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广州日报新花城
十月是“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月”,这是一个关乎生命健康、承载着关爱与希望的时期。作为著名乳腺癌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外科乳腺科主任廖宁教授目睹了很多因早期发现而重获新生的喜悦,也经历了不少因晚期诊断而无力回天的遗憾。她在接受广州日报健康有约采访时指出,要做好“早期筛查”和“诊断前移”,这是筑牢乳腺健康防线的关键一步。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十月是乳腺癌防治月,今年在科普和公众教育方面有哪些重点值得关注?您认为社会和患者最需要提升哪些认知?
廖宁教授:乳腺癌是女性第一大恶性肿瘤,每年全球新发病例有220万,我国每年有43万的新发病例,没有疫苗和药物可以预防乳腺癌,所以乳腺癌的早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筛查和诊断前移,才能更好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目前早期乳腺癌患者5年的生存率可以达到95%。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您讲到了筛查治疗前移的重要性,有哪些高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早期筛查?目前有哪些先进的精准筛查方法?
廖宁教授:精准筛查意味着我们不再像过去一样“一刀切”,而是要“分层”。首先是分为有家族遗传史和没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如果家族有多位乳腺癌或卵巢癌患者,建议对这些人群进行血液检查,筛查出可能携带遗传性致病基因的人群,尽早做好预防和治疗。对于没有携带遗传基因的人群,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每1~2年进行超声和钼靶检查,如果是高风险人群,建议在30岁开始进行每年的乳腺癌筛查。
目前在临床中,超声和钼靶联合应用是标准的筛查方案。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也有了更加先进的筛查方法,比如做抽血检查(ctDNA),这样液态活检的方法能够帮助及早地进行诊断。此外,还有更新的方案也正在研究中,比如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是不一样的,通过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热传递,来检测出更早期的原位癌以及癌前病变。也有人工智能方法的加入帮助医生做诊断。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除了精准筛查,在治疗方面也强调乳腺癌要“分型而治”。HR+/HER2-亚型是乳腺癌患者当中占比最大的一类,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她们面临哪些诊疗方面的负担?如何破局?
廖宁教授:HR+/HER2-大概占乳腺癌总体的60%~70%,这些人群每年有1%~2%的复发率。对于这类人群,临床会给予10年的内分泌治疗,在这样的长期治疗中,患者可能会存在耐药基因,比如ESR1基因,或者是在PAM通路(全称:PI3K-AKT-mTOR 通路)上面,出现了像PI3K基因、AKT基因和PTEN基因突变,会导致她们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预后不良、容易复发、出现耐药。
对于这些人群,近年来抗HER2的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有很不错的疗效,为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机。ADC药物也被称为“魔法子弹”,可以携带抗肿瘤药物实现精准打击。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精准个体化治疗时代,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这也意味着我们要从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去理解肿瘤的特征,才能够靶向地去攻击这些癌细胞。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有了这些丰富的“武器”,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能实现“长生存”,可以说乳腺癌也进入了“慢病管理时代”,医患如何携手走好这段抗癌路、提升生活质量?
廖宁教授:我们都说“乳腺癌早期可治愈,晚期长生存”,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有信心去告诉我们的患者,如果能够做到早期诊断治疗,我们是有能力去治愈她们的。需要通过社会的力量、家庭的力量来传递这些重要的信息,让患者学会合理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情,而不是“谈癌色变”,带着坚定的信心去迎接未来,这也是每年“粉红丝带月”希望传递的核心主题。粉红丝带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更是一个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医生会用全球的智慧、用最精准的治疗方案来助力女性健康,守护每一位女性。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您想给乳腺癌患者哪些寄语?
廖宁教授:癌症始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是全球的科学家、全球的医生都在医学的道路上努力。所以,如果您真的是一位乳腺癌患者,请不要放弃对生命的追求,我们会为您的健康拼尽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