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暨南大学,思政教育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一场引领我们主动发现、深入思考、自信讲述的探索之旅。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让我更明确如何将个人所学与国家发展、大湾区建设紧密结合。”在暨南大学多元文化交融的校园中,来自香港的研究生陈童格外忙碌。她不仅在学业上孜孜不倦,还担任了广东高校香港学生联合会主席一职。陈童的切身感受,正是暨南大学近年来着力构建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九·零·六”探究式体系所追求的效果。
暨南大学程京武教授认为:“研究生思政课堂有时像一座‘孤岛’,与专业学习、科研实践、社会生活之间仿佛隔着一层纱。”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育人场域相对封闭,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存在脱节;育人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与院系,形成“条块割裂”的局面,缺乏协同联动;育人手段较多依赖“外在灌输”,难以适应思维活跃、自主性强的研究生群体,导致单向度知识传输难以实现入脑入心。
面对这些挑战,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提出了破题思路。他强调,必须立足校情、紧扣国情、观照世情,深耕校史与校情中蕴藏的思政教育沃土,将每一位学生视为一粒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将教学、科研、管理等学校各教育单位视为滋养种子成长的丰富载体,共同构建一个协同育人、呵护成长的教育共同体。思政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有机体,要紧密结合暨南大学的办学特色,有机整合各类思政资源,着力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构建起协同联动、深度融合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针对传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暨南大学没有选择小修小补,而是进行了一场系统性重构,探索构建了“一·九·零·六”探究式体系:一个同向融合的“大思政”共同体理念是总纲领。集成“九大资源”是核心举措,学校系统梳理并协同优化了红色资源、职能资源、课程资源、科研资源、服务资源、实践资源、文脉资源、网络资源、融创资源。践行“零距离”贯通是关键抓手,学校实现了思政教育从理念到实践的零距离贯通,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身体验,真正触达内心。提升“六大探究能力”是根本目标,该体系最终要落脚于提升研究生的自主思辨、团队合作、实践创新、数字赋能、历史思维和文化主体性这六大探究能力。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外力牵引”到“内驱自觉”的深刻转变。
变革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近年来,暨大以研究生思政工作为支撑的育人品牌,连续七届入选教育部相关精品建设项目,获批数量居广东高校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获评国家一流课程。
学校党委组织部部长李朋军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我们所做的,就是点燃那束渴望探究的火把,照亮他们前行的路,也让他们成为照亮别人的光。”(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雷爱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