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鲍传友
今年春季学期开始,为切实保障学生休息权利和身心健康,全国多地教育部门推动全面落实高中周末双休制度。然而,伴随着政策执行,一位高三的家长发出一封“周末单休”请愿书,将“高三学生是否应当双休”这一话题推至舆论中心。这场看似围绕“一天休息”的争论,实则是指向当前教育本质之争,高中教育是继续在“育分”赛道上内卷,还是真正转向“育人”价值的回归?
部分高三家长对周末双休表示忧虑。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在家学习自律性不强,双休会导致“每年学习时长直接减少300小时”;有的家长担忧双休助长校外培训,加剧竞争不公平,“有钱周末偷偷补,没家底只能当分母”;更有声音认为,若不配套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双休”只会让焦虑转移,负担加重。
但是,对于学科学习而言,是否投入时间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呢?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22的权威数据表明,学习效果存在“天花板效应”——当每周校内学习超过27-32小时后,再多的时间投入也难以提升成绩,甚至可能下降。尤其是当前考试命题聚焦考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改革趋势下,无限地延长学习时间,沿用“加时战、题海战”等“应试教育”套路,带来的并不是学业成绩的提高,反而可能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损害。
对此,教育部三令五申明确要求大力整治超时学习与违规补课,严禁学校占用周末组织补课或变相授课。可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却明显出现偏差。极少数地区严格执行“零补课”,但多数高中学校仍以“自愿托管”之名行集体补课、强制自习之实,这种执行差异加剧了社会焦虑。
高中是坚持双休还是继续补课?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其本质依然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是学生“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之争,是“育分”与“育人”之争。然而,这些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争论,早在理论上、政策上形成了定论,但在实践推进中举步维艰。
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是,今天我们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AI在知识学习方面甚至可以秒杀人类,唯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学生,他们既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智能世界,又囿于反复刷题的应试教育,渴望的不仅仅是身体的休息权利,更重要的是寻求学习的精神价值。当两者均无法得到保障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将是抑郁和厌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抑郁高风险青少年的厌学比例高达无风险群体的9倍以上。周末双休的设置,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喘息空间”,既用以修复睡眠不足带来的身体损耗,也释放因学习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
严格落实“高中双休”,将时间归还给学生,深层价值是从“分数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当学生能够真正享有并自主规划时间之时,他们展现出的不是无所适从,而是蓬勃的自我发展动力,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正是我们追求的健康教育生态的生动写照。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教育强国建设,无法依靠透支下一代的身心健康来实现。近日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切实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正是对“高中双休”的有力支持。“高中双休”不仅是政策重申,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只有严格落实“高中双休”,以“小切口”为突破,才能“让每个孩子绽放独特光彩”的庄严承诺落地生根,让青春的力量汇聚成推动民族前行的磅礴动力。(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