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暨南大学“粤文化探源”团队:让书斋理论与脚下田野对话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暨南大学“粤文化探源”团队:让书斋理论与脚下田野对话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5-08-31 18:43

  8月15日到8月30日,由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和岭南数字人文实验室联合发起,一支由20多名跨学科专家、博硕士生组成的调研队伍,沿着“西江-新兴江-漠阳江-鉴江”以及“南流江-北流江-西江”两条千年粤文化传播走廊,用双脚丈量河道迁徙,用数字技术采集沿线的粤语乡音。调研团行程纵贯粤桂毗连地区17个县市(端州、高要、阳春、茂南区、电白、高州、化州、吴川、廉江、合浦、北海市区、防城、钦州、玉林、梧州、封开、德庆),历时半月只为回答一个追问:今日之粤语和粤文化,源自何处,又如何跨山越水、通江达海,播散传承至今,并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媒介?

  田野是根本: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真相要调研

  “方言文化研究的根本在于田野,粤语和粤文化研究不能坐井谈天。”调研团队首席专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岭南数字人文实验室主任侯兴泉教授在出发仪式上陈词:“我们要让数据先跑、让田野说话,再让书斋里的理论与脚下的土地对话。”

  为此,调研团队配备了全套的“田野工具箱”:专业级无人机、全景声录音笔、高精度定位手环、专业级摄像机和照相机等。每到一地,团队先与当地博物馆或文化馆等部门对接,调阅地方志、族谱、碑刻等地方资料;再进村入户,对代表性的发音人进行方言采录;利用无人机对古村落、古隘口、重要江河或江海对接点进行俯瞰式航拍和平面摄影,了解当地的历史、水文和地理情况,形成多姿多彩的影像材料。短短半月,累计获取高清影像3个多T、方言原始音频100多小时、民间文献与碑刻拓片500余份,为构建多模态粤方言文化知识库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数据”。

暨南大学“粤文化探源”团队:让书斋理论与脚下田野对话

  一条水路的千年迁徙:当文献遇上田野

  调研途中,最令历史文献学者周正庆教授兴奋的,是对广西合浦石湾镇的考察。合浦是粤文化与海上丝路文化的交汇处,为海丝首港。史料记载,南流江古经合浦县城廉州镇入海,其流经的常乐、石康声名显赫,为千年名镇,而如今南流江上的重要节点石湾为何却在史籍上踪迹寥寥?带着疑问,调研组深入考察了石湾镇。通过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利用无人机航拍河道,调研团队发现,20世纪50年代当地政府为使合浦县城不再受南流江水患影响,在今石湾镇的周江口设立了调节南流江流量的水闸,改变了南流江经合浦县城廉州镇海门出海的情况。这一改道,带动了石湾镇的发展,使之由廉州镇城区的偏隅跃变成了与常乐、石康镇千年名镇同等繁华的合浦名镇。

  正是这种文献与田野的结合,使得调查团队在探寻南流江流域变迁与沿岸城镇发展的过程中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成果。这不仅为研究南流江流域的城镇兴衰提供了关键线索,更让团队深刻意识到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相互印证、补充的重要性。周正庆教授感慨:“一条水道的摆动,改写了一个城镇的发展命运,也提示我们:粤文化的流播并非线性,而是伴随自然、族群、政策的每一次脉动而不断重构。”

暨南大学“粤文化探源”团队:让书斋理论与脚下田野对话

  多元与融合:粤文化发展的阶段性

  历史地理专家郭声波教授提到,此次粤文化探源活动自肇庆启程,途经阳江、茂名、湛江、北海、玉林等多地,从横向对粤文化传播扩散的主要区域展开了充分调研。从纵向来讲,古粤文化是先秦百越里的俚僚所创造,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中原文化大不相同。到了秦汉六朝隋唐五代时期,中期粤文化形成。随着一批又一批外来移民的到来,广东各族人民共处,进行了频繁且深入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俚僚文化自上而下逐步受到汉文化影响,同时在语言、风俗等方面仍留存不少原有文化成分。后期粤文化从北宋延续至今,被称作“近世粤文化”,其特点是中原王朝进一步加强对岭南尤其是广东各族的统治和文教治理,俚僚(包括疍民)民族基本完成汉化,普遍认同为汉族。汉、俚文化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便是近世粤文化的底层特征。

暨南大学“粤文化探源”团队:让书斋理论与脚下田野对话

  历史文献学者刘正刚教授表示,西江流域自古以来壮族、汉族、瑶族等多民族杂居,北方移民与百越土著、水上居民(疍家人)相互交融,形成了百音杂汇,族群交错的局面。他们依水而行,沿海而居,形成了粤文化从西江核心地带传扬至东南亚的重要通道。随着王朝统治的不断深入,这一区域的族群在交流中实现了交融,其趋向都是向国家正统靠拢,汉代封开出现了精通经学的陈钦陈元父子,晋朝有博白才女绿珠,南北朝时期有政治家、军事家冼夫人,唐代有六祖慧能、民间歌女刘三姐、名相张九龄以及岭南首位状元莫宣卿。所有这些都表明,粤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向正统文化靠近,各族群亦保留了一定的文化特色,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完全契合。

暨南大学“粤文化探源”团队:让书斋理论与脚下田野对话

  从传统到未来:文化调研、数字技术赋能地区发展

  调研期间,岭南数字人文实验室技术团队正在同步开发“岭南语言文化数智资源平台”测试版。在广东肇庆市博物馆,记者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至明代端州府城:脚下是西江航运的虚拟码头,耳边传来疍家渔歌与广府商贩的讨价还价。在未来,平台通过融合调研采集的三维村落模型、方言声纹、民俗影像,能在线实现粤语和粤文化的“可看、可听、可说、可互动”等功能。

  “调研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调查团队与多个地方文旅部门的交流座谈会上,多个地方政府部门都表达了与调查团队今后长期合作的愿望。广东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提出,希望将此次采集的疍家咸水歌、年例巡游等素材,用于打造“非遗+研学”精品线路;广东吴川市政府则计划与实验室共建“粤文化数字博物馆”分馆,让飘色、泥塑等民间技艺“触网”出海;广西合浦县委副县长希望团队今后多为合浦的历史地理研究多做贡献;广西梧州学院西江流域民间文献中心希望今后双方共同开展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合作;广东封开县文广旅体局则希望调研团队能帮其实现博物馆二楼粤语文化展示馆的改造提升;广东德庆县宣传部也表达了今后与团队深入开展农文旅体融合发展合作的愿望。

暨南大学“粤文化探源”团队:让书斋理论与脚下田野对话

  正如侯兴泉教授在归途中总结所言:“我们用16天走完17城,只为证明:粤文化从未静止,它一直在路上——从西江的源头区到南海,从岭南到海外,从古老的木帆船到今天的数字孪生。只要江海不息,粤语文脉就会代代流传。”(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春燕、王瑾雯)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

  • 习近平会见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鼓励卫星通信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各行业各领域创新应用。
2025-08-28 09:35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2025-08-27 09:36
王蜜所在团队养蜗牛的装置和她用指甲油给蜗牛壳做的标记(首次发表,非授权禁止转载)。在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针对蜗牛壳体季节尺度研究,副所长晏宏提出的理念是,用空间换时间。
2025-08-27 09:47
8月8日至12日,第十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更多养老机器人在家中、社区及养老机构落地应用,从桌面式机器人、轮式底盘型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2025-08-27 09:45
作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特色方向,海洋中药尚不能满足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其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转化环节,郑明月指出,应借鉴“算法开发—标靶确证—临床转化”范式,构建海洋天然产物专属数据库和AI工具。
2025-08-27 09:45
一项近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营养学与代谢》的研究发现,摄入动物蛋白质食物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无关,甚至可能降低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加拿大营养策略公司负责人Yanni Papanikolaou表示,“综合这类观察数据与临床研究,很明显,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均有益于健康长寿。
2025-08-27 09:43
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项工作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也积累了大量的超高温材料在轨实验的原始数据。
2025-08-27 09:42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应用已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分析AI“信口开河”成因,需从技术、数据和监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防止AI“信口开河”,技术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2025-08-26 10:27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2025-08-26 10:27
截至2025年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万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2025-08-26 10:27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2025-08-26 10:26
加载更多