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晚霞才将广州塔勾勒成剪影,星光已把珠江畔无数楼宇点亮。“小蛮腰”做背景,江水潺潺是配乐,广州报业文化中心“广州阳台”上,一场科学与人文共舞的访谈徐徐拉开帷幕。
每年11月,是由世界肺癌联盟发起设立的“国际肺癌关注月”,11月17日则被设定为“国际肺癌日”。2025年11月17日晚7时30分,由广州日报健康有约精心打造的医学人文访谈节目“星空夜话”二期特辑温情上线。著名肺癌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肺内一科主任杨衿记教授带领同事、患者,以“肺癌攻坚:科学突破与希望故事”为主题,就肺癌进入免疫治疗2.0时代、医患携手抗癌、肺癌心身医学多学科门诊等话题,与广州日报记者周洁莹进行对谈。
星空之下,那些新生希望之光如此动人!据了解,这场讲述医学突破与希望故事的“国际肺癌日”特别策划,是广州日报金牌健康科普栏目“名医大讲堂”举办17年来再一次以创新形式呈现。
病例:更创新的“武器”阻断肺癌进展
每一位经历或陪伴肺癌治疗的人,走得都不轻松,复杂的病情、诊疗的方案,需要不断做选择——做还是不做?走哪条路?有时真的会疲惫不堪。抗癌路上,医患携手、科学决策,是通往健康的关键。
患者家属小丁、患者小庄(化名)来到《星空夜话》,分享了亲身经历。
小丁父亲55岁,算是年轻的肺癌患者。丁先生一直有吸烟史,不时有咳嗽,今年6月体检时发现右肺占位性病灶,“当时全家觉得天都塌了!”小丁说,一系列诊断、治疗随之展开,无奈在外院治疗却效果甚微,咳嗽加剧,甚至咯血。根据朋友引荐找到杨衿记教授团队时,丁先生被明确诊断为肺鳞癌,右肺下叶病灶已达4厘米x2.7厘米,嵴下、肺门、叶间及周边有转移灶也不小,还有气管旁、气管旁下也发现了可疑转移灶。如此复杂的病情,让小丁一家接受不了:“难道只能放弃吗?”
在杨衿记教授看来,丁先生这样的局部晚期状况并非如此绝望:“传统策略已经有了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省肺癌研究所做过研究,治疗后有20%患者获得手术机会,另一种策略是根治性放疗,二者加起来更多患者活过5年以上。”而杨衿记教授手里还握着一样更创新的“武器”——全球首创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在充分的沟通、评价后,这成为丁家首选的方案,“沟通非常到位,因为我们非常坚决地相信医生,听他们的!”小丁说。

随后的治疗进展不辜负这样的医患互相信任。三个周期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依沃西单抗注射后,丁先生的状况一天比一天好,最终在杨衿记团队组织多学科讨论后认为可实施手术,病灶组织切除后病理诊断证实已经没有癌细胞,达到了病理性完全缓解!这样的疗效,就连杨衿记教授都感叹“惊喜”。如今,丁先生已经从一名晚期肺癌患者,回归到正常生活,只需要每3个月进行一次复查随访。
30多岁的小庄跟小丁父亲一样,从咳嗽里发现了不对劲,持续1个多月服药无法止咳,她在老家一家三甲医院确诊了肺炎、肺癌。她坦言,等病理结果出来那段时间,她差一点被煎熬到崩溃。被确诊右肺上叶ROS1基因融合型肺腺癌,胸膜、右肺门、纵隔、右锁骨、右颈也发现了淋巴转移病灶后,她2024年6月开始接受靶向药恩曲替尼治疗,没想到疗效期很短,原发病灶增大,她甚至需要在国外博士就读地入住ICU救治。
2024年12月,她选择相信国内医疗,一下飞机就住进了杨衿记团队的病房。“我不放心,希望搞清她的耐药机制,免疫微环境变化等”,杨衿记教授回忆说,再次活检果然证实小庄的非小细胞肺癌已经从腺癌向鳞癌转化,甚至发生了脑转移!幸好此时HARMONi-6(晚期肺鳞癌一线治疗关键III期临床试验)崭露头角,捕捉到机会的杨衿记教授与小庄及其家人商量使用国产创新药依沃西单抗+紫杉+卡铂的全新方案,并且通过充分沟通,传达了创新治疗的医者底气。第一周期药物注射后,影像结果一出来,杨衿记教授直言“我的心情比患者还要激动”,因为看到肺、脑病灶都缩小了。三个周期治疗后,病灶消退达80%,脑病灶更是完全消失。2025年8月,经肺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证实原发病灶及多处转移灶已经没有了癌组织,分子残留MRD监测为阴性。
“一路走来不容易!你的情况很特殊,在我们眼里,每一位患者都是不一样的!”杨衿记者教授对小庄说,国产创新药在她身上创造的奇迹,其实也是医生与患者面对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时无比珍贵的信任支撑得到的成果。
确实,面对不断创新的医学科技、不断更迭的治疗策略的,患者的每一次主动了解,医生的每一次认真判断,都在为生命争取更多的可能性。
肺癌领域进入免疫治疗2.0时代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数据显示: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癌症,已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癌症死亡率首位。杨衿记教授介绍,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发肺癌的病例超过106万,死亡数超过73万。
在他看来,肺癌领域开启精准治疗以来,靶向治疗带来了巨大变革,而免疫治疗则不断“带来惊喜”,继PD-(L)1、CTLA-4等单靶点免疫治疗后,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出现,让肺癌免疫治疗进入2.0时代。
这是一款令人自豪的自主研发国产创新药依沃西单抗,它采取全球首创的“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协同抗肿瘤新机制,实现了对传统的PD-(L)1类免疫药物的迭代升级,解决了免疫单抗不能解决的问题,填补了如EGFR-TKI耐药领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领域治疗的治疗空白,正在改变晚期肺癌的治疗格局。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依沃西单抗被誉为中国医药行业从“跟跑”走向“领跑”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展现了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原创实力。该药去年已经在国内获批上市了,并且已经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中国患者率先用上全球领先的治疗方案。
作为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专家,杨衿记教授强调,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既激活免疫系统,又能破坏肿瘤的生存环境,实现协同作战,更好地杀伤肿瘤,疗效卓越的同时还有更好的安全性,高龄或无法耐受化疗的患者尤其受惠。
受杨衿记教授邀请,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研究员伍思培介绍了创新疗法的病理机制。

“靶向双抗,并不是简单地两种药物叠加联用。”伍思培指出,传统的免疫药物或者血管靶向药物往往只能识别一个靶点,如果要起到阻断多靶点的效果,只能通过联合使用;双特异性抗体是在分子层面进行突破,将两个靶点精准结合到一个分子上,这一全新结构实现一个药“两手抓”,相互协同,增强疗效,还能简化给药方案。从目前已经公布的HARMONi-A、HARMONi-2、HARMONi-6等研究的数据来看,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是传统PD-1/PD-L1抑制剂的迭代升级产物,有望成为免疫治疗新时代的基石药物。
“解忧杂货店”正在用生命影响生命
抗癌不易,确诊的冲击、治疗的反复、决策的压力,甚至在病友群里的讨论,都可能让人心态“崩了”。肺癌患者在诊治、康复过程中可能遇到一系列心理压力,该如何调整与应对?
2023年2月15日,在杨衿记教授的带领下,首个“精准肺癌心身医学多学科门诊”开诊,积极探索肺癌精准诊疗临床实践的新模式。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刘向欣在访谈中支招如何闯过“心理关”。
他认为,肺癌患者的心理压力多源于三方面:一是对疾病的恐惧,比如确诊后很快就要面对死亡,哪怕病情稳定也要担心复发、恶化;二是治疗副作用带来的身体痛苦;三是治病带来的经济负担、从照顾者变成被照顾者的家庭角色改变,还有社交隔离等。
作为肺癌心身医学多学科团队一员,刘向欣首先建议患者/家属的应对从识别情绪变化开始,观察一下言行举止、饮食起居有没有异常,医生接收信息后利用专业评估工具、筛查量表等进行评估,尽早识别心理问题。调整应对需要患者、家属、医生三方合力,为了便于理解与掌握,刘向欣总结归结了几句话,朗朗上口,一学就会:“查出肺癌别惊慌,情绪波动很正常,说出来别憋着,医生家人帮您扛。量表筛查早发现,共情沟通暖心房,深呼吸多放松,积极心态帮你忙。”

“我总是说,解决心理问题很重要,肿瘤科大夫要掌握心理科基础知识与技能。”杨衿记教授认为,起码要站到对方境地、心态来很认真地对待患者,用刘向欣的话来说,就是精准肺癌心身医学多学科门诊团队组建了一个“解忧杂货店”,用生命影响生命。
“我们不仅融合了常规的肺癌诊治MDT,还吸纳了心理科、营养科、药学、人文医学等领域的专家,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帮助,真正实施‘身心同治’。”团队成员之一、医学人文专家杨佳鑫介绍,每一次门诊五六位专家围坐,为每一位求诊患者起码花半小时以上答疑解惑,通过关注患者的家庭结构、自身尊严等,让患者感受到团队将焦点放在了自己、家庭还有未来回归社会的考虑上。正如杨衿记教授所言,要真正把患者当人而非一个生物体来看待,医病、医身、医心,尤其在如今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大大延长,不少人活过生存质量很高的10年,还会有下一个10年,“肺癌变成慢性病”正从一个梦想逐渐变成现实,这样的“身心同治”探索非常有意义。

“希波克拉底说,我们治疗疾病有三种手段:药物、手术刀还有语言。”杨衿记教授认为,精准肺癌心身医学多学科门诊团队让诊治不再冷冰冰,在这里,患者不会被叫病床号,而是被叫“大哥”“大爷”“老爷爷”……一个微笑、一个握手、一个拍拍肩膀,成为患者眼中散发着医学人文关怀的三个小小动作、三束明亮光芒。
星空之下,每个生命都被温柔以待
《星空夜话》节目最后,访谈嘉宾们聚在一起,用画笔添枝画叶,共同完成一幅象征生命延续的画作。他们的祝福,也描绘着一片美丽星空,星空之下,每个生命都被温柔以待。

杨衿记:“愿科学之光照亮每一个生命的暗夜,我们永远在路上!”
刘向欣:“希望本次《星空夜话》成为一个符号,它代表着与科学勇气关爱与希望,赋能每一位与肺癌同行的人。”
伍思培:“每一次科研突破,都是为了离治愈更近一步。”
杨佳鑫:“在精准医学的路上,我们不仅是治疗疾病,更要守护人心。”
小丁:“相信医生,相信科学,更要相信生命的韧性。”
小庄:“疾病是考验,只要我们相信人生中的光亮,我们终将越走越远。”
策划/黎蘅、任珊珊、祝勇、何雪华
制片/张帅
出镜/周洁莹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雪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