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茫茫秦川,镌刻辉煌。栖霞湖水,见证荣光。
从建设起步到新城崛起,兰州新区在时代号角中阔步前行,以破壁开疆的胆识,写下拓荒筑梦的铿锵篇章。
今天,兰州新区迎来获批国家级新区十三周年。在这一关键节点,当“新、拼、聚、绿、才、智、联、数、高、宜、融、力、进”十三个璀璨的关键字串联交织,一幅现代化建设画卷缓缓铺展,演绎着兰州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风华。
这不仅是兰州新区勇毅笃行的鲜活注脚,更是向新而兴、向质图强的生动实践。
“新”是刻在兰州新区骨子里的印记。
新的城市,新的生活。无论是破冰突围还是创新探索,在兰州新区充满活力的热土上“首个”“首创”“首开”不断诞生。深化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探索,“新”一直在兰州新区打破常规的路上,书写敢为人先的壮丽新篇。十三年里,从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就像引大之水裹挟着泥沙奔涌,兰州新区的“新”永远带着向前的冲劲,不恋过往,只向新生。
新格局、新速度、新机制书写新奇迹,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催生新动力,新思想、新模式、新业态赋能新征程。在这片热土上,每天都有新故事发生……
从晨光熹微到星斗满天,工地上的号子、车间里的机器、办公室里的键盘,都在重复一个字:拼。
“拼”是打破常规的勇气,更是智慧在大地扎根。十三年里,新区的每一点变化,都藏着“拼”字里的踏实与执着。兰州新区干部群众把“拼”字刻进城市发展的脉络,拼出的物流园里,集装箱垒起开放的阶梯;拼出的产业园中,机器轰鸣与创新同频;拼出从规划蓝图到“活力新区、产业新区、生态新区、开放新区、品质新区”的华丽蝶变。
十三年拼出的不是终点,是更壮阔的起点。当风掠过新区的楼宇,那声响里,有昨日的奋斗,更有明日的远征。这股拼劲正化作蓝图上的经纬:实验室的灯光照亮前沿赛道,新枢纽的航站楼唤醒丝路新篇,生态绿城的剪影嵌入天际线……新区的“拼”之歌,正向着星辰大海,奏响强音。
十三年朝朝暮暮里,从大地的寂静,到城市的喧腾,聚的是政策的东风,聚的是产业的焕新,聚的是人心的凝结。
综合保税区聚起丝路的驼铃与集装箱的交响,生态廊道演绎风沙的退去与草木的新生,高铁站有着晨曦与远方的脚步……“聚”字成为这片土地最蓬勃的心跳。十三年里,政策的磁力让优质企业从四海奔赴新区聚集,一个个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明珠,成为新区经济腾飞的强大动力。
“聚”并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智慧的旨归。除了人口的聚集突破,产业园区里,高档铜箔与数据中心相望,新材料与生物医药为邻,它们曾是各奔东西的种子,如今在这片土地扎下盘根错节的根,就像黄河拐了个弯,所有的力量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让“兰州新区”字样,从图纸上的墨迹长成有温度的人间烟火,让每一份汇聚的力量,都成为托举未来的臂膀。
“绿”是生命的颜色,也是希望的底色。十三年时间,兰州新区以“绿”为韵,在黄土地上绣出动人的“绿”字奇迹,奏响了一曲生态与发展共生的乐章。
曾经寸草难生,如今却是开门进园、推窗见绿,绿潮正沿着经纬蔓延。引大之水被引进人工湖,聚成倒映云影的眸子;楼宇间的口袋公园藏着声声鸟鸣;湿地公园旁边的花海与向日葵共追阳光,绿色发展理念串起了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链条。
从工厂车间的低碳革命到湿地的碳汇交易,从智能温室的玫瑰经济到科技乳业的精深加工,从生态修复到乡村生态价值多元转化,十三年里,兰州新区聚焦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系统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行走在新区大街小巷,生态“底色”铺陈的“绿色”发展之基,让每寸土地都铭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风穿过新区的林带,叶隙间漏下的光斑里,有新区人展开的手掌温度,更有对未来的温柔承诺。兰州新区的绿色史诗,正以草木的生长速度,续写着永恒的春天。
活力涌动,才源滚滚。十三年里,兰州新区以“才”为钥,打开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让每一粒智慧的种子,都在这片热土上长成参天之势。
从筑巢引凤到固巢养凤,兰州新区用政策的温度焐热人才的初心。那些怀揣梦想的身影,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像星星缀满夜空——科研实验室里,专注的目光破译产业密码;建设工地上,坚实的脚步丈量发展维度;创新工坊中,灵动的思维碰撞未来火花。他们以才为魂,在秦王川大地的褶皱里,写下“产才融合”的诗行。
十三年来,兰州新区牢固树立“产才融合”理念,围绕产业链精准布局人才链,依托人才链优化提升产业链,以人才引育与产业融合的双向赋能实践,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迈出新步伐。
在科教园区,这里有兰州新区最鲜活的潮流基因,青春气息扑面而来。从艺术殿堂到时尚小店、精致咖啡到热闹小摊、摩登夜色到璀璨霓虹,年轻基因奔涌迸发,城市脉搏24小时跳动。15万师生的汇聚,让这里成为职业技能人才的摇篮。
十三年里,兰州新区建立人才需求、项目、资源和政策“四张清单”,不断让人才红利持续释放,化作产业升级的引擎、创新突破的支点、城市生长的年轮,形成院士、专家、学者、科创人才、行业巨头协同发力的矩阵,携手开创“创新高地人才新区”的新局面。
当晨光掠过新区的楼宇与厂房,那些忙碌的身影仍在续写传奇。十三载人才聚集,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一座城市对才者为本的深刻注解。因才而兴的故事,正在这片土地上传唱不息。
“智”字领航,科创未来。当科技裹挟着数据流的鸣响,兰州新区以智为帆,在十三年光阴里破浪前行,让科技创新的星火,燎原成“智”字发展的浩荡长风。
那些曾横亘前路的瓶颈,在智能之光中消融。实验室的微光里,科研成果跳动叩开产业之门;智能车间的机械臂,以精准的韵律编织产业链的新图景;城市大脑的神经末梢,让城市的脉络、治理的肌理,都流淌着数据的智慧。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新区用算法重构发展逻辑,让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化作跨越的跳板。
产业因智而强,城市因智而活。十三年里,兰州新区用智能基因,贯穿产业、科技、城市等环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黄土原长出数据中心,让传统产业换上智能内核,让城市治理有了“千里眼”与“顺风耳”。
当月光掠过数据产业园大厦的玻璃幕墙,代码仍在服务器中奔涌。十三年间,新区人用智慧和汗水在秦王川大地写下的诗行里,每一个字节都跳动着智的突破,每一次智的迭代都向着更高处生长。
“联”让孤立的点连成奔腾的线,让散落的线织成壮阔的面。在新区,“联”字贯穿整个城市发展肌理,互联互通、以联求实、以联聚势,成为区域融合、经济腾飞的强劲动能。
产业链以“联”为纽,织就经纬。从单一项目的孤星闪烁,到千企毗邻的星河璀璨,是“联”让绿色化工与装备制造执手,让生物医药与新材料共舞……聚沙成塔的“联”字势能里,藏着产业生态的共生密码。
交通以“联”为脉,贯通东西。铁轨是大地的琴弦,公路是群山的绸带,空港是云端的请柬。驼铃声声的古丝绸之路,在此化作中欧班列的汽笛长鸣;引大之水的蜿蜒,凝变成立体纵横的交通密网。当集装箱在中川北站转身,当航班在蓝天划出弧线,这座现代化新区便成了西北大地的枢纽心脏,让“联”的交响,鸣奏开放的新韵。
十三年,从地理空间的聚合,到产业生态的共振,再到内外循环的畅达,兰州新区以“联”为笔写下大写的“通”,在时代卷轴上绘就协同发展的壮阔图景,每一笔都浸透着聚势而上的力量,每一抹都晕染着以“联”而行的篇章。
数字驱动,智创未来,数字化正成为发展的源动力。十三年里,兰州新区以数字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以数字之力,驱动城市与产业奔腾向前。
大数据产业园拔地而起,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固堡垒。这里规划建设的“硅立方”先进计算中心,与全国十多个超算中心互联互通、容灾备份,犹如一颗强劲的数字心脏,为产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算力。从数字政府到智慧民生,兰州新区的数字化触角延伸至城市的每一处角落。
在产业领域,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大幅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新兴数字产业也在这片土地上快速崛起,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字化同样重塑着这座现代化新城的发展格局。“智慧大脑”全面升级,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实现了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和智能决策。政务服务数字化让“最多跑一次”成为现实,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农业村镇到数字浪潮奔涌的新城,兰州新区用十三年的时间,在数字经济领域跑出了加速度,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向新而行,向高攀登。在兰州新区展览馆光与影、实物与模型结合的展陈中,最初播下“向高而生”的种子,成长为今天现代化新城的标高。
十三年间,兰州新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西部地区产业和对外开放新高地。从一张蓝图绘到底,兰州新区以国家战略为笔,勾勒出现代化新城骨架。路网如银链舒展,贯通大江南北;航空港年吞吐量突破百万级,架起连接世界的“空中走廊”,让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高地。大数据中心机房的蓝光闪烁,将算力输送至丝绸之路经济带,筑起“云端高地”。科教园区的琅琅书声与省体育馆的欢呼交织,生态廊道的绿意漫过产业园区的围墙,从产业高度到民生温度,新区把“高”写进每个发展维度。
十三年攀高,兰州新区在产业聚变、城乡融合、城市提质、绿美生态建设等重要领域接续发力,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三年攀高,新区以高原的坚韧,在祖国腹地托举起一座向高而攀的希望新城,让“高”成为刻在发展基因里的永恒坐标。
城市的魅力与形象,常常在绿色与创新中惊艳绽放。十三年光阴,兰州新区蘸着汗水与晨露,在村镇田野上绣出锦绣,写下一部关于“城”长的诗篇。
这“宜”,是天人共生的智慧,是产城相融的哲思,更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生动的注解。
宜于栖居,源于绿意对城市的温柔相拥。人工湖的涟漪里,倒映着云卷云舒,也倒映着四季里的烟火。风过林梢,带着草木的清芬,让每一口呼吸都成了与自然的私语。
宜于畅游,是时光对匠心的慷慨馈赠。中川青云驿的青砖叠着新韵,临港花海的绚烂连着远山,傍晚的音乐喷泉里,跳动着新城的脉搏。
十三年来,兰州新区聚焦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区域产业链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在“生态、生产、生活”融合中,形成“生态宜人、服务留人、产业聚人”的城市格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城样板。
“融”是兰州新区的胸怀。产业与城市融,生态与生活融,本土与外来融,就像黄河接纳支流,最终汇成更磅礴的力量。
十三年里,从“纸上蓝图”到“城郭俨然”,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到构建亲商爱商氛围浓厚,从深化改革创新到政务服务便捷高效,兰州新区把“融”字刻进每寸土地。
融是产城一体的温度。工厂不远离社区,上班不用跑远路;商业区连着公园,逛街能顺便遛娃。本地的寸寸面,和外来的火锅香在一条街上飘。没有“外来客”,只有“新区人”;没有“隔阂墙”,只有“彩虹桥”。这份融,让这片土地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
赋力蓄势,厚积薄发。十三年间,兰州新区将“力”字刻进发展的年轮。
这是破土而出的新生之力。从挖掘机碾过沉寂,脚手架撑起天际,国家级新区的使命在夯基垒土中生根。改革创新的犁铧破开体制壁垒,创新的泉眼涌流发展活水,先行先试的勇气,让这座现代化新城在全国发展的棋盘上,落子成势。
这是拔节生长的奋进之力。产业链环环相扣,科创园灯火通明,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兰州新区以“打头阵”的担当,将每一份担当聚成合力,让“新区速度”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动注脚。
这是直抵未来的担当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上,兰州新区把自身之力融入省市乃至全国发展大局,用产城融合的温度、生态修复的绿意、开放包容的胸怀,写就“功成不必在我”的答卷。
十三年蓄力,力贯古今;再启新程,力向远方。这“力”,是兰州新区动人的亮色,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向上生长的力量。
黄河东渐,携带着时代的潮声;新区西望,生长着不息的进取。躬行实践,知行并进。十三年里,兰州新区写下一个力透纸背的“进”字。
这“进”,是破壁而出的锐进。从产业集群的星罗棋布到开放口岸的货通欧亚。每一步前行,都踩着“不进则退”的警醒,让国家级新区的使命,在奋斗者的足迹里愈发清晰。
这“进”,是踏浪而上的精进。以环境之“优”谋发展之“进”,作为全省发展的“先行者”,新区把“进”字刻进骨髓,让每寸土地都充盈向上的力量。
面向未来,“进”仍是不变的基因。新征程上,新区正以“进”的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长卷上续写新篇。这“进”,是对时代的应答,更是向着星辰大海的远征。
迎来十三载奋进征程的兰州新区,风华正茂,未来可期!
来源丨兰州新区报记者 唐学仁 崔盛政 实习生 李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