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2月22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截至目前,积石山6.2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场排查搜救工作已经结束,经反复核查确认无失联人员,工作重心正全面转向受灾群众安置和受伤群众救治。
那么,目前伤员救治情况如何?受灾群众吃穿是否得到保障?严冬时节,受灾群众能否温暖过冬?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来到了此次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大河家镇和刘集乡了解情况。
目前已有499人离院出院
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位于大河家镇大河家村,也是本次地震的重灾区。该医院主要服务大河村及周边康吊村、大墩村、梅坡村、甘河滩村、团结村等区域。
在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门口的医疗点,医生董国仁正在为一位牙周炎患者开药,并提醒患者免费取药。
董国仁告诉记者,“这几天前来问诊的人不少,症状以发烧、咳嗽、拉肚子为主。此外,我们还抢救转运了3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这些症状多由天冷引起。”22日当天,积石山县的最高温低于0摄氏度。
该医院副院长马永武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至21日晚,该医院共治疗800多人,转运200多人。“我们在大河家镇20个安置点设置医疗点,每个医疗点配备2名医务人员,与省州县三级医护人员合力为大河家镇群众提供诊疗服务。安置点无法治疗的病人,会转运至我们医院这里。我们及时救治后,再根据病情转移至县医院。”
目前,甘肃省级医疗队实行包干负责办法进行病区管理,在国家医疗队专家指导下对重症患者进行多学科讨论,对所有住院患者根据病情施行“一人一策”诊疗方案。同时加强医疗救治药品调配,除恢复药店正常营业外,紧急调配感冒类、创伤类、消化道类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类药品数十万盒,已全部发放。
记者从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到,已有499人治疗后离院出院,仍住院治疗的282人分别收治在省、州、县医疗机构,其中危重伤员17人、重度伤员69人、中度伤员97人、轻度伤员99人。
目前仍然缺乏过冬物资
临近中午,在前往大河家镇大寺广场安置点的路上,记者不时看到端着饺子的村民走过。
“广场发饺子呢,萝卜馅儿的,好吃!”一位村民向记者介绍道。
在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寺广场安置点,爱心餐供应点的灶火一直燃着,牛肉面、饺子、烩菜、大盘鸡种类丰富。篷里铺上了电热毯,生起了热乎乎的炉子,受灾群众还用上了免费WIFI。帐篷外,有可以给电子设备充电的光明驿站,收发快递的临时邮局,还有免费理发点。
大河家镇党委副书记安英发说,这几天,有两三千家机构给我们镇送物资,来了很多中央的物资、省级的物资,还有非常的多的爱心人士捐赠了很重要的帐篷、棉被、棉衣等。这些物资到了镇上之后,我们就开单子尽快分配到各村。目前,这些物资能基本满足安置点的需求,但一些偏远的村里还需要帐篷和炉子等物资。
记者随后来到受灾较为严重的刘集乡陶家村。在陶家村村委会的院子里,摆放着一袋袋被褥。会计薛登秀正指挥救援物资车辆卸货。“最开始到的物资是泡面和水,这几天炉子、床和被褥陆续到了,物资基本能满足受灾群众需要。”
从国家、兄弟省市区和四面八方援助的各类救灾物资,于19日凌晨6点开始陆续抵达灾区,为救灾工作顺利开展和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所有救灾物资均由现场指挥部物资保障组负责统一接收、分配、运送。同时,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因救灾物资优先向重灾区倾斜,其他乡镇的受灾村民仍然缺乏过冬物资,如棉帐篷、暖炉、被褥等。
全力加快活动板房建设安置受灾群众
22日中午,刘集乡陶家村村民陶生旺一家从应急帐篷搬进了活动板房。
18平米的单间中摆放了4张床,床上铺着崭新的被褥,窗口架设了一架火炉。此外,房间内还放置了面包、饼干、矿泉水、纸巾等生活物资。
“这些都是爱心人士捐赠的。我是今天中午从应急帐篷搬入安置房的,有电,有炉子,困难时期有这个条件我很满足了。”陶生旺说。
12月20日中午接到建设任务后,甘肃建投七建公司调拨100间大型活动板房,组织建设骨干120人赶赴陶家村,加速开展临时安置点建设。
“我们连夜奋战,在21日晚间全部安装完毕,确保受灾群众早日入住。”甘肃建投七建集团直属公司生产经理马云飞介绍,“活动板房墙体采用保温岩棉材料,墙体厚度约10公分,防火、保温效果好。”
据初步统计,来自兰州市、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资委、甘肃省工信厅、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建投、中建八局、中铁二十一局等各方力量为甘肃援助活动板房12000间。截止12月22日13点已建成板房1215间。
记者在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到,甘肃通过就近帐篷安置、投亲靠友安置、公用设施安置、安全用房回迁安置、异地安置等方式,全力安置受灾群众。截至12月22日12时,共转移安置群众112346人。(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冰雅、宋喜群、陈海波、章正、刘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