敢为人先的壮丽新篇。十三年里,从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就像引大之水裹挟着泥沙奔涌,兰州新区的“新”永远带着向前的冲劲,不恋过往,只向新生。

  新格局、新速度、新机制书写新奇迹,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催生新动力,新思想、新模式、新业态赋能新征程。在这片热土上,每天都有新故事发生……

  从晨光熹微到星斗满天,工地上的号子、车间里的机器、办公室里的键盘,都在重复一个字:拼。

  “拼”是打破常规的勇气,更是智慧在大地扎根。十三年里,新区的每一点变化,都藏着“拼”字里的踏实与执着。兰州新区干部群众把“拼”字刻进城市发展的脉络,拼出的物流园里,集装箱垒起开放的阶梯;拼出的产业园中,机器轰鸣与创新同频;拼出从规划蓝图到“活力新区、产业新区、生态新区、开放新区、品质新区”的华丽蝶变。

  十三年拼出的不是终点,是更壮阔的起点。当风掠过新区的楼宇,那声响里,有昨日的奋斗,更有明日的远征。这股拼劲正化作蓝图上的经纬:实验室的灯光照亮前沿赛道,新枢纽的航站楼唤醒丝路新篇,生态绿城的剪影嵌入天际线……新区的“拼”之歌,正向着星辰大海,奏响强音。

  十三年朝朝暮暮里,从大地的寂静,到城市的喧腾,聚的是政策的东风,聚的是产业的焕新,聚的是人心的凝结。

  综合保税区聚起丝路的驼铃与集装箱的交响,生态廊道演绎风沙的退去与草木的新生,高铁站有着晨曦与远方的脚步……“聚”字成为这片土地最蓬勃的心跳。十三年里,政策的磁力让优质企业从四海奔赴新区聚集,一个个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明珠,成为新区经济腾飞的强大动力。

  “聚”并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智慧的旨归。除了人口的聚集突破,产业园区里,高档铜箔与数据中心相望,新材料与生物医药为邻,它们曾是各奔东西的种子,如今在这片土地扎下盘根错节的根,就像黄河拐了个弯,所有的力量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让“兰州新区”字样,从图纸上的墨迹长成有温度的人间烟火,让每一份汇聚的力量,都成为托举未来的臂膀。

  “绿”是生命的颜色,也是希望的底色。十三年时间,兰州新区以“绿”为韵,在黄土地上绣出动人的“绿”字奇迹,奏响了一曲生态与发展共生的乐章。

  曾经寸草难生,如今却是开门进园、推窗见绿,绿潮正沿着经纬蔓延。引大之水被引进人工湖,聚成倒映云影的眸子;楼宇间的口袋公园藏着声声鸟鸣;湿地公园旁边的花海与向日葵共追阳光,绿色发展理念串起了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链条。

  从工厂车间的低碳革命到湿地的碳汇交易,从智能温室的玫瑰经济到科技乳业的精深加工,从生态修复到乡村生态价值多元转化,十三年里,兰州新区聚焦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系统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行走在新区大街小巷,生态“底色”铺陈的“绿色”发展之基,让每寸土地都铭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风穿过新区的林带,叶隙间漏下的光斑里,有新区人展开的手掌温度,更有对未来的温柔承诺。兰州新区的绿色史诗,正以草木的生长速度,续写着永恒的春天。

  活力涌动,才源滚滚。十三年里,兰州新区以“才”为钥,打开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让每一粒智慧的种子,都在这片热土上长成参天之势。

  从筑巢引凤到固巢养凤,兰州新区用政策的温度焐热人才的初心。那些怀揣梦想的身影,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像星星缀满夜空——科研实验室里,专注的目光破译产业密码;建设工地上,坚实的脚步丈量发展维度;创新工坊中,灵动的思维碰撞未来火花。他们以才为魂,在秦王川大地的褶皱里,写下“产才融合”的诗行。

  十三年来,兰州新区牢固树立“产才融合”理念,围绕产业链精准布局人才链,依托人才链优化提升产业链,以人才引育与产业融合的双向赋能实践,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迈出新步伐。

  在科教园区,这里有兰州新区最鲜活的潮流基因,青春气息扑面而来。从艺术殿堂到时尚小店、精致咖啡到热闹小摊、摩登夜色到璀璨霓虹,年轻基因奔涌迸发,城市脉搏24小时跳动。15万师生的汇聚,让这里成为职业技能人才的摇篮。

  十三年里,兰州新区建立人才需求、项目、资源和政策“四张清单”,不断让人才红利持续释放,化作产业升级的引擎、创新突破的支点、城市生长的年轮,形成院士、专家、学者、科创人才、行业巨头协同发力的矩阵,携手开创“创新高地人才新区”的新局面。

  当晨光掠过新区的楼宇与厂房,那些忙碌的身影仍在续写传奇。十三载人才聚集,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一座城市对才者为本的深刻注解。因才而兴的故事,正在这片土地上传唱不息。

  “智”字领航,科创未来。当科技裹挟着数据流的鸣响,兰州新区以智为帆,在十三年光阴里破浪前行,让科技创新的星火,燎原成“智”字发展的浩荡长风。

  那些曾横亘前路的瓶颈,在智能之光中消融。实验室的微光里,科研成果跳动叩开产业之门;智能车间的机械臂,以精准的韵律编织产业链的新图景;城市大脑的神经末梢,让城市的脉络、治理的肌理,都流淌着数据的智慧。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新区用算法重构发展逻辑,让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化作跨越的跳板。

  产业因智而强,城市因智而活。十三年里,兰州新区用智能基因,贯穿产业、科技、城市等环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黄土原长出数据中心,让传统产业换上智能内核,让城市治理有了“千里眼”与“顺风耳”。

  当月光掠过数据产业园大厦的玻璃幕墙,代码仍在服务器中奔涌。十三年间,新区人用智慧和汗水在秦王川大地写下的诗行里,每一个字节都跳动着智的突破,每一次智的迭代都向着更高处生长。

  “联”让孤立的点连成奔腾的线,让散落的线织成壮阔的面。在新区,“联”字贯穿整个城市发展肌理,互联互通、以联求实、以联聚势,成为区域融合、经济腾飞的强劲动能。

  产业链以“联”为纽,织就经纬。从单一项目的孤星闪烁,到千企毗邻的星河璀璨,是“联”让绿色化工与装备制造执手,让生物医药与新材料共舞……聚沙成塔的“联”字势能里,藏着产业生态的共生密码。

  交通以“联”为脉,贯通东西。铁轨是大地的琴弦,公路是群山的绸带,空港是云端的请柬。驼铃声声的古丝绸之路,在此化作中欧班列的汽笛长鸣;引大之水的蜿蜒,凝变成立体纵横的交通密网。当集装箱在中川北站转身,当航班在蓝天划出弧线,这座现代化新区便成了西北大地的枢纽心脏,让“联”的交响,鸣奏开放的新韵。

  十三年,从地理空间的聚合,到产业生态的共振,再到内外循环的畅达,兰州新区以“联”为笔写下大写的“通”,在时代卷轴上绘就协同发展的壮阔图景,每一笔都浸透着聚势而上的力量,每一抹都晕染着以“联”而行的篇章。

  数字驱动,智创未来,数字化正成为发展的源动力。十三年里,兰州新区以数字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以数字之力,驱动城市与产业奔腾向前。

  大数据产业园拔地而起,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固堡垒。这里规划建设的“硅立方”先进计算中心,与全国十多个超算中心互联互通、容灾备份,犹如一颗强劲的数字心脏,为产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算力。从数字政府到智慧民生,兰州新区的数字化触角延伸至城市的每一处角落。

  在产业领域,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大幅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新兴数字产业也在这片土地上快速崛起,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字化同样重塑着这座现代化新城的发展格局。“智慧大脑”全面升级,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实现了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和智能决策。政务服务数字化让“最多跑一次”成为现实,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农业村镇到数字浪潮奔涌的新城,兰州新区用十三年的时间,在数字经济领域跑出了加速度,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向新而行,向高攀登。在兰州新区展览馆光与影、实物与模型结合的展陈中,最初播下“向高而生”的种子,成长为今天现代化新城的标高。

  十三年间,兰州新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西部地区产业和对外开放新高地。从一张蓝图绘到底,兰州新区以国家战略为笔,勾勒出现代化新城骨架。路网如银链舒展,贯通大江南北;航空港年吞吐量突破百万级,架起连接世界的“空中走廊”,让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高地。大数据中心机房的蓝光闪烁,将算力输送至丝绸之路经济带,筑起“云端高地”。科教园区的琅琅书声与省体育馆的欢呼交织,生态廊道的绿意漫过产业园区的围墙,从产业高度到民生温度,新区把“高”写进每个发展维度。

  十三年攀高,兰州新区在产业聚变、城乡融合、城市提质、绿美生态建设等重要领域接续发力,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三年攀高,新区以高原的坚韧,在祖国腹地托举起一座向高而攀的希望新城,让“高”成为刻在发展基因里的永恒坐标。

  城市的魅力与形象,常常在绿色与创新中惊艳绽放。十三年光阴,兰州新区蘸着汗水与晨露,在村镇田野上绣出锦绣,写下一部关于“城”长的诗篇。

  这“宜”,是天人共生的智慧,是产城相融的哲思,更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生动的注解。

  宜于栖居,源于绿意对城市的温柔相拥。人工湖的涟漪里,倒映着云卷云舒,也倒映着四季里的烟火。风过林梢,带着草木的清芬,让每一口呼吸都成了与自然的私语。

  宜于畅游,是时光对匠心的慷慨馈赠。中川青云驿的青砖叠着新韵,临港花海的绚烂连着远山,傍晚的音乐喷泉里,跳动着新城的脉搏。

  十三年来,兰州新区聚焦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区域产业链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在“生态、生产、生活”融合中,形成“生态宜人、服务留人、产业聚人”的城市格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城样板。

  “融”是兰州新区的胸怀。产业与城市融,生态与生活融,本土与外来融,就像黄河接纳支流,最终汇成更磅礴的力量。

  十三年里,从“纸上蓝图”到“城郭俨然”,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到构建亲商爱商氛围浓厚,从深化改革创新到政务服务便捷高效,兰州新区把“融”字刻进每寸土地。

  融是产城一体的温度。工厂不远离社区,上班不用跑远路;商业区连着公园,逛街能顺便遛娃。本地的寸寸面,和外来的火锅香在一条街上飘。没有“外来客”,只有“新区人”;没有“隔阂墙”,只有“彩虹桥”。这份融,让这片土地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

  赋力蓄势,厚积薄发。十三年间,兰州新区将“力”字刻进发展的年轮。

  这是破土而出的新生之力。从挖掘机碾过沉寂,脚手架撑起天际,国家级新区的使命在夯基垒土中生根。改革创新的犁铧破开体制壁垒,创新的泉眼涌流发展活水,先行先试的勇气,让这座现代化新城在全国发展的棋盘上,落子成势。

  这是拔节生长的奋进之力。产业链环环相扣,科创园灯火通明,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兰州新区以“打头阵”的担当,将每一份担当聚成合力,让“新区速度”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动注脚。

  这是直抵未来的担当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上,兰州新区把自身之力融入省市乃至全国发展大局,用产城融合的温度、生态修复的绿意、开放包容的胸怀,写就“功成不必在我”的答卷。

  十三年蓄力,力贯古今;再启新程,力向远方。这“力”,是兰州新区动人的亮色,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向上生长的力量。

  黄河东渐,携带着时代的潮声;新区西望,生长着不息的进取。躬行实践,知行并进。十三年里,兰州新区写下一个力透纸背的“进”字。

  这“进”,是破壁而出的锐进。从产业集群的星罗棋布到开放口岸的货通欧亚。每一步前行,都踩着“不进则退”的警醒,让国家级新区的使命,在奋斗者的足迹里愈发清晰。

  这“进”,是踏浪而上的精进。以环境之“优”谋发展之“进”,作为全省发展的“先行者”,新区把“进”字刻进骨髓,让每寸土地都充盈向上的力量。

  面向未来,“进”仍是不变的基因。新征程上,新区正以“进”的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长卷上续写新篇。这“进”,是对时代的应答,更是向着星辰大海的远征。

  迎来十三载奋进征程的兰州新区,风华正茂,未来可期!

  来源丨兰州新区报记者 唐学仁 崔盛政 实习生 李佩婷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 习近平观看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